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彥
(北京語言大學漢語進修學院,北京,100083)
漢語語音教學中教師策略性知識的發(fā)展研究①
嚴彥
(北京語言大學漢語進修學院,北京,100083)
教師策略性知識;教師發(fā)展研究;對外漢語語音教學
以教師策略性知識結構為理論框架,通過對241位漢語教師使用語音教學策略的調查,分析了“生手—新手—熟手—資深—專家”5個發(fā)展階段中教師策略性知識的差異。結果表明,語音教學策略性知識可以分為3類:思維導向策略、知識同化策略和過程監(jiān)控策略。其中前兩者是基礎策略;“過程監(jiān)控策略”是高級策略,是專家教師與其他四類教師的分水嶺。本文根據(jù)第二語言教學的特點,對“過程監(jiān)控策略”的具體表現(xiàn)進行了補充;還分析了“教師發(fā)展瓶頸”和“指導因素錯位”的原因,并提出了改進建議。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關于教師發(fā)展的研究逐漸成為教師心理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其中日益受到重視的是專家—新手教師的比較研究。衷克定(2000,2002)研究發(fā)現(xiàn),一名教師從新手到專家的發(fā)展歷程,就是策略性知識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教師的策略性知識可以分為三個子結構:思維導向策略、知識同化策略和過程監(jiān)控策略。在漢語國際教育領域,對新手—專家型教師的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徐彩華、程偉民,2007;徐彩華,2009)、教學思想和實踐(江新、郝麗霞,2010、2011)及教學監(jiān)控能力的研究上。已有研究主要存在四方面的問題:1)研究方法主要是橫向比較研究,而縱向研究較少。對新手教師轉化為專家教師這一過程缺乏整體的了解(連榕、孟迎芳,2001);2)教師樣本量和課型有一定的局限性;3)調查量表大多是套用國外研究的量表,缺乏針對性;4)對課堂教學的關注不夠。
教師發(fā)展并非一蹴而就,在新手與專家之間必然存在著過渡的中間階段。Katz(1972)認為任教3~5年可進入成熟階段。Huberman(1993)認為在第4~6年進入穩(wěn)定期。Burden(1979)、Berliner(1988)和衷克定(2000)都認為大約在從教的第5年左右可成為熟練教師。江新、郝麗霞(2011)認為,教師至少在積累了十年的教學經(jīng)驗之后才有可能發(fā)展到專家階段。Berliner(1988)比較全面地提出了教師發(fā)展的5階段理論:新手階段、優(yōu)秀新手階段、勝任階段、熟練階段、專家階段。他認為,所有教師都是從新手階段起步,大約經(jīng)過2~3年后就可以發(fā)展為優(yōu)秀新手。到了3~4年后,大多數(shù)教師都能達到勝任水平。第5年便有一定數(shù)量的教師成為熟練教師。漢語國際教師隊伍有兩個特殊現(xiàn)象:1)存在大量“生手”教師。“生手”教師指對外漢語教學經(jīng)驗幾乎為零的其他學科教師或其他職業(yè)背景人士。他們以往的知識結構和實踐經(jīng)驗不一定完全符合對外漢語教學的需求;2)許多熟練教師遭遇“發(fā)展瓶頸”,直至退休也沒能成長為專家,這可能是當前教師專業(yè)化水平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本文給他們定義為“資深教師”。目前關于“生手教師”、教師“發(fā)展瓶頸”和教師各階段如何發(fā)展晉升的研究匱乏。綜合以往研究成果,為了適應漢語師資現(xiàn)狀,我們將對“生手—新手—熟手—資深—專家”型教師進行縱向研究,了解教師發(fā)展轉化的連續(xù)性和階段性,為造就更多的專家型教師服務。
已有研究對課堂教學的關注不夠,課堂語音教學中仍有很多問題值得探討:有些在理論界尚存爭議,如:學習者母語/媒介語的作用、語音軟件的作用等;有些被研究者認為是重點,但在教材和教學中卻不被重視,如:半三聲、輕重音、語調等(魯健驥,2010);有些教學技巧是經(jīng)驗總結,不知一線教師的認可度和使用率如何,如:區(qū)分送氣音和不送氣音的“土辦法”等(崔永華、楊寄洲,2002)。
綜上所述,我們有必要從課堂語音教學入手,編制一套教學策略量表,對不同發(fā)展階段的漢語教師進行大規(guī)模的調查。本文試圖回答:1)不同發(fā)展階段的漢語教師在語音教學中主要采用哪些策略性知識?2)專家型教師在哪些策略上顯著優(yōu)于其他類型的教師?3)這些策略有怎樣的難度等級?4)教師掌握語音教學策略性知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5)教師發(fā)展瓶頸的原因及改善建議。
