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賓語在人類交際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構式語法認為語法結構獨立于詞匯語義規(guī)則以外的語法事實。有一個獨立的語義學。一個句子是一個整體的結構,一個連續(xù)體,整個語義都大于某種語義的總和。本文通過對傳統(tǒng)研究方法和構式研究方法的分析,分析了其構式研究的悖論。
關鍵詞:雙及物構式;形式和意義
作者簡介:李俊霞(1991.6-),女,漢族,山西人,碩士,就讀于天津外國語大學,研究方向為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3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0--01
1.介紹
戈德博格指出,結構是語言的基本單位,作為實體的自由存在。雙及物結構是指名詞的句法形式,后跟兩個名詞,包括雙賓結構和賓補結構。雙賓是指受實質行為影響的直接賓語和從受益人的行為派生而來間接賓語。
2.雙及物句式的傳統(tǒng)研究
傳統(tǒng)語法涉及動詞語義與句法語義的相互作用。一個句子體現了約定俗成的形象,而講話者選擇一些隱含義,雖然沒有給定原來意思,但也反過來給一些原本沒有給予的動詞一些特殊的規(guī)定。有以下幾種結構。
①v + N1 + N2 → v + N2 + N1 該句中的動詞具有強“給”語義,可以被看作是典型的雙及物句式原型,施事者有意將現有的傳遞給接收者的基本特征。如: 動詞。
②v + N1 + N2 → v + N2 + N1 這雙和動詞在句子中沒有直接“給”的意思,實施者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受事,然后轉移到接受這種類型的句子需要一個明確的目的。如介詞for.
③v + N1 + N2 不能轉換為 v + N2 + to/為 + N1 動詞,表示“給定”的意思。來源于句子的語義,這種動詞不需要使用介詞或指示其方向或目的。
④N1 和 N2 在 v + N1 + N2 有一個平行的關系。傳統(tǒng)語法認為 N1 是 N2 邏輯的主體。我們也把這些句子看成是雙及物式,他們的句子和句子的語義學與典型的雙及物句式是平行的。
3.雙及物句式的結構研究
構式語法的研究人認為,語法結構是句子本身具有獨立的語義,稱為句子語義。在確定句子“構式”時,確定句子的語義,不依賴句子具體成分的語義。這種語義作為“語義框架”,成為“框架”中各組成部分的語義指向,并將句子語義分配給每個組成部分,特別是動詞的成分。換言之,表達式=句子語義+詞法語義。雙及物結構是一個句子結構,其句法語義對應于整個塊的形式。換言之,“故意給予性轉移”的句子語義來源于整塊,同一塊內動詞的意義并不顯著。
物質空間的雙及物構式是雙及物構式的原型。這是因為:①這樣一個客體的客體轉移行為直接來源于現實的給定行為,本身可以是一個原型結構;②一個物質空間的行動需要三參與者。
4.雙及物式研究的悖論
4.1語言的表征性
構式語法認為結構是單級別的,否認 v + N1 + N2 → v + N2 + N1 和 v + N1 + N2 → v + N2 + 為 + N1,忽略語言是表征手段,事實保持不變,表示的意思不會改變。例如:瑪麗教比爾法語?,旣惤瘫葼柗ㄕZ。前者的結構語法實際上學到了一些語法,隱喻在這方面是成功的。但后者沒有這個意思。實際上,法語是教授的內容,并沒有解釋教學效果,即不解釋比爾是否精通法語,它實際上是比爾學到的一些法國的事實沒有把握。即,操作的結果是不可預知的。以上兩種情況表明,語法結構的單面性,相同事實的不同陳述是不同的事實,事實本身否認了事實,這一聲明否認了事物的本質。
4.2分析復雜性
認知語言學家認為, 語言學研究應該對存在的所有語言現象作一個一般的解釋。認知語法是以認知語言學為基礎的,它為每個結構增添了語境。因此,在結構分析中考慮了語用因素,不同語境下的語用因素也會有不同。使每一個結構都要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導致復雜的解析方法,使人們在理解句子的過程中考慮這一結構是在什么語境下,而復雜的語境中的建設性理解是費時費力的。例如,克里斯給瑪麗烤了一個蛋糕。構式語法中,克里斯烤蛋糕,并打算給瑪麗蛋糕,而不是克里斯實際上給了或將給瑪麗蛋糕,不能預測制造動詞可以出現在雙和材料的地方,并表示有意而非實際或未來的轉移。事實上,在制造的內容和制造的對象,沒有解釋意義的轉讓。
5.結論
在構式語法中也有明顯的局限性:構式概念的不合理擴張掩蓋了兩種不同語言單位之間的差異,因而對句子的繁瑣分析,未解決的語法結構的多義問題,無法解釋構式意義的結構性原因,結構類型的形成也非常有限,缺乏語法體系的概念,確立了語法結構的標準不清,其語言哲學模糊,搖擺不定。
參考文獻:
[1]沈家煊. “在”字句和“給”字句[J]. 中國語文,1999.
[2]徐盛桓. 試論英語雙及物構塊式[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 (3).
[3]張伯江. 現代漢語的雙及物結構式[J]. 中國語文,1999 (3).
[4]李臨定. 雙賓句類型分析[A]. 語法研究和探索第二輯[C].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