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敏
讓語文教學有生活韻味、過程開放是課程標準倡導的重要原則和內涵,這體現(xiàn)了建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對豐富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更體現(xiàn)了過程開放與資源互補的重要價值,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過程中找到更多有意義、有價值的學習素材。放大互補的價值,多給學生更多的自我嘗試和實踐運用機會,定能使語文教學更有深度和廣度,讓學生在咬文嚼字的探索中不斷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有效增加他們的理解感悟。
一、關系互補,和睦共處
創(chuàng)設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對活躍課堂教學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是建構多樣化課堂的基礎。突出關系互補,能使得師生之間的配合更加默契。如在《荷塘月色》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假如你與當時的作者在荷塘散步,你們會談怎樣的話語?”有的學生主動邀請教師就美麗的荷塘那段進行分句朗讀,展現(xiàn)了當時的寧靜生態(tài);有的學生則邀請教師就作家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的心情進行模擬抒情;有的學生邀請教師運用電視采訪的形式,就本文在語言表達上的凝練美、音樂美、修辭美進行了深入交流。整個課堂在友好、和諧的氛圍中彰顯了師生之間的彼此配合,也使課堂教學變得更有現(xiàn)實意義。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基石,能使學生在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的基礎上獲得更多有意義的話題,便于他們深入探究其中的內容。多創(chuàng)設彼此尊重、信任的學習環(huán)境氛圍,組織學生對相關問題提出更多不同的見解,讓他們有效抓住問題核心進行探究,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和諧師生關系讓學生明白了“文學即人學”,利于他們非智力因素的健康發(fā)展。
二、合作互補,相得益彰
合作探究是開放化教學的重要特征,體現(xiàn)了語言交際運用和集思廣益的有機融合。采用探究的方法,多提供給學生合作交流的方法,利于他們在相互補充和歸納中獲得更多的深度體驗。嘗試多樣化的合作形式,讓學生的學習交流更加自然,定能使課堂更有動感和活力。
合作互補使學生有了更多各抒己見的平臺。如在《雷雨(節(jié)選)》教學過程中,我建議學生探究這些問題:“你認為雷雨作為戲劇的題目有怎樣的用意?”“請就自己喜歡的角色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薄凹偃缒憔褪瞧渲械南嚓P人物,運用一句話概括自己的心理特征?!庇械膶W生運用同桌交流的形式,討論了各自喜歡的角色,并描繪自己的理解感知;有的學生則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了自己在當時的情景中會表達的話語;有的學生以角色對白的形式,分角色進行了對話,對其中的人物內心世界和動作、肖像等做了深刻的認知,便于他們在深入互動交流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精彩。通過上述合作探究,學生帶著好奇和激情主動深入探知其中的內容,便于他們在不斷調整思維方式的基礎上獲得更多感悟體驗, 深化記憶。
合作互補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可以是學生與同桌之間的對話,可以是小組之間的交流,也可以是師生之間的探討等,但都應該以一定的問題為統(tǒng)領,學生能夠抓住問題的核心進行深入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學會歸納總結,鼓勵他們就各自發(fā)現(xiàn)的精彩和疑問進行互動,在博采眾長中概括提煉。以語言交流為基礎,多給學生相應的建言獻策機會,讓他們在主動深化體驗的過程中展現(xiàn)自我,獲得更多的滿足感和自豪感。
三、內外互補,旁征博引
語文教學源于生活,是對生活的一種歸納和提煉,是對課程資源的一種拓展與延伸。以課程教材資源為內,主動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收集與之相關的背景素材,不僅能增強學生的理解感悟,更能使學生在活學活用的過程中找到更多有價值的學習信息。將內外資源有機融合,更能使學生在開闊眼界的過程中積淀深厚的文化知識。
教材與課外素材相互補充,能讓學生在五彩繽紛的知識海洋中獲得豐富知識。如在蘇教版必修二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教學中,除課文的相關內容外,可推薦學生閱讀海倫·凱勒的自傳作品《我的人生故事》中的其他文章,讓學生感受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杰作”的價值,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摘錄更多有價值的詞匯、語句,體會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對生命如此渴望和珍惜,身體健康的人們更應該珍惜生命,珍惜身邊的人和遇到的一切。
內外互補讓學生有了更多開闊眼界的機會,便于他們在主動閱讀文章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更多有深度的信息。教師應多給學生推薦相似的類文,特別是作者的其他作品,引導他們從相應的語句中提煉總結相應的規(guī)律,強化理解感知。鼓勵學生運用讀寫結合的形式,圍繞自身的閱讀發(fā)現(xiàn),主動梳理閱讀方法和閱讀感知,形成更多的認知體驗。
如前所述,基于互補策略指導下的語文課堂教學,體現(xiàn)了師生引導探究、學生合作探究和課內外資源拓展的有效融合,更體現(xiàn)了基于課程理念基礎上的活化教學過程與方法的重要意義,展現(xiàn)了多樣化教學與多維度探究的有機融合,更好地滿足了學生的全面認知發(fā)展需要。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第一中學(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