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
甘肅省玉門市第三中學教師
少教多學就是老師怎么高效率的教,學生怎么高效率的學,教學要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學”轉(zhuǎn)變,即關注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提倡和鼓勵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讓學生在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讓學生的智慧、個性、創(chuàng)新都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
語文閱讀教學要充分利用語言文字帶來的美感讓學生在課堂上思維靈動,放飛心靈,張揚個性,愉悅心情,通過對生活的理解,獲得人生意義與心靈的啟迪,促進思想品格與人格的提升,找尋生存尊嚴與生命的價值。采用一些策略,讓閱讀既能浸潤學生的心靈,又能讓生命勃發(fā)出溢彩。
策略一:教師教得智慧,學生學得巧妙,實現(xiàn)高屋建瓴的效果
閱讀教學通過對課文的分析,找到一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即教學設計中要抓住突現(xiàn)的“線索”。它一方面能帶動對全篇文章的閱讀理解,另一方面又能帶動閱讀教學生動有序地進行。在學習《最后一課》時,我給學生講了“最后一課”就發(fā)生在普法戰(zhàn)爭期間,然后讓學生自讀課文10分鐘,并思考討論: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通過自主學習及合作探究,同學們積極地探討之后,認為韓麥爾先生:①是一個普通的人:鎮(zhèn)上的一位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的教師,課堂教學的管理水平一般,有時為了釣魚還任意給學生放幾天假。②是一個“可憐”的人:這是他最后一次上法語課,明天就要永遠離開這個地方,今天教了一節(jié)又一節(jié)課。③是一個愛國者:為紀念這最后一課,換上平日不穿或只有上級檢查才穿的禮服,真誠自責。由衷贊美法語,說明語言好比是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今天恨不得把全部知識都教給我們。最后抑制內(nèi)心的極大悲痛,在黑板上寫下“法蘭西萬歲!”,對我們揮一揮手,說散學了。在對人物分析的基礎上,我趁勢追問:作者為什么樣不把韓麥爾寫成一個“高大”的“英雄”,而讓他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出現(xiàn)?進而點撥:正因為普通,韓麥爾先生才能夠代表千千萬萬的法國人,他那熱烈深沉的愛國情感,才能成為整個法蘭西民族的共同心聲……這就是緊扣住作品人物的思想發(fā)展線,以“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一“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立體地多側(cè)面地透視到人物的方方面面,還透視到人物塑造藝術及主題表達,這就是“一線串珠子”的做法。
線索式思路的教學設計藝術,是一種有效地簡化教學頭緒,使閱讀教學具有高屋建瓴的效果。預設越充分,即教學設計越到位,課堂教學生成的組織就越有成效,課堂教學效率就會越高,語文閱讀課的生命力才會越強,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動態(tài)過程的有效。
策略二:關注學生思考,靈活機智應對,實現(xiàn)浸潤學生心靈的目的
文章作品豐富的意蘊,存在于字里行間,隱藏在文字背后,存在于空白處留下的巨大審美空間之中。在閱讀方法的采用上,可進行默讀,瀏覽,精讀,品讀等多項選擇。例如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學生通過默讀先獲得初步感受。進而讓學生提出閱讀中不懂的或感興趣的問題,為下一步精讀做好準備。精讀時我設計的問題是:本文以什么為寫作順序?百草園、三味書屋分別寫了那些事件?這樣,學生既能充分的展開自主閱讀,也有目標引領,不至于進行漫無目的地閱讀。當學生理清了文章內(nèi)容,我要求學生討論一下本文的主旨,學生討論的很積極也很熱烈,這時有幾個學生對本文的寫作主旨提出了質(zhì)疑,因為他們手中教學解析等課外資料提到的本文是一篇“回憶童年美好生活,批判腐朽的封建禮教,表達了對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不滿”的回憶性散文。面對學生的問題,我對他們說,我認為當魯迅在年已不惑的時候,在他憂國憂民內(nèi)心憂憤的同時,他更加懷戀那些快樂甜蜜溫暖的童年時光。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們踴躍發(fā)言,積極暢談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達成共識:認為作者通過對兒童時代美好生活的回憶,來傳達他對自然的熱愛、追求新鮮知識,天真幼稚,自由歡樂的心理。此時,我感覺學生們真正地走進了文章。我想,也許這才是魯迅先生寫此文的初衷吧?
