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比較式閱讀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學生自主閱讀文章、掌握語文閱讀技巧的能力,本文從分析比較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入手,論述了比較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合理運用策略。
關鍵詞:比較閱讀;效率;擴展;素養(yǎng);主體;資源;廣度
閱讀教學是高中語文學習中的重點部分,因此,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是每個語文教師應該重點完成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比較將接觸和學習的知識整合、分析,可達到更高的學習層次,將比較納入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以比較式閱讀方式引導和教會學生學習,加深學生對文章、作者、意境、歷史、內涵的深入理解,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語文教學方式,
一、 比較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 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高中語文教材中同一主體的閱讀材料可能會在不同單元內出現,教師通過對語文教材的整體把握,把主體相似的文章放在一起學習,例如,《短歌行》和《赤壁賦》同樣表達了“人生苦短,功名未建”的思想,把兩篇文章放在一起學習,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也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二) 有利于學生知識面的擴展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中外同題材文章的比較,可以使學生發(fā)現不同國家之間在風俗民情、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同”和“異”,讓他們在感受不同文化之間差異的過程中,激發(fā)他們的獨立思考,自覺進行相關知識的搜集,“以點帶面”促進知識面的拓展。
(三) 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學科,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yǎng)同樣重要。通過比較閱讀的實施,可以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分析事物、判斷思考、求同辨異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時,通過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整合、巧用等達到拓展語文學習視野和空間的作用,全面提高高中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二、 比較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合理運用策略
(一) 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在已有的高中語文比較閱讀模式中,多是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忽視了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閱讀教學是一個多方對話的過程,包括學生、教師、教材編者、閱讀內容等,是不同主體之間思想碰撞與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在閱讀活動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比較閱讀的實施,除了可以通過相同或相對文本的比較之外,還可以通過學生自己與教材文本的比較進行。如在學習《雨巷》時,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結合文章內容和自己的感受,以“我心目中的丁香姑娘”為題寫一篇短文,寫出自己對丁香姑娘的理解,在課堂學習中,通過朗讀課文,交流感受——確定主題——對比課文內容與自己寫的短文——結合文本尋找依據這樣的環(huán)節(jié)進行。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再是被動地跟著教師的思路進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思考,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使學生感受到自我認識方面存在的差距或不足,利于學生采用針對性的方法進行補救,進而促進學生整體閱讀能力的提高。
(二) 同一作家同一時期作品的比較閱讀
對比同一作家同一時期的作品,能加強學生對作家的了解。尤其是對作家的人生經歷、寫作風格等有更深刻的影響。
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很多作品都是膾炙人口,對后世有著極大影響力,對比閱讀蘇軾的作品能讓學生更加了解蘇軾?!盀跖_詩案”被貶黃州是蘇軾作品很重要的一個時間節(jié)點。烏臺詩案之前蘇軾在朝為官,頗有報負和理想,所以寫的作品大多意氣風發(fā),壯志豪情,且文筆犀利,對當世的不滿之情。烏臺詩案之后蘇軾的作品不似之前豪邁大氣,偏向人生感悟和自然風光。高中蘇軾的作品有很多,其中《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同一時期作品,但是并不在同一冊課文內,后兩首詞內容表達更為直觀,更容易理解,《赤壁賦》的寫作手法更為復雜。教師在教學中應靈活運用,將三篇作品對比閱讀,讓學生對蘇軾后期的作品更為理解,加深對蘇軾這位偉大詩人的了解。再通過蘇軾被貶初期的作品《卜算子·缺月掛疏桐》的拓展閱讀,通過其中作者悲涼的情感,來強化學生對蘇軾烏臺詩案之后的人生經歷和人生感悟的理解。
(三) 深入挖掘閱讀資源,拓寬學生的閱讀廣度
語文教學選才內容廣泛,不一定僅僅局限于課文內容,因為受教材整體布局的影響,內容的選取畢竟是有限的,語文教材閱讀內容不能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而比較閱讀可以很好地彌補課文閱讀內容不足的問題,幫助學生拓寬視野,擴大閱讀量。一是可以把課文與工具書進行比較。如在學習說明文《晉祠》時,通過選取《中國名勝詞典》中“晉祠”條目和課文內容進行對比,通過比較閱讀,學生發(fā)現雖然是在說明同樣的事物,但兩者在陳述內容、說明方法、說明語言、說明順序等方面存在著差異,然后通過進一步的思考明白,不能簡單地界定哪種說明方式好或不好,要充分考慮作者的寫作意圖,根據不同的寫作需要安排內容。二是課文與影視資料的比較。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許多經典的文學作品被拍成了相應的影視作品,在學習相關內容時,可以進行比較,這樣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可以在比較鑒賞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時,選取《紅樓夢》中的相應片段讓學生觀看;講戲劇《雷雨》時讓學生觀看電影版的《雷雨》,這樣可以使學生在比較鑒賞中深化理解,提高審美能力。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課文與掛圖資料、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等進行比較,達到拓寬學生知識面、提升閱讀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郭占敏.析比較閱讀在高中語文閱讀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8,4.
[2]周華貴.比較閱讀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考試周刊,2017,48.
作者簡介:
林玲,重慶市,重慶市石柱民族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