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雨童(1998.6-),女,漢族,天津人,河南大學2016級中國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生。
三千多年前,中國進入了一個凡有血氣,必有爭心的大爭之世。春秋戰(zhàn)國,這個輝煌的亂世,古代先賢們?yōu)閷ふ腋玫恼沃贫榷M行了一次又一次劇烈的思想碰撞。
而秦國,此時卻處于一個外憂內(nèi)患的衰落之期。過于頻繁的君主交替和陳舊制度共同摧殘著這個國家。秦穆公統(tǒng)治下的輝煌早已消散,秦人,需要的是新的變革。
秦孝公接過爛攤子的時候,用盡渾身解數(shù),僅僅只能維持著國家存在,想要長久發(fā)展,就要改變,到了共赴國難的時候,便不得不改變。
歷史有時就是一個個巧合的匯集:秦公為尋求出路發(fā)布招賢令,恰好不得志的商鞅看到招賢令,才有了后世的恢弘壯闊的大秦盛世。商鞅用才學折服了秦孝公,而秦孝公也用無比的信任回報了他。青山松柏,相得益彰,恰是如此。君臣應(yīng)如是。
千古君臣知遇:自古為君者任賢不難,可能任賢而不疑者,卻是千古少有,為臣者盡忠不難,可事到臨頭又有幾人能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一心為國?秦孝公嬴渠梁與商鞅,便是這樣的一對千古難遇的君臣,“公如青山,我如松柏。此生此世,永不相負?!鄙眺弊兎ㄖ阅軌虺晒Γ涓揪驮谟谛⒐珜λ麍远ú灰频闹С?,二人是君臣,更是知己,一路相扶相攜患難與共,一起走過了那段艱難險阻的歲月,一起見證了秦國的崛起。商鞅難,對于古樸的秦國來說他只不過是一個外來戶,憑什么讓人家舉國相托?可是商鞅做到了,因為他遇到了一個千古明君秦孝公!孝公更難,他要頂住世族和百姓的壓力,要完全相信商鞅做的任何決策,相信這個外來者會使他的國家變的富足,他也做到了。正因為有了他的推心置腹,所以才有了商鞅的披肝瀝膽,舍身為國!對于孝公的知遇之恩商鞅銘感于心,最后他放棄了孝公遺命,放棄了唾手可得的王位,同時,也放棄了生的機會。于他而言,孝公不僅僅是國君,更是知己,他不能看著在二人嘔心瀝血的治理下剛剛崛起的秦國,再次陷入千瘡百孔的境地。最后,他以生命報答了孝公……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雖然已經(jīng)禮樂崩壞,但是具體構(gòu)架仍在。社會的階級地位仍然是由血脈來決定,而不是才能。而商鞅在秦國實行了一系列的大變革,徹底改變了舊時代的格局,開啟了集權(quán)帝制的先河。商鞅自衛(wèi)國入秦,并提出了廢井田、重農(nóng)桑、獎軍功、實行統(tǒng)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fā)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zhàn)斗,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nèi)容的變法。
商鞅所進行的變法,自然受到了以老氏族為首的貴族的阻撓,若是沒有秦公的支持與無條件的信任,根本不可能成功。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封建經(jīng)濟得到了發(fā)展,秦國逐漸成為戰(zhàn)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這為后來秦王朝統(tǒng)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商鞅失去變法的強有力支持者,有口難辯,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軍追捕中斃命,只落得個“車裂”的下場。但變法得以繼續(xù)實行下去。商鞅變法是戰(zhàn)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順應(yīng)了封建歷史發(fā)展的潮流,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zhuǎn)型,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fā)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chuàng)立了適應(yīng)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xiàn)了富國強兵的計劃。為以后秦統(tǒng)一全國奠定了基礎(chǔ),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法自斃,用這個詞來形容商鞅,算是十分合適。一生致力于改革變法,最后卻死于秦法,也算是死得其所了。他有著無數(shù)的機會去逃脫死亡的命運,卻都一一拒絕了,為的只是維護秦法的公正。一個殉道者,總是值得人們?nèi)ゾ磁宓?,也唯有大毅力之人,才能完成如此壯舉。
秦公和衛(wèi)鞅,面對阻力,相互支撐20年,使秦國從一個弱國變?yōu)榱藢嵙姶蟮膰摇?/p>
他倆合作完成的變法,使秦國百余年后終于一統(tǒng)天下。
第一次,秦公決定用商鞅變法,
“公為青山,我為松柏,分身碎骨,永不相負”
“我贏渠梁對天盟誓,信君如信我,一生不負君?!?/p>
八百里青山, 隱入了蒼天迷霧,星羅棋布的,上面紛紛揚揚點綴了松柏,油然升起了一句話:公如青山,我如松柏。似乎是巧妙地結(jié)合,青山便是秦孝公,松柏便是衛(wèi)鞅。
綿延萬里的青山,贏渠梁寬闊的胸懷;蒼松翠柏,勁骨當風,便是衛(wèi)鞅的風骨。
當渠梁面臨魏國圍攻,赳赳國難之際,正是衛(wèi)鞅的出現(xiàn),割讓出函谷關(guān)和老世族的封地,才挽救了這個已茍延殘喘的秦國,也給老世族們當頭一棒,為后來的變法開辟了一條“血腥”之路,同時,也幫這個剛剛登基,年輕英氣的君主奠穩(wěn)了君位:這樣的一舉多全,商君的韜略可見一斑。
就這樣一直下去,臣輔佐著君,君維護著臣,君臣之分,本來就隔著一道隱形的縫隙,但在青山松柏身上,縫隙完全的打磨凈,灰飛煙滅。
可君依舊有歸去的一天,臣終有分離的一天,于是,衛(wèi)鞅為新君嬴駟,世代的君主,萬年的江山,終是選擇了歸去,回到了孝公身邊。
蒼松翠柏,持節(jié)云中,生而托梁架棟,死則黃腸緹腠,勁骨當風,流轉(zhuǎn)千年。
八百里青山,星點簇擁成團的松柏,正如車裂后四分五裂的衛(wèi)鞅,雖死,根依舊攀噙著青山的抔抔黃土,生死不負,萬代千年。
公如青山,我如松柏,與子偕行,永不相負。
涇水清,渭水黃。是誰泛舟五湖上。挽起女兒一抹霞,挽不住西山墜斜陽。天蒼蒼,地茫茫,是誰暗夜唱秦腔?;ǖ└仙?,一半嫵媚一半悲涼。狼煙邊關(guān)起,男兒上馬披戰(zhàn)衣,今生無緣今生別,來生老槐樹下還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