課堂是教師、學生和文本三者之間的交流,我想學生的討論應該在情感的體驗中自然完成,讓文章的情打動他們,進入作者的心靈。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與體驗應該建立在他們的品讀與感悟的基礎之上,只有讓學生把文本讀懂讀透,才能讓他們的心扉與作者的心靈相通,課堂的高潮在這個時候才會水到渠成地出現(xiàn),讓閱讀達到浸潤學生心靈的目的。
策略三:在讀中感悟理解,經(jīng)歷“山重水復”,體驗“柳暗花明”的快樂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重視“讀”這一環(huán)節(jié)。不論何種文體,課堂上要每篇必讀,可以吟誦、默讀、朗讀,在讀中思考理解,并學會圈點批注,品味文章語義、意境、情味,要從停頓和語調(diào)的高低、強弱、緩急等方面給學生以指導。在反復吟誦課文時,使學生沉浸在作者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世界里,愛作者所愛,恨作者所恨,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把握文章內(nèi)容,受到藝術熏陶,獲得美的享受。對于一些經(jīng)典美文,課堂上更要給學生充足的朗誦時間?;蚣w讀,或小組讀,或個人讀。詩詞教學,無論是律詩還是絕句大多數(shù)學生一般當堂就能背誦下來,我想,這是閱讀教學最大的收獲之一吧!
例如我在上都德的《最后一課》時,問道:這篇小說的許多細節(jié)描寫是十分耐人尋味的,就拿作者描寫屋頂上鴿子咕咕低叫這一細節(jié)來說,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個幽默的問題:“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如果用一種疑問又帶點自嘲的語氣去朗讀,也許就能留給讀者去思索的空間,極力地表現(xiàn)出人物內(nèi)心的那種不滿。又如韓麥爾先生在黑板上書寫的“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如果我們能一字一頓、鏗鏘有力地朗讀這幾個字,那人物內(nèi)心的愛國之情就情不自禁地迸發(fā)出來了。再如我在教學魯迅的《故鄉(xiāng)》一文時,有這樣一句話: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xiāng)?讀“阿”時我用一種上揚并疑惑的語氣朗讀,于是學生體會出了“我”滿眼的不敢相信以及內(nèi)心深處的那份悲涼之情。
閱讀應該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去讀,去觸摸內(nèi)容的整體存在,去品味語言文字的情趣,從中習得閱讀方法,培養(yǎng)閱讀能力,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柳暗花明”的快樂。
策略四:創(chuàng)設思維環(huán)境,踐行少教多學,實現(xiàn)勃發(fā)出生命溢彩的追求
教學是一條流淌的河。課堂教學既有確定的教學目標,又充滿著不確定性。學生是一群活生生的人,其思維充滿不確定性,很多情況是教師課前無法預設的。教師要靈活機智地應對教學中的“意外”,引導學生在“突如其來”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動態(tài)地生成新的知識。等待花開需要時間,等待是對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種尊重,我們應學會等待,關注學生思考的過程。老師要在無意識的情境中給學生創(chuàng)設有意識的思考環(huán)境。
例如在教學《獻給母親的歌》這一節(jié)課時,一上課,我就聲情并茂地用一組排比句引入對母親的歌詠,學生的情緒已經(jīng)被調(diào)動、高漲了,精神也很飽滿,但時間有限,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有表述的機會。既然他們學得這樣開心,這樣有成就感,為什么不讓他們把這種感覺帶給家長呢?所以我要求學生回家后為自己的媽媽做一件事,向媽媽說一句表達愛的話。這種課后重創(chuàng)造就是踐行“少教”,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多學”。葉圣陶先生曾說:“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假如學生進入這種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能力,豈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嗎。”這正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
課堂永遠是智慧之花綻放的地方。思維流淌的課堂才是最真實、最有價值的課堂。因此,通過閱讀教學探索優(yōu)化的策略,促使學生的學習方法靈活多樣,引導學生不斷思考并進行質(zhì)疑,讓學生在一塊石頭里看到風景,在一粒沙子里發(fā)現(xiàn)靈魂。多給學生一點空間和時間,多給學生一個探索的舞臺,多給學生一些展示真實自我的機會,從而使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課堂教學的價值在于每一節(jié)課都是具體鮮活、獨一無二、不可預設、難以復制的全新生命的體驗,它是一場無法預約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