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希
摘 要:《金鎖記》有“張愛玲最出色的中篇小說”之稱。主人公曹七巧是一個由特定社會背景、周圍環(huán)境塑造培育出來的,心理和靈魂都具有獨特性乃至某種典型性的人物形象。本文通過分析她不同時期的心理特征和主要表現(xiàn),以及造成她這種心理特征的原因,可以更加完整地把握曹七巧的形象。
關鍵詞:金鎖記;曹七巧;心理特征;原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0-0-01
張愛玲是善于塑造女性形象的,她在《金鎖記》里塑造了曹七巧這樣一個變態(tài)潑辣又充滿悲劇色彩的女性形象。七巧在姜家得不到物質與情欲的滿足,她本身是一個封建倫理的受害者,反過來她又成了迫害兒女幸福的人。本文從文本入手,通過對曹七巧心理異化的行為和原因作出分析,可以讓我們從深層次解讀曹七巧的不幸以及心理,從而以這個人物為點,關照那個時代的不幸的面。
一、曹七巧人生三個階段
(一)少女時代:美麗的少女
七巧家里本是開麻油店的,生活無憂無慮,吃穿不愁。她“潑辣能干”,“她的愿望很簡單,就是找一個她喜歡的人,生兒育女,只要男人多少對她有點真心也是有幸福可言的?!盵1]
可是從小缺少父愛的七巧,人生大事便成了哥哥與嫂嫂做主。哥嫂在姜家給出的禮金面前妥協(xié)了,把妹妹七巧嫁入了姜家。七巧的不幸便由此開始了。
(二)嫁入姜家:金錢的俘虜、無盡的輕視
七巧嫁進了所有大家閨秀想嫁進的姜家,可她雖然擺脫了貧窮,卻正迎接生命的苦海。整個姜家,從上到下,沒有一個人對七巧好,婆婆只是把她當作一個生育孩子的機器,她拼命想要融入這個姜家,卻無能為力。
在姜家那個深宅大院,七巧整日整夜地照顧著癱瘓在床的沒有一點生命力的丈夫,她開始變了,她從健康快樂的少女變成了瘦骨臉兒、朱口細牙、三角眼、小山眉的少婦,她吸上了鴉片,她學會了叫苦連天;她學會了尖酸刻薄,冷嘲熱諷,她變得陰險庸俗,喜愛說長道短、無事生非[2]。
(三)十年之后:沉重的黃金的枷
十年以后,姜家四分五裂,七巧除了分到了一點家產(chǎn),什么也沒有。她沒有可擁有的東西,只能捏緊自己所擁有的金錢。這個階段七巧所有的異化心理全都表現(xiàn)出來,最明顯的表現(xiàn)即在她的兒女身上。此時的七巧儼然已經(jīng)成為了封建倫理道德和物質的犧牲品,最終七巧為自己戴上了一把沉重的黃金的枷,她再也沒有以溫柔的面目示人。曹七巧自身沒有得到完滿的婚姻,沒有收獲真摯的愛情,她把自己對于婚姻愛情的拒絕、排斥,毫無保留地施壓在長白和長安身上,用自己的經(jīng)驗把兒女封閉起來。在這種想法的推動下,兒女成為了犧牲品。在長安十三四歲的時候,七巧開始為她裹腳;為了跟姜家的大房、三房較勁,七巧將長安送到女中讀書,但上學不久,她就借口丟失小件物品要去長安的學校大吵大鬧,迫使長安“自動”退學;她處處尋找理由來拖延女兒的婚事,又想方設法使女兒吸鴉片,最后順利地阻止了女兒的婚事,耽誤了長安一輩子。
兒子是七巧生命中最為重要的男人,也是她生活中出現(xiàn)的唯一的男性??墒钦驗樗莻€兒子,“他這一個人還抵不了半個。”逐漸,連這半個人也要離開她的視線——他成了親。于是七巧逐漸將對于婚姻的不滿一點一滴地報復在了兒子身上:讓兒子整夜陪她抽大煙、告訴自己他與芝壽的閨房之事,并在大庭廣眾說出來羞辱芝壽、使兒子抽大煙、挑撥兒子與兒媳婦的關系。在七巧的折磨與羞辱下,兒媳婦芝壽與娟兒相繼死去,長白也整日留戀于煙花之地,徹底頹廢了。
二、心理異化原因分析
在《金鎖記》中,曹七巧本來是一個單純美麗的女性,但是她的性格和心理卻在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漸產(chǎn)生異化,并走向極端,葬送了自己及兒女們的一生。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第一層次:生理上的需要;第二層次:安全上的需要;第三層次:情感和歸屬的需要;第四層次:尊重的需要;第五層次: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v觀七巧的一生,她只有安全需求得到了滿足,其他四層沒有一樣得到了滿足。
生理需求:婚姻作為性愛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要求男女雙方在肉體上和精神上同時得到滿足。七巧作為一個普通女人,她有著正常的性要求,但丈夫姜二爺患有“骨癆”,“整天躺著”,七巧渴望正常的生育以外的性生活,可是她的丈夫根本不能滿足她生理上的這一需要。
情感的缺乏:七巧從小生活在一個沒有父愛母愛的環(huán)境下,在封建社會條件下,哥哥曹大年便自然而然地成了她的家長,曹大年是一個極其愛錢的人,甚至為了錢把妹妹嫁進了姜家。七巧在姜家,感覺不到溫暖,感受不到親情,哥哥曹大年偶爾來看一次她,也是為了來順點什么東西走。
在七巧的世界里,沒有愛情、沒有親情、沒有友情、沒有尊重、沒有被呵護的溫暖,她感到孤獨、感到受排擠,極力想融入進去,極力討好別人,卻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于是她變成了一個冷漠無情、自私變態(tài)的人。
三、結語
張愛玲在她的書中說道: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對于曹七巧我們也應持有如此態(tài)度,深入了解了曹七巧的人物心理,內心變化過程后,更應對此人物有不同的見解。對于七巧的人物形象,不同的人抱有不同的態(tài)度,當深入細致地解讀文本之后,似乎感到這個人的可悲與可憐,再也不能簡單地用“變態(tài)”、“扭曲”二字形容她了,我們看到的更多是她的一生的荒唐與荒涼,命運的悲苦。
參考文獻:
[1]張愛玲.張愛玲文集精讀本[M]. 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
[2]和劍.解讀曹七巧[J]. 當代小說月刊,2011(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