2.1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調查對象主要包括:在高校、教育機構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和參加漢辦培訓的孔子學院教師。教師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職業(yè),教齡可以反映教師經(jīng)驗的積累和內(nèi)化的程度(連榕,2004)。教師發(fā)展研究通常以教學年限對教師進行分類(Berliner,1988;衷克定,2000;孟迎芳、連榕、郭春彥,2004;徐彩華,2009;江新、郝麗霞,2011)。本研究汲取前輩經(jīng)驗,主要通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年限,兼顧職稱和教學質量評估結果,將教師分為5類:
——生手教師(0教學年限<1年)
——新手教師(1年 教學年限<3年)
——熟手教師(3年 教學年限<5年)
——資深教師(教學年限5年)
——專家教師(教學年限10年,具有高級職稱,且歷年教學質量評估的結果都在80分以上)。
其中“資深教師”和“專家教師”主要來自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和漢語進修學院。本研究向海內(nèi)外教學一線的老中青教師發(fā)放269份問卷?;厥沼行柧砉?41份。其中生手教師68人,新手教師64人,熟手教師40人,資深教師47人,專家教師22人。
2.2研究量表
本研究采用自編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語音教學策略性知識量表》,該量表的編制經(jīng)過如下程序:
第一,研究者通過對教學策略性知識和語音教學方面的文獻整理,結合與部分教學專家和普通教師的經(jīng)驗訪談,收集了課堂語音教學中有代表性的難點和爭議點(林燾,1996;王魁京,1996;崔永華、楊寄洲,2002;王韞佳,2002;魯健驥,2010),形成了20個考察項目。
第二,形成初步問卷。采用Likert5點量表,請教師對20個項目進行自我評定(1表示從不如此,5表示總是如此)。為避免受訪者的趨同心理,20個項目中包含10個正向題和10個反向題。
第三,預測和修訂。選取30名教師做小樣本探測性研究,將被試按量表總分高低排序,取前面27%為高分組,后面27%為低分組。經(jīng)獨立樣本T檢驗,高分組和低分組在每個項目上的差異均達到了顯著性水平(P 0.05),說明該量表的20個項目都具有良好的區(qū)分度。經(jīng)內(nèi)在信度檢驗,α系數(shù)大于0.70,說明該量表信度可靠。經(jīng)探索性因素分析,KMO值為0.716,Sig.值為0.000,數(shù)據(jù)適合因素分析。
除了正式的量表外,還有一個基本情況調查問卷,包括被試從事漢語教學的年限、從業(yè)機構、教學對象、平均周課時、所學專業(yè)、母語等方面的問題。
2.3施測過程
采用問卷發(fā)放、回收的方式,以指導語指示被試匿名填答問卷。
2.4數(shù)據(jù)處理
先對每份問卷的10個反向題進行重新編碼,以防與正向題相互抵消。然后將數(shù)據(jù)轉化為標準Z分數(shù),使用SPSS10.0軟件,通過探索性因素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和單因素方差分析等研究方法,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3.1 7個主成分的提取和命名
對241份問卷的數(shù)據(jù)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從20個項目中能抽取出7個主成分。這7個主成分的因子特征值大于1,能代表整個量表73.109%的信息,可以用這7個主成分代表漢語教師的語音教學策略。依據(jù)各項目與主成分的相關系數(shù),我們把這些項目匯聚成7類,分別命名為:“母語/媒介語因素”“工具因素”“指導因素”“調節(jié)因素”“糾錯因素”“練習因素”和“對比因素”。
3.2三維度模型的歸納
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優(yōu)點是按照數(shù)據(jù)支持的最高程度來生成模型,但其重要缺陷就是對于高度相關的因素很難建立令人滿意的模型,而因素間相關在心理學研究中是普遍存在的。衷克定(2002)采用了較為先進的驗證性因素分析:即以研究者最初構建的模型為基礎,通過對數(shù)據(jù)的疊代計算來驗證數(shù)據(jù)對模型的支持程度。當數(shù)據(jù)對模型的支持程度不能達到可接受水平,可用LISREL for WINDOWS軟件做驗證性因素分析,有選擇地修改模型。他最終得到了教師策略性知識結構的3維度模型,克服了原5維度模型中的部分成分冗余,使模型的結構更加合理和便于理解。
根據(jù)衷克定(2002)對模型3個維度的定義,我們將“指導因素”和“工具因素”歸入“思維導向策略”,將“母語/媒介語因素”和“對比因素”歸入“知識同化策略”,將“調節(jié)因素”“糾錯因素”和“練習因素”歸入“過程監(jiān)控策略”;最終形成了教師語音教學策略性知識的3維度模型(見表1)。
