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
佛山地區(qū)招收的藏族學生主要來自西藏自治區(qū)的林芝地區(qū),林芝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地區(qū),全地區(qū)人口14萬,除藏族外,這里還世代居住著門巴族、珞巴族、僜族、怒族等兄弟民族。林芝地區(qū)除墨脫縣外,其他6個縣的居民均以藏族為主。所以,來自這個地區(qū)的藏族學生的漢語基礎尤為薄弱,讓藏族的學生學好漢語言文學的第一步,就是激發(fā)他們對漢語言的熱愛。而如何激發(fā)學生對漢語言的興趣對于語文教師來說可是一項“燒腦”的工作,下面筆者就談談如何提高藏族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和能力。
一、藏族學生學習漢語的不利因素
首先,區(qū)域閉塞導致藏族學生學習漢語的動力先天不足。由于地域及交通的不便利,導致這一區(qū)域的人們與外界的溝通不足,屬于半封閉狀態(tài),漢語的使用率極低,除了在學校學習外,能使用到漢語的機會很少。其次,家庭的重視程度不同導致學生學習漢語的程度千差萬別,學校硬件水平也參差不齊,導致藏族的學生學習漢語不能如漢族學生那樣自然習得,而是被動汲取。再次,家長意識落后,從小家長并沒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學習漢語的習慣,并且很多家庭中老一輩的人中懂漢語的也極少,缺少了耳濡目染的環(huán)境,學生學習起漢語就更困難了。
二、藏族學生學習漢語的重要性
目前西藏自治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與內(nèi)地的交往日益頻繁,這其中也有著教育事業(yè)的卓越貢獻。在我們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里,作為少數(shù)民族之一的藏族能夠掌握好普通話和漢語寫作,能夠用普通話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意義重大。學好漢語言,對促進漢藏文化交流,研究藏族文明有重要作用。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綜合國力又上一個臺階,作為文化軟實力,漢語是重要的文化傳播載體和信息交流工具。同時,在國內(nèi)市場不斷擴大,經(jīng)濟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背景下,藏族學生的漢語能力較低,這對藏族學生和西藏自治區(qū)經(jīng)濟社會的長遠發(fā)展產(chǎn)生不利影響。因此,要長遠發(fā)展就要提高藏族學生的漢語言水平。
三、激發(fā)藏族學生學習漢語的潛在因子
1.融入舞蹈
“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這是人們對藏族同胞能歌善舞的褒獎。跳舞可以說是融進了藏族人民的靈魂里。而我們的漢字的書寫恰恰就是跳舞。課堂上我教學生書寫“永”字,首先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意境,讓學生閉著眼睛,揮舞著手臂,想象著手中拿著潔白的哈達,頭一低,手中的哈達向腦后一揮,然后身體向著左側一轉,哈達像漫天白雪般揮舞起來,向下,伸出去,扭轉,向右打開,伸出去,瀟灑的揮舞,在這片純凈的天地里,一個簡單的“永”字也完成了。將漢語言文字的書寫融合在藏族的舞蹈中,讓文字不再是那么的蒼白,哈達賦予了它生命。
2.師生閱讀
漢字是所有生花妙筆的源泉,有了文字做底蘊,激發(fā)藏族學生的閱讀興趣易如反掌。因為閱讀才是學生真正個性化的行為。讓學生進入書的世界,這一步看似簡單,實則很難,如何引領學生打開這扇門,這就考驗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度了。
要給學生一滴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在海量甄選中,我首先選中了林海音的文章,她的散文充滿鄉(xiāng)戀、哲理、親情,浸潤著人們的心。北京風貌、臺灣民情、異國景物,以及天倫之樂、同鄉(xiāng)之親、師生之誼,讀書心得,偶聞雜感,都令人興起縷縷情思。而最令人感動的是,大多數(shù)文字都流露出作者對祖國母親的摯愛,對第二故鄉(xiāng)北京的懷念。這與藏族學生遠離故土,來到繁華都市學習的經(jīng)歷極有共鳴。在這個觸發(fā)點的撩撥下,我放著音樂,深情地朗讀了《爸爸的花落了》,讀著讀著,我想起遠方年邁的父親,我的淚水滴落在文字里,滴落在地板上,滴落在我的學生心里,這一刻縮短了我和學生心與心的距離。在淚水和音樂的流淌間,學生愛上了這個以樸素、淡雅、自然的風格見長的作家,也對漢語有了新的認識。
3.結合藏民族史詩
閱讀只是學習借鑒,要想掌握好一門語言,必須形成自己的文字風格,這是一項極其艱巨并且難以完成的任務。要讓學生能坦然接受,還是得從他們的傳統(tǒng)文化入手,藏族聚居區(qū)是民間詩歌的海洋,無論是農(nóng)民還是牧民,無論識字與否,說唱幾首,甚至上百首諺語詩、格言詩或是一段史詩都是司空見慣的事。長詩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格薩爾王傳》。它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也是現(xiàn)今世界上唯一活著的史詩。我和學生一起朗讀了這首長詩,讀完后學生倍感自豪和親切,我們一起了解了這首詩,有了這個契合點,我給學生朗誦了一首李叔同的《送別》。這首送別的詩歌,配上口琴悠揚的、扣人心弦的曲調(diào),一下抓住了游子的心,學生瞬間找到了抒發(fā)詩情文思的靈泉,
經(jīng)歷這幾個階段,學生對于漢語言學習的恐懼心理逐步消退。但要讓藏族學生對漢語言學習的熱度保持如“蜜月”般持續(xù)濃烈,就需要教師在課上課下展現(xiàn)其獨特的魅力了。來到佛山西藏班讀書的學生都是初中生,不管是漢族學生,還是藏族學生,初中學生學習漢語言都還是處于一種被動形式,難以真正體驗其中的樂趣。漢語言學習在學生學習的科目中成為雞肋,束縛學生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不易激發(fā),既消磨了學生的精力,在教學效果上又差強人意。真正的漢語言教學,是教師引領學生去感受文字給人的精神帶來的沖擊,使人得到精神層面的超脫。
四、提高藏族學生漢語學習能力的策略
1.游戲教學
不采用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而是讓課堂開放起來。教師與學生可以互換角色,如講《威尼斯商人》時,整個教室變成了法庭,學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用他們稚嫩的演技演繹著他們對角色的理解,對文本的認知。講《陋室銘》時,教室又變成了新聞發(fā)布會的現(xiàn)場,使古老的文字煥發(fā)出時代的活力。
2.使用多媒體
運用多媒體教學能讓單一的文字跳躍起來,從而實現(xiàn)情感遷移,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講《智取生辰綱》時我播放了一段影視資料,學生的感官受到短視頻的刺激,對這一情節(jié)印象深刻。再如上《背影》這一課時,我收集了班上藏族學生父親背影的照片,進行了黑白處理,這一情境教學讓學生將記憶的碎片串聯(lián)起來,與作品產(chǎn)生共鳴。
3.情景遷移
教師要打破課堂束縛,運用情景遷移,讓學生切身體會漢語文章的內(nèi)容。如在講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課時,我將學生帶到了學校對面的文化公園,通過感官刺激,加深學生的感知,通過現(xiàn)實的景觀喚醒學生的想象力,體會魯迅先生童年的樂趣。
總的來說,語言文字是人們傳遞信息、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人類特有的最美妙的精神載體,是人類文明前進的階梯。我們的漢語言較之其他語種具有優(yōu)美、雋永的特點。而作為向藏族學生傳授漢語言知識的教師,我們更應該尊重藏族學生的民族特性,讓漢語言學習受到藏族學生的歡迎。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南海藝術高級中學(52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