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群
【摘要】本文就記錄型預習任務、操作型預習任務、實驗型預習任務與模仿型預習任務等進行論述,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等調整預習計劃,以更好地指導學生的預習過程,促進學生的學習與進步。
【關鍵詞】小學數學 預習任務
方法指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6A-0061-01
預習不僅讓學生做好了學習的心理準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獲得了重要的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方法和技能,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觀察、分析、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預習作業(yè),避免學生預習出現(xiàn)盲目性。
一、記錄型預習任務
記錄型預習任務比較適用于知識零散的課程,能夠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新學內容,效果較好。這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針對教材內容,布置相應的記錄型預習任務,讓學生養(yǎng)成書寫數學日記的良好習慣,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年、月、日》這部分知識時,教師設計了如下任務卡:①自學教材46頁到48頁的內容。②把自認為重點的知識畫出來,并解答課本相關的問題。③回答如下問題:2016年一共有( )個月,其中( )都是31天,( )是30天,而二月有( )天,2016年全年共有( )天。
在預習過程中,學生能夠了解到該部分知識是研究一年有幾個月,一個月有多少天等知識,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較為密切。在講解新課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就預習卡的問題展開討論,為后續(xù)教學做好鋪墊。
教師在布置記錄型預習任務時,應注意預習內容與教材知識的關系,即通過預習學生就能了解到章節(jié)知識的主干。同時還應注意預習內容不要太多,以免學生產生恐懼心理,使得整個預習過程適得其反。
二、操作型預習任務
操作型預習任務主要應用在幾何知識學習中,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所學知識的重點,有利于他們養(yǎng)成數學空間想象思維。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活潑好動、操作性強等特點,有針對性地布置操作預習任務。
在教學五年級下冊《長方體的認識》時,教師布置如下預習任務:自主預習教材28頁到29頁的內容,說一說你所認識的長方體,并完成課本上的填空題;利用身邊的材料動手制作一個長方體,并說一說制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舉例說明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長方體形狀的。
在新課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同桌或小組之間互查,反饋預習情況,并讓學生展示自己制作的長方體模型,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增強對長方體的認識。
三、實驗型預習任務
實驗型預習任務是根據教材中的總結類知識設計的,即學生通過實驗操作過程,最終得出教材上的結論。該預習類型適用于總結性的數學知識,因此教師要注重實驗過程的可行性,設計一些可行的實驗,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預習。
在教學四年級下冊《加法交換律》時,教師就可布置如下實驗型預習任務:①自主預習課本教材內容,并把自己認為重要的知識畫下來。②完成如下算式:42+31,31+42,99+27,27+99,234+76,76+234,86+54,54+86,并嘗試說明加法交換律適合于所有的加法算式嗎?③思考:在減法、除法和乘法中也有相應的交換律嗎?并結合預習②中的算式進行驗證。
在新課教學中,教師提問:加法交換律適用于所有的加法算式嗎?有誰能寫出不適用加法交換律的算式嗎?學生思考后,教師引入用字母表示數的方式,即考慮a+b能否寫成b+a的形式。這樣就有利于學生快速掌握知識。
四、模仿型預習任務
模仿能力是小學生所具備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即要求學生能根據教材上的例題格式,完成相關的變試題。雖說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但有些知識也要求背誦,因此教師在布置預習任務時,還要考慮模仿型預習任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在教學“解方程”時,教師布置如下預習內容:①自主預習教材內容,并畫出自認為重要的知識。②完成課本上的思考題與填空題,并認真觀察例題的解答過程。③模仿例題完成如下變式題:x+4.5=7.2和2.4x=9.6。
教學時,教師還要重點關注學生的做題步驟,注重小細節(jié),培養(yǎng)他們仔細、認真的良好品質,避免不必要的錯誤。
綜上所述,教師在布置預習任務時,應逐步滲透新課知識的重難點,鼓勵學生選擇適合的預習方式,注重預習的方式和方法指導,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調整預習方案,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