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琴芳
【摘要】本文從敘述視角、句式長短、情感透析的角度,立足于語言去解剖《老王》,以探視知識分子與底層勞動者之間的障礙,以探視人性人情上的缺陷和可能。
【關鍵詞】知識分子;視角;句式;情感;清高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幾度讀《老王》,幾番不能自已。文末是全文的點睛之筆,其中“愧怍”一詞,奇妙地把楊絳一家與老王交往的點滴之情,升華到情感的境界,有高度、有氣勢,同時很耐人尋味的是:一個有良知、善良的楊絳其“愧怍”從何而來?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一點探究。
一、敘述視角的轉換
敘述視角是指敘述時對敘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特定角度,同樣的事件從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第一個敘述視角“我”?!拔摇币暯堑暮锰幵谟?,敘述自己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帶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和真實感。因此我們讀到了作者一家送大瓶的魚肝油、照顧老王生意等的善良,讀到了中國人常有的禮尚往來的客氣,讀到了“我”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對老王的有禮有節(jié)。
第二個敘述視角老王。敘述人稱變?yōu)榈谌朔Q,表達時有了更多的自由。例如“據老王自己講……”文段陸陸續(xù)續(xù)地引用了老王的原話。既然“我”常坐,而且“一路上我們說著閑話”,為什么不以“我”的視角來敘述,是因為怕不能客觀地陳述呢,還是說,“閑話”當中,“我”真的只把他當成了一個和“我”沒有什么關系聽聽而已的一個雇主?
第三個視角“有人說”?!坝腥苏f,這老光棍大約年輕時不老實,害了什么惡病,瞎掉了一只眼?!薄安焕蠈崱焙汀昂α藧翰 庇惺裁搓P聯呢?然而“我”不是“常坐老王的三輪”嗎?老王多次來我家的時候,“我”怎么都沒有想起去問問,而是作了一些無端的猜測:“他也許. .是從小營養(yǎng)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許. .是得了惡病”。
通過敘述視角的轉換,我們不難明白楊絳先生的作品強烈地體現作者的“觀察者”姿態(tài),采用的是一種“走出事態(tài)之外的冷靜的審視”,理智地“看”正是作者無處不在體現的一種對人性、道德以及社會制度的深切關懷與反思的折射。
二、句式長短的交替
句子的長短是相對而言的?!八?,我坐”,是個短句,楊絳先生著意指出,有些反常,是否在強調“我”和老王之間的雇傭關系?以文中的對話描寫為例,看長句與短句的交替在文中的意味深長。
情境一:老王送錢先生上醫(yī)院,堅決不肯拿錢。他說:“我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保ǘ叹洌┧麊≈ぷ忧那膯栁遥骸澳氵€有錢嗎?”(短句)一個設身處地為“我”著想的老王!一個不想欠人人情的“我”!
情境二:老王最后一次來“我”家送大雞蛋和好香油。我吃驚地說:“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嗎?”(短句)我強笑說:“老王,這么新鮮的大雞蛋,都給我們吃?”(長句)他只說:“我不吃?!保ǘ叹洌┧s忙止住我說:“我不是要錢?!保ǘ叹洌┪乙糙s忙解釋:“我知道. . .,我知道. . .不過你既然來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保ㄩL句)一個淳樸憨厚不會說話的老王;一個不想欠人人情的“我”!情境三:十幾天后,“我”碰見李。我問:“老王怎么了?好些沒有?”(短句)“早埋了?!保ǘ叹洌把剑裁磿r候……”(短句)“什么時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兒的第二天?!保ㄩL句)一個冷漠的老李,旁觀生死;一個冷漠的“我”!
句式的長短交替,對話里多用短句,一個個含情的文字,是楊絳先生欲言又止的筆法,是把苦難悲痛深掩不露,雖言簡意賅,卻飽含著智性的思考。
三、幾種情感的交織
楊絳先生以純熟的手法和冷靜的筆調在《老王》中抒發(fā)了多種情感:同情、憐惜、關愛、抱歉、不安……
《老王》寫于1984年,事情發(fā)生在“文革”時期,老王是作者生命中一個過客,文章結尾處寫道:“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奔热晃覀冏x到了“我”對老王的善,對老王的尊重,那“我”又何必愧怍呢?
1.對老王同情、憐惜、關愛。這是善良的體現,也是一種本能,自然與現實里的責任和擔當無關,所以做多一點少做一點也不算什么。
事件一:關于老王的眼病。有一段老王“不老實”往事的傳說,“我”沒有多問,若非女兒,他的夜盲癥我又哪里知道!
事件二:關于錢。老王順帶給我們帶冰,車費減半,“我們當然不要”,老王送香油雞蛋,“我”也一定要給錢。
事件三:關于老王的病。文章寫道:“過些時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錢吃了不知什么藥,總不見好”,兩個“不知”,就像釘子一樣,把“我”的良心釘在朗朗乾坤下接受審判。
2.對老王的抱歉、不安。事件:老王送香油、雞蛋時,沒有讓老王進屋?!拔摇钡慕忉屖恰翱墒俏液ε潞苛恕?,“那直僵僵的身體好像不能坐”。后來,得知老王死訊后,“我也不懂,沒多問”。而真正的因果關系,似乎也被顛倒——因為“沒多問”,所以不懂得。老王最后的死,“我”感覺了抱歉、不安。
3.對老王的愧怍?!拔摇币辉僮窇浝贤鹾臀覍Υ鸬脑?,猜度他是否知道我領受他的謝意,并且說“我想他是知道的”,以尋得內心的平定,無非是在尋求解脫和自我安慰。
無論是借助于對敘述視角的轉換,句式長短的交替探究還是對幾種情感交織的探視,我們都能看到知識分子和底層勞動者在文化上、心理上本就有著無法逾越的鴻溝?!芭f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楊絳和沒有文化的老王不可能有什么共同語言,有過多的交往,更不可能成為知心朋友或親如家人,表現出來的“就是對下層勞動者有著一種深切的憐憫與同情,但是這種同情與憐憫又是居高臨下的”。“過分熱情就是疏遠,過于客氣就是距離”,一句“謝謝”,正折射了你無意識的見外。
“有距離的審美觀照、美丑善惡互現手法形成其散文清雅雋永、豁達沖淡的藝術風格……”楊絳先生告訴我們讀書可以“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讀書人的“清高”折射了一個有良知的人的“愧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