3.3 5個發(fā)展階段的教師在語音教學策略性知識上的差異
我們對5類教師的自我評定得分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結果見表1。
4.1對三維度模型的解釋
4.1.1思維導向策略
思維導向策略的概念,源自認知結構理論,同布魯納學習理論和皮亞杰認知發(fā)展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對應的。布魯納主張:為了使學生在學習時所知覺的內(nèi)容更有意義,教師應當對教學內(nèi)容加以組織,使學生盡快地掌握該學科的基本內(nèi)容。在這里,教師的思維導向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教學行為,要明確表現(xiàn)出其教學思想的目的性與定向作用,克服盲目性和被動性。思維導向策略在課堂語音教學中的表現(xiàn)是,教師應具備正確的語音學知識,明確每堂課的主導思想,并運用各種工具來確保主導思想的實現(xiàn)。從調研結果來看,專家教師比新手教師更重視語音的“準確度”,且差異顯著。從訪談中我們得知,在語音訓練課或初級漢語教學階段,專家教師將“準確度”作為指導思想,嚴格地糾音、正音,以確保學生語音的準確性。從年輕教師的角度來說,一些生手教師對語音錯誤不敏感,對“準確度”的要求不嚴格,與專家教師形成顯著差異;一些新手、熟手和資深教師更多地接受了交際法的影響,認為一定程度上對標準音的偏離是可以容忍的,只要不影響交際即可;故此在訓練時不十分強調發(fā)音的準確性,與專家教師的差異不顯著。在語音教學中,教師運用發(fā)音部位圖、語音軟件、由一個音帶出另一個音等各種“工具”輔助語音教學;從易到難,從具體到抽象,從熟悉到陌生,辨析主次輕重,充分發(fā)揮思維導向策略的效果,促進學生對漢語語音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指導因素”和“工具因素”應歸入“思維導向策略”。
4.1.2知識同化策略
知識同化策略的理論,源于奧蘇伯爾的認知同化理論,是對認知結構理論的具體化闡釋。奧蘇伯爾提出,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應是原有知識同化新知識的過程;并提出“接受教學”,即教師要把新材料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經(jīng)建立的有關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學習和理
解新材料更為容易。從調研結果來看,知識同化策略在課堂語音教學中的表現(xiàn)是:利用母語/媒介語的某些音與漢語對比、用母語/媒介語描述發(fā)音要領、用母語/媒介語的超音段成分與漢語聲調對比、通過外顯的身體語言比擬內(nèi)隱的發(fā)音活動等方法,幫助學習者用母語知識同化目的語知識,初步掌握漢語語音。通過漢語內(nèi)部某些音的對比學習,幫助學習者用舊的目的語知識同化新的目的語知識,深入理解漢語語音。因此,“母語/媒介語因素”和“對比因素”應歸入“知識同化策略”。
表1:5個發(fā)展階段的教師在語音教學策略性知識上的差異
4.1.3過程監(jiān)控策略
過程監(jiān)控策略,源自元認知理論中的元認知監(jiān)控理論。弗拉維爾認為,過程監(jiān)控是主體在認知的全過程中,將自己正在進行的認知活動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對其進行積極地、自覺地監(jiān)察、控制和調節(jié)的過程。我們認為,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課堂教學崇尚“精講多練”,不同于知識傳授的課堂教學。從調研結果來看,過程監(jiān)控策略在課堂語音教學中的表現(xiàn)是兩方面的,既有教師對自己教學活動的監(jiān)察、控制和調節(jié)(即元認知監(jiān)控),也有教師對學生習得情況的反饋、校正和評價。第一方面,教師對自己的監(jiān)控表現(xiàn)為“調節(jié)因素”。專家教師對教學活動的計劃和安排包括:課前對教材的準備、對學生的準備以及對教學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問題的準備;課中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調節(jié)、校正和有意識的自我控制;以及課后進行教學反思、總結經(jīng)驗教訓,并計劃在下次教學中對本次的弱點進行補救或鞏固。例如,當教材安排的聲調教授順序與學生習得效果不匹配時(崔永華、楊寄洲,2002),當課堂上學生的需求超出教案準備之外時,專家教師會以學生為中心,調整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適應并促進學生對漢語語音的理解和掌握。又如,4個聲調有16種組合,專家教師會根據(jù)學生的掌握程度,實時調整教學時間,絕不均衡用力用時。