汪紫燕,陳 薇,侯曉鳳,董 婷
(九江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婦產科,江西九江332000)
CIK聯(lián)合全身化療對卵巢癌術后復發(fā)率的效應研究
汪紫燕,陳 薇,侯曉鳳,董 婷
(九江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婦產科,江西九江332000)
目的研究CIK聯(lián)合全身化療對卵巢癌術后復發(fā)率的效應。方法本研究所選對象為卵巢癌患者100例,隨機將全部患者分成兩組,50例對照組患者在術后采用全身化療,50例觀察組患者則在術后采用CIK聯(lián)合全身化療;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2年生存率、2年無病生存率和術后復發(fā)率進行觀察比較。結果觀察組完全緩解13例、部分緩解26例、無變化8例、進展3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78.0%,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2年存活37例,存活率74.0%;2年無病生存23例,無病生存率46.0%,術后復發(fā)12例,復發(fā)率24.0%,觀察組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CIK聯(lián)合全身化療能讓卵巢癌患者的臨床療效提高,讓患者的生存率提高,讓術后復發(fā)率降低,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CIK;全身化療;卵巢癌;術后復發(fā);生存率
卵巢癌是臨床中發(fā)生率較高的一種女性生殖器官腫瘤,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卵巢癌的患病人數也越來越多[1]。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化療后或手術切除不完全所殘留的少量癌細胞是引起卵巢癌復發(fā)、轉移,并最終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2]。分析發(fā)現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CIK)能對殘留的微量腫瘤細胞進行有效清除,在癌癥治療中的成效非常理想。本研究主要探討了CIK聯(lián)合全身化療對卵巢癌術后復發(fā)率的效應,現做如下分析。
1.1 臨床資料本研究所選對象為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卵巢癌患者100例;納入標準:選擇卡氏評分(KPS),預計生存期大于6個月;治療前心電圖、血常規(guī)檢查結果正常,腎功能各項指標≤1.5倍正常值范圍,經腫瘤標記物、B超等檢查結果證實為卵巢癌?;颊吣挲g37~65歲,平均年齡(53.3±2.4)歲;31例患者為黏液囊腺癌、56例患者為漿液性囊腺癌、7例患者為內膜樣腺癌、6例患者為移行細胞癌。隨機將全部患者分成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均為50例,在基線資料方面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全部100例患者入院后均選擇外科手術治療,選擇具有豐富經驗和專業(yè)知識的臨床醫(yī)生來開展手術操作。對照組患者術后選擇全身化療,觀察組患者則在全身化療的同時,給予CIK細胞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如下:
(1)全身化療:選擇TC化療方案,患者于術后15天開始實施化療,第1天給予紫杉醇靜脈滴注,給藥劑量為175 mg/ m2,第2天給予卡鉑靜脈滴注,給藥劑量為300 mg/m2,3個為1個周期,全部患者均持續(xù)給予6個周期的治療。
(2)CIK治療:患者在采血當天晨起應進食清淡的飲食,選擇采血袋在無菌條件下采集患者外周血80~100 mL,離心后選擇血漿備用。之后選擇淋巴細胞分離液實施分離,對界面層的單個核細胞進行收集。選擇濃度為0.9%生理鹽水對細胞次進行洗滌,根據一定濃度將細胞懸浮在已經配置好的培養(yǎng)基中,然后放置在培養(yǎng)箱中進行培養(yǎng),培養(yǎng)箱的溫度應控制為37℃,二氧化碳濃度為5%。培養(yǎng)24 h后,添加含有一定濃度的rhIL-2和Anti-CD3 mAb的培養(yǎng)基中進行培養(yǎng),每隔3 d分裝1次。在完成化療后第8天開始進行CIK回輸,持續(xù)回輸3次,每次回輸應間隔1天,每次回輸量為1~2×109個,患者在3次CIK回輸后應休息,第2周期化療,采用相同方法進行CIK回輸,持續(xù)進行6個周期的治療。
1.3 臨床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比較,按照影像學檢查結果變化情況和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來對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判斷[3]:病灶徹底消失,持續(xù)時間超過4周則為完全緩解(CR);基線病灶最大直徑之和減少幅度超過30%,持續(xù)時間為4周則為部分緩解(PR);基線病灶最大直徑之和縮小幅度小于30%,或者增加幅度小于20%則為無變化(NC);存在新病灶或者基線病灶最大直徑之和增加超過20%則為進展(PD);CR例數和PR例數之和則為總有效例數。對患者進行隨訪,對兩組患者的2年生存情況、2年無病生存情況和術后復發(fā)情況進行觀察比較。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觀察對照組、觀察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54.0%、78.0%,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 6.417,P<0.05)。見表1。
