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向前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歲月磨礪青春的容顏,但書院流淌出來的厚重人文
在歷史的長河中卻熠熠閃光。
在湖湘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山奇水復,鐘靈毓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湖湘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相當重要地位。千年來,她以甘甜源泉哺育著湖湘兒女,造就了“唯楚有才,于斯為盛”的局面,為推動中國社會歷史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什么是湖湘文化?對湖湘文化的理解及其“源頭”問題,是近百年來史學界爭論話題之一,說法不一。其一,自古在湖湘土地上產(chǎn)生傳延直至今天的哲學思想體系。其二,許多學者認為周敦頤開其統(tǒng)緒,胡安國、胡宏父子、朱熹、張栻、王夫之等湖湘學派傳延發(fā)展、近代魏源、曾國藩、潭嗣同等進一步擴展,及當代哲學家論述的哲學思想體系。其三,是南宋胡安國胡宏父子所創(chuàng)立,并為朱熹、張栻等傳承發(fā)揚的湖湘學派的哲學思想。追尋歷史,晚清經(jīng)學家皮錫瑞說“湖南人物,罕見史傳,三國時如蔣琬者,只一二人,南宋以后,人才輩出”,可見南宋胡安國父子建立碧泉書院,創(chuàng)立湘學派更為貼近實際。筆者認為碧泉書院是湖湘文化真正意義上的源頭。
碧泉書院遺址座落在湘潭縣錦石鄉(xiāng)碧泉村,距湘潭市城區(qū)約40公里、衡山30公里。書院旁有一碧泉潭,潭寬10米,深3余米,涌泉之處、深不見底。泉水涌溢,川流不息。泉水清澈,常年溫度為18~22度之間,每秒流量為0.7~0.8立方米,石潭自古聞名,稱作“龍?zhí)丁?。傳說大禹治水到衡山求仙訪賢,曾來此處查看水情、開山鑿石。自唐代以來,石潭更是遠近聞名,清嘉慶《湘潭縣志》記載:唐元寶年間,龍?zhí)渡剑ㄒ灿腥朔Q龍騰山)的石巖中泉水忽涌出,色如靛藍,投物水中,皆成碧色,碧泉潭之名始此。泉水流經(jīng)之處禾苗挺拔健壯、稻谷籽粒飽滿,魚蝦色鮮味美。清乾隆皇帝游江南時曾指定碧泉潭附近1000畝稻田所產(chǎn)的稻米為貢米。
1130年春,湖、廣、江、浙等地發(fā)生瘟疫致使許多民眾死亡。南宋文學家、理學家胡安國從福建舉家南遷,乘舟穿越云夢澤,轉道寧鄉(xiāng),在其弟子的懇引下來湘,暫居潭城(現(xiàn)湘潭市城正街湘江邊)。北宋著名哲學家周敦頤(公元1017~1073年),曾在附近的隱山隱居。同年初夏胡安國父子來此考究,龍?zhí)渡皆旗F繚繞,一躍千里,碧泉潭被群山環(huán)抱,泉水清澈見底,陽光之下水草碧綠,錦鱗翻滾,涌泉之處,開水沸漾,汩汩有聲,捧飲山泉,甘甜可口,疲勞頓消。石潭西500米處的“慈竹庵”和“老安寺”巍巍聳立,一寺一庵遙相呼應,金碧輝煌、雕梁畫棟。晨鐘暮鼓,香火鼎盛。
遇此風水寶地,胡氏父子毅然于1130年冬率全家筑室于潭旁隱居。并以詩記之《移居碧泉》:“靈山固是為深幽,況有名泉??汕?,知夢正須依白石,滲情好與結清流,庭栽疏竹客訓鶴,月滿前川寺補樓,十里鄉(xiāng)鄰漸相識,醉歌田舍即丹兵”。1131年他又詩一首向友人傾訴,稱自己尋得一好山好水的圣地,期待好友來湘潭碧泉相聚,品嘗甘泉。胡氏父子遂蟄居潭旁潛心研究學術達三十余載,終集儒、釋、道之大成,提出了以“實事求是,經(jīng)世致用,內圣外王,修身養(yǎng)性”為要旨的湖湘文化精義,著述《胡氏春秋傳》,名動一時,被奉為國學經(jīng)典。兩個兒子深得父親學說的精髓,推陳出新。胡氏父子被尊崇為湖湘文化的始祖。
紹興八年,胡安國去世,其子胡宏、胡寅子承父業(yè),傳其湖湘學,將書院修繕擴大,并作《碧泉書院上梁文》,以紀其事,紹興十年(1141年),胡宏、胡寅有感于“人希探本”而創(chuàng)立了他的“性本論”儒學觀,在碧泉潭上建“有本亭”(原亭毀于戰(zhàn)火,2011年重建)。碧泉書院雖然地處偏遠,但因有一代鴻儒隱居其中,便“寓在深山多客人”了。許多官員和士子紛紛造訪,遂形成了“遠邦朋至,近地風從”的繁榮景象。胡安國、胡宏、胡寅父子在此辛勤耕耘了三十一載。