第二方面,教師對學生的監(jiān)控表現(xiàn)為“糾錯因素”和“練習因素”。專家教師在給學生糾錯時,不僅要給學生輸入正確的語音信息,而且要減輕錯誤的語音信息對學生的負面影響,可謂“事半功倍”。而生手和新手教師常會重復學生的錯誤發(fā)音,強化了對學生的負面輸入,往往“事倍功半”。另外,從文化心理學的角度講,重復他人的錯誤,也有缺少尊重之嫌。(崔永華、楊寄洲,2002)在練習內(nèi)容的選擇上,新手和熟手教師只給學生練習帶聲調拼音的詞語;而專家教師在詞語的基礎上,還讓學生練習帶聲調拼音的短語和短句。這是因為專家教師重視語音在不同語境中的變異性 (Ellis,1994;嚴彥,2010),也重視練習語境的真實性(魯健驥,2010)。因此,“調節(jié)因素”“糾錯因素”和“練習因素”應歸入“過程監(jiān)控策略”。
4.2語音教學策略性知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
從表1中可見,生手教師與其他4組教師在3種策略7個因素中都存在顯著差異,即生手教師對這3種策略都不擅長。新手教師在“思維導向策略”和“知識同化策略”上有明顯突破;與生手相比,新手教師開始使用工具輔助教學,且對母語/媒介語的依賴減少。熟手教師在“知識同化策略”上更加豐富,不僅進一步減少母語/媒介語的使用,而且開始采用對比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語音;在此階段,“過程監(jiān)控策略”首次有所突破,熟手教師開始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監(jiān)控。資深教師在“思維導向策略”和“過程監(jiān)控策略”上與熟手教師相比,沒有質的提高,只是進一步強化“知識同化策略”。專家教師不僅進一步完善“知識同化策略”、完全擺脫母語/媒介語因素,而且在“思維導向策略”和“過程監(jiān)控策略”上再度突破:在明確的教學思想指導下,選擇有效的練習內(nèi)容,并對學生習得效果積極反饋、校正和評價。專家教師全面掌握3種語音教學策略性知識(見表2)。
4.3語音教學策略的難度等級
依據(jù)這些策略被教師掌握或改善的不同階段,我們可以預測:“思維導向策略”和“知識同化策略”屬于基礎策略;正常情況下,教師在教齡滿1年后就會使用;在教學經(jīng)驗滿3年后會逐漸掌握?!斑^程監(jiān)控策略”屬于高級策略;雖然其中的“教師自我監(jiān)控”(即調節(jié)因素)在教齡滿3年后就開始為熟手教師所使用,但其中對“學生習得的監(jiān)控”(即糾錯因素和練習因素)要在教學經(jīng)驗滿10年,且對教學和科研有深度思考的專家階段才能熟練掌握(見圖1)。
表2:語音教學策略性知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
圖1:漢語教師掌握語音教學策略性知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
本研究得出的語音教學策略的難度等級與衷克定(2000,2002)的研究基本一致。他認為,一名教師從新手到專家的發(fā)展歷程必不可少地要經(jīng)歷策略性知識結構的建構過程。其中,過程監(jiān)控策略是重要策略。他推斷:并非有一定的教學年限就可以形成完備的過程監(jiān)控策略。專家教師在過程監(jiān)控策略方面的表現(xiàn)是新手教師無法相比的,而且優(yōu)于有一定經(jīng)驗的教師。本研究中,過程監(jiān)控策略的掌握與否正是專家教師與其他類型教師的分水嶺。
4.4教師發(fā)展的瓶頸
從表2中,我們發(fā)現(xiàn),熟手教師和資深教師掌握的語音教學策略性知識差別不大,后者只是教學年限上有量的增長,卻沒在策略性知識上有質的提高。熟手和資深教師肯定是昨天的新手,但不一定是明天的專家。從調研結果來看,專家教師比其他類型教師更完善地掌握了過程監(jiān)控策略。教師發(fā)展到熟手階段后,往往會遭遇一個瓶頸;如果操練并掌握了過程監(jiān)控策略,就會朝著專家教師發(fā)展;否則,只能平行地發(fā)展成為資深教師。如何才能掌握過程監(jiān)控策略呢?該策略要求教師既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監(jiān)察、控制和調節(jié),也對學生的習得情況進行反饋、糾錯和評價;既能按常規(guī)熟練地處理教學問題,也能對教學進行反思、求真、實踐和創(chuàng)新。教師若想掌握過程監(jiān)控策略,必須從事教學研究,從教學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用理論和數(shù)據(jù)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回到教學中探索創(chuàng)新。經(jīng)歷一次次“教研相長”的螺旋式上升,才能掌握“過程監(jiān)控策略”,方能成長為專家教師。
4.5指導因素的錯位