表1 臨床療效觀察比較
2.2 存活率、無病生存率觀察對照組患者的2年存活率為52.0%(26/50),2年無病生存率為24.0%(12/50);觀察組患者的2年存活率為74.0%(37/50),2年無病生存率為46.0%(23/50);在2年存活率以及無病生存率方面,觀察組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3 術后復發(fā)情況觀察隨訪發(fā)現,對照組患者的術后復發(fā)率52.0%(26/50),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復發(fā)率為24.0%(12/ 50);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復發(fā)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卵巢癌是臨床中發(fā)生率較高的一種女性生殖器官腫瘤;卵巢癌因為發(fā)病比較隱匿,大部分患者在臨床確診時都已處于臨床晚期,在對患者進行手術切除治療后,復發(fā)率較高[4]。現階段卵巢癌的患病人數也越來越多,而且表現為年輕化趨勢;卵巢癌會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所以選擇科學和合理的方法來治療卵巢癌患者就顯得非常重要[5]。臨床研究發(fā)現,卵巢癌術后復發(fā)率較高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手術不能對卵巢癌患者的彌漫性腹膜腫瘤小結節(jié)和廣泛病灶進行有效清除,進而導致患者體內殘留一定量的負瘤量,術后預后效果不理想,除此之外在對患者進行化療用藥時,可能引起多藥耐藥表達,最終讓化療失敗[6]。在對卵巢癌復發(fā)進行預防時,傳統(tǒng)治療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無法讓患者的生存期延長。
CIK細胞是臨床中應用非常廣泛的一種生物免疫療法。因為CIK的細胞殺傷作用具有非MHC限制性,所以在其識別腫瘤細胞時,CD4和CD8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抗淋巴細胞功能相關抗原或抗細胞間黏附分子的單克隆抗體能有效組織CIK細胞的細胞毒活性[7]。在受到敏感靶細胞或外源性抗CD3McAb刺激時,CIK細胞會釋放存在細胞毒性的胞漿顆粒物,進而來直接殺傷靶細胞。CIK細胞能對腫瘤細胞進行誘導,讓其凋亡,在培養(yǎng)過程中CIK細胞能表達II型跨膜糖蛋白,進而來慢性殺傷腫瘤細胞,讓抗瘤活性保持持久和長期[8]。在本次研究中,采用CIK聯(lián)合全身化療的觀察組,總有效例數為39例,總有效率為78.0%,并且經2年隨訪發(fā)現,觀察組的存活率、無病生存率均明顯高于采用全身化療的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一方面,觀察組術后復率為24.0%,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CIK聯(lián)合全身化療能讓卵巢癌患者的臨床療效提高,讓患者的生存率提高,讓術后復發(fā)率降低,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1]王文翔,范文強,董學彩,等.DC-CIK細胞免疫治療聯(lián)合化療對卵巢癌免疫功能的影響[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45 (12):1193-1196.
[2]肖梅,艾月琴,張闖,等.CIK細胞聯(lián)合紫杉醇治療上皮性卵巢癌的初步研究[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4,11(33):150-153.
[3]陳玉梅,王麗,鐘麗紅,等.腫瘤標志物在卵巢癌早期診斷中的應用進展[J].當代醫(yī)學,2012,18(20):12-13.
[4]張艷,張菊新.復發(fā)性卵巢癌診療進展[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3,27(10):942-943.
[5]柯雪,楊琨,董武.觀察不同保存期血液誘導的CIK細胞功能及對卵巢癌SKOV3ip細胞的影響[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4, 30(2):137-140.
[6]魏偉鋒,楊海坤,唐僑飛,等.新輔助化療治療晚期卵巢癌的臨床療效[J].當代醫(yī)學,2013,19(9):35-36.
[7]夏俊賢,朱美琴,陳敬華.晚期卵巢癌CIK治療后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和NK細胞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廣東醫(yī)學, 2013,34(9):1383-1385.
[8]趙曉麗,樊素珍,姚麗.CIK細胞過繼免疫治療復發(fā)性卵巢癌的臨床療效分析[J].國際腫瘤學雜志,2014,41(7):554-55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1.074
項目資助:江西省衛(wèi)生計生委科技計劃項目(2017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