胡氏父子等在研究傳授周敦頤“二程”的學說的基礎上,開創(chuàng)理學湖湘學派,碧泉書院遂成為湖湘學派的發(fā)源地。后延續(xù)發(fā)展了衡陽“石鼓書院”、寧鄉(xiāng)“通山書院”、長沙“岳麓書院”等。胡宏逝世后,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4年)隨著湖湘學子的群體北遷長沙岳麓書院,碧泉書院方漸趨冷落。
南宋末年,書院在戰(zhàn)亂中被焚,元代又由里人衡氏修復,元末又毀于兵火,明萬歷四年(1577),鄉(xiāng)紳周之屏(湘潭縣射埠人)又予以重修,并讀書講道其中,明崇禎年間,縣人唐齋君再次重修,清順治五年(1649)書院不幸又毀于戰(zhàn)火,不久,唐世征避兵亂來碧泉定居,他有感書院的荒廢,與胡宏后裔商議復修,待唐世征于順治十八年(1662)考中進士,做了山西玉縣知縣時,至康熙初書院方修飾完畢,并依《碧泉書院記》以志紀念。晚清名臣左宗堂在書院附近桂花堂蟄居十二年,曾在碧泉書院講學授徒。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考察農(nóng)民運動期間,多次赴碧泉、白果、衡山等地調研。
解放后,在1958年大躍進和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書院遭到徹底毀壞,1982年最后被拆除,成為民宅基地。只有書院門前的大碑石,因為太過“沉重”,才幸免于難,作為書院的千年歷史見證。
在村民的指引下,我們拜訪了曾在碧泉書院就讀的特級教師郭老,郭老幼年時在書院就讀了三年,曾有幸聆聽毛澤東同志的講課。書院的正門篆刻“武夷道脈、湘楚名家”兩旁石碑上刻有“皆有所衿式,受命于先師”,“將以斯道覺民也,樂得英才而教之”,先生教育十分嚴格,每天卯時晨讀,辰、已、午時先生講學,未、申時練習書法,酉時耕種、手工,老先生說書院的一些教學方法至今都十分科學,三年就讀對他來說終生受益。郭老一生獻身教育事業(yè),桃李滿天下,退休以后,積極推崇湖湘文化,曾多次呼吁重建書院,保護古潭,在他和當?shù)厝嗣袢罕姷呐ο拢?010年市政府撥款修繕了碧泉潭,重修了“有本亭”,八十高齡的郭老還揮毫撰寫了碧泉潭志。老人說:他經(jīng)常夢見書院重修,希望有生之年看到書院重建,還要為書院重建奔走呼吁。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千年來湖湘仕子是在湖湘文化熏陶培養(yǎng)下成長起來的,晚清經(jīng)學家皮錫瑞說,“南宋以后,元歐陽原勁、明劉三吾、劉大夏、李東陽、楊嗣宗諸人,骎骎始盛”??梢娤鎸W之與湖南人物的關系,特別是近當現(xiàn)代,涌現(xiàn)出魏源、曾國藩、左宗棠、譚嗣同、陳天華、黃興、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羅榮桓、黃公略、陳賡、譚政、齊白石、沈從文、周立波、田漢等人,正是這些人物于中國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留下了永標史冊的印記,推動了中國社會和歷史的發(fā)展。成就了中國幾千年的農(nóng)業(yè)文明向工業(yè)文明、工業(yè)文明向現(xiàn)代文明的轉變。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歲月磨礪青春的容顏,但書院流淌出來的厚重人文在歷史的長河中卻熠熠閃光。
我們探秘碧泉書院,尋找湖湘文化源頭,是讓仍處于“深閨”的碧泉書院重放光芒,讓碧泉書院喚醒人們的記憶,還原歷史;讓湖湘文化之源,更加源遠流長;讓碧泉潭、碧泉書院得到保護與重建;讓碧泉潭的秀麗風光和碧泉書院厚重人文萬世不衰;讓湖湘精神契合當今時代脈搏,為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理論動力。
拂去歷史塵埃,碧泉潭、碧泉書院的魅力,不僅僅在于她的旖麗風光,更在于她的文化蘊涵。潭中那涌動的清泉,承載著如山一般湖湘文化,流向長江,奔向大海,走向世界,“以人為本,實事求是,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而奔騰不息,永遠綻放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