指導因素作為“思維導向策略”的一部分,屬于基礎策略,本應在新手或熟手階段就為教師所掌握。但研究結果表明,“指導因素”在教師發(fā)展的最高階段——專家階段才被掌握。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的錯位呢?我們看到指導因素包含了3個項目,分別是重視準確度、重視語調和重視輕重音。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過去曾把《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漢語語音教學的全部內(nèi)容,即只限于教聲母、韻母、聲調(魯健驥,2010)?!拜p重音”“語調”和“準確度”等問題往往被教師輕視,而這些恰恰是形成外國人說漢語“洋腔洋調”的癥結?!叭绻f聲調對音高曲線是基礎調節(jié),那么句重音和節(jié)奏就是對音高曲線復雜的二次調節(jié),且是在音節(jié)組合范圍內(nèi)的調節(jié);而語調是語句的音高類型,是在小句或大句范圍內(nèi)的再次調節(jié),不受高音線的限制?!保ㄉ蚓迹?012)可見,對“輕重音、語調和準確度”的重視程度反映了教師對語音教學的指導思想。然而,調研結果表明,大部分漢語教師普遍對“輕重音”和“語調”教學都沒有給予足夠重視,自我評分的差異都不顯著。只有專家教師嚴格要求“準確度”的指導思想才與其他類型教師形成了顯著差異。指導因素的錯位,原因有兩個:一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材沒有足夠重視“輕重音”和“語調”等語音特征;二是許多教師缺乏學術研究的思維導向,過分依賴教材,教學創(chuàng)新水平不高。
不同發(fā)展階段的教師使用的語音教學策略性知識可分為3類:思維導向策略、知識同化策略和過程監(jiān)控策略。這3種策略性知識的發(fā)展并不均衡:前兩者屬于基礎策略,“過程監(jiān)控策略”屬于高級策略。教師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能掌握不同難度等級的語音教學策略性知識,有規(guī)律可循。專家教師對這3類語音教學策略的使用都顯著優(yōu)于生手、新手、熟手和資深教師。其中“過程監(jiān)控策略的掌握與否”是專家教師與其他四類教師的分水嶺。到熟手階段后,教師發(fā)展會遭遇一個瓶頸。只有那些既能按常規(guī)熟練地處理教學問題,也能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的“教研相長”型教師,才能掌握好“過程監(jiān)控策略”,方能成長為專家教師。
建議一線教師不要過分依賴教材,應該保持獨立的思考能力,提高教學創(chuàng)新水平。對生手和新手教師加強“思維導向策略”和“知識同化策略”的培訓;這些策略難度低,易于接受,教師的專業(yè)成長較明顯。希望熟手和資深教師重視“過程監(jiān)控策略”,用科研意識來反思教學,早日成為專家教師。
崔永華,楊寄洲2002漢語課堂教學技巧[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Cui Yonghua&Yang Jizhou 2002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Strategies[M].Beijing: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
江 新,郝麗霞2010對外漢語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個案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3).//Jiang Xin&Hao Lixia 2010A case study of the practical knowledge of TCSL teachers[J].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3).
——2011新手和熟手對外漢語教師實踐性知識的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Jiang Xin&Hao Lixia2011The practical knowledge of novice and experienced teachers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J].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2).
連 榕2004新手—熟手—專家型教師心理特征的比較[J].心理學報(1).//Lian Rong2004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mental character of novice,proficient and expert teachers[J].Acta Psychologica Sinica(1).
連 榕,孟迎芳2001專家—新手型教師研究述評[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4).//Lian Rong& Meng Yingfang2001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expert-novice teachers[J].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Socialism(4).
林 燾1996語音研究和對外漢語教學[J].世界漢語教學(3).//Lin Tao1996Phonetic studies and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J].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3).
魯健驥2010對外漢語語音教學幾個基本問題的再認識[J].大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5).//Lu Jianji 2010Re-understanding of Some Basic Questions concerning Teaching Chinese Phonetics to Foreign learners[J].Journal of Dal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5).
孟迎芳,連 榕,郭春彥2004專家-熟手-新手型教師教學策略的比較研究[J].心理教育與發(fā)展(4).// Meng Yingfang,Lian Rong&Guo Chunyan2004A comparative study on teaching strategies among novice,proficient and expert teachers[J].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4).
沈 炯2012漢語語調研究展望[EB/OL].http://blog. sciencenet.cn/blog-781460-611689.html.09-11//Shen Jiong2012Prospect of Chinese intonation research[EB/OL].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81460-611689.html.09-11.
王魁京1996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中的句子語調、語氣理解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Wang Kuijing1996The sentence intonation and mood in learn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J].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6).
王韞佳2002漢語語音研究和語音教學接口中的若干問題[A].載對外漢語論集(第二輯)[C].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出版社:7-25.//Wang Yunjia2002 Some problems in the interface between Chinese speech research and teaching[A].in Studie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Volume II)[C].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Press:7-25.
徐彩華2009對外漢語教師教學效能感的特點[J].語言教學與研究(3).//Xu Caihua2009A factor analysis study on the structure of self-efficacy of TCSL teachers[J].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3).
徐彩華,程偉民2007對外漢語教師自我教學效能感研究初探[J].漢語學習(2).//Xu Caihua&Cheng Weimin2007A study on TCSL teacher's self-efficacy[J].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2).
嚴 彥2010美國學生習得第三聲的聲調情境變異研究[J].漢語學習(1).//Yan Yan2010The study of situational context effect on acquisition of third tone of Mandarin by American students[J].Chinese LanguageLearning(1).
——2015不同環(huán)境不同崗位教師的課堂語音教學策略調研[J].華文教學與研究(3).//Yan Yan
2015Comparative survey on phonetic teaching strategie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nd positions[J].TCSOL Studies(3).
衷克定2002教師策略性知識的成分與結構特征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 Zhong Keding2002Studies on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teachers'strategic knowledge[J].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4).
衷克定,張 溉2000教師策略性知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及影響因素研究[J].心理科學(4).//Zhong Keding& Zhang Gai2000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law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achers'strategic knowledge[J].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4).
Berliner,D.C.1988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ise in pedagogy[A].in The Charles W.Hunt Memorial Lecture[C].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 for Teacher Education.New Orleans,La:2-6.
Burden,P.R.1980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 Characteristic and Influences on Thei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D].Ph.D.Thesis of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Ellis,R.1994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21-133.
Katz,L.1972Developmental stages of preschool teachers[J].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73(1):50-54.
Huberman,M.1993The Lives of Teachers[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56-62.
Key words:teacher's strategic knowledge;studies on teacher's development;teaching Chinese Phonetics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Abstract:With teacher's strategic knowledge as the theoretic framework,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ronunciation teaching strategies used by 241 teachers,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among five stages of“Beginner—Novice—Experienced—Senior—Expert”teachers.It shows that the phonetic teaching strategies can be divided into 3 categories:thinking oriented strategies,knowledge assimilation strategies and process monitoring strategies.The first two are basic,and the last one,which differentiates the expert teacher from other four kinds of teachers,is a high-level category.In addition,this paper supplements the“process monitoring strategies”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and explains the reasons of“the bottleneck of teacher's development”and“dislocation of guiding factors”.
【責任編輯 師玉梅】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Strategic Knowledge in Chinese Phonetic Teaching
Yan Yan
(College of Advanced Chinese Training,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H19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8174(2017)02-0024-08
2016-12-25
嚴彥,女,四川宜賓人,北京語言大學漢語進修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語音習得和漢字習得。電子郵箱:grace.yan06@yahoo.com。
北京語言大學校級科研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專項資金資助):“不同環(huán)境、崗位、成長階段中漢語教師語音教學策略的比較研究”(13YBG12)//Project of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Comparative Survey on Phonetic Teaching Strategie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Positions and Developmental Stages”(13YBG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