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忠嚴 劉文娟 霍翠芳
【摘要】山西臨汾威風鑼鼓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在農村臨汾一代是普遍而具有地方標志意義的群眾文藝項目,大多延續(xù)廟會傳統(tǒng),或成為地方文化品牌。各村落威風鑼鼓表演團體在服飾、樂器、表演規(guī)模和文化功能方面都發(fā)生了變化。在傳承發(fā)展存在一些問題,但共同傳承了這一民間藝術。
【關鍵詞】社會變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威風鑼鼓 ;表演團體; 藝術傳承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現(xiàn)代化、城市化的加速,農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量農民外出務工,村落文化受到很大沖擊。但有些民俗活動,因為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并依托于一定民間信仰活動,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傳承能力。臨汾的威風鑼鼓表演是一項極富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形式,有悠久的歷史,往往伴隨著民眾的信仰活動或節(jié)日活動展開。
一、山西臨汾威風鑼鼓歷史與文化傳承
臨汾地區(qū)的農村文化氣息濃厚,大多村落多為文化村,各個村都有自己的鑼鼓隊,村民從小到大耳濡目染的過程中就已經將當地的曲牌都記下,并學會了怎么敲威風鑼鼓。正是因為農民的鑼鼓基礎好,對威風鑼鼓有深厚的感情。農民始終是威風鑼鼓傳承的主力。改革開放以來,從最開始的1988年龍年的社火文化節(jié)威風鑼鼓一炮打響,到1990年北京亞運會威風鑼鼓名揚海內外,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臨汾農民總是作為隊伍主體參加演出,在臨汾威風鑼鼓的傳承發(fā)展和對外宣傳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威風鑼鼓表演在臨汾一代是普遍而具有地方標志意義的群眾文藝項目。據筆者調查得知,在整個臨汾市絕大多數村落都有自己的鑼鼓隊,大的村莊鑼鼓隊人數可以達到百人,魏村是臨汾市有名的文化村,鑼鼓隊人數較多,每年陰歷四月初十在遠近聞名的牛王廟會上有精彩的鑼鼓表演。小村莊也會有十人左右的鑼鼓隊,例如臨汾市金殿鎮(zhèn)的婆婆神村。在臨汾,威風鑼鼓有一定知名度的村莊還有臨汾市亢村、賈得村、封侯村、東張堡村,襄汾縣北關村,霍州市義成村,汾西縣團柏村及城南掌村等。
二、山西臨汾威風鑼鼓表演團體現(xiàn)狀
山西臨汾農村威風鑼鼓表演團體眾多,大多依托于村落信仰或節(jié)日文化活動,總的來說,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服務于廟會儀式的團體,如洪洞縣“走親”習俗活動參與村的威風鑼鼓隊,魏村威風鑼鼓隊;另一類則是服務于歲時節(jié)日或慶典儀式的鑼鼓隊,如亢村、婆婆神村等很多村莊。下面以魏村和洪洞走親習俗相關村落為例來論述臨汾農村的威風鑼鼓傳承和發(fā)展現(xiàn)狀。
(一)曾經的輝煌與衰退:魏村威風鑼鼓隊
魏村位于臨汾市堯都區(qū)西北部旱地丘陵地區(qū),距臨汾市區(qū)25公里處。魏村歷史悠久,村中牛王廟建于元代,供奉牛王、馬王和藥王,也稱作三王廟。根據碑刻文獻記載,這里元代開始就有開始于春祈秋報的隆重廟會,有豐富的演藝活動。 傳說農歷四月初十為紀念牛王生日,魏村每年舉辦七天廟會,祭祀儀式非常隆重,威風鑼鼓表演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魏村文化底蘊深厚,村中老百姓均熱愛文藝活動,村里很早就組建了威風鑼鼓隊,因為人口較多,是方圓幾十里有名的大村,村中鑼鼓隊較鄰村相比人數較多。在1990年北京亞運會的威風鑼鼓隊伍中就有來自魏村的農民威風鑼鼓隊員。經歷了亞運會威震山河的表演后,村民對自己的村落藝術威風鑼鼓隊的自豪感增強,追求也提高了,也想把魏村鑼鼓隊訓練成像亞運會的隊伍那樣規(guī)范整齊。于是村里請來宋慶云老師進行了半個月的系統(tǒng)訓練。曲牌采用亞運會曲牌和國慶四十周年曲牌,表演隊形在亞運會隊形的基礎上進行了調整以適合村落的表演場合,整個隊伍的服裝樂器配置由當時魏村的鋼鐵廠提供,再加上專業(yè)訓練,魏村鑼鼓隊由傳統(tǒng)的無隊形變化、無專業(yè)服裝的隨意性表演到訓練有素、氣勢恢宏 、威武雄壯的專業(yè)性表演,后來應邀參加了1997年香港回歸柯受良飛躍黃河表演和2000年“世紀之交山海關”等演出,更是名聲大振,經常受外界邀請參加演出,并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收入。
魏村每年正月十五都會鬧社火,舉行文藝表演。表演有各種舞蹈節(jié)目,少兒花鼓,舞獅,打響鞭,劃旱船,扭秧歌等節(jié)目,每次活動最后出場,且總能將活動推向高潮的都是洶涌澎湃、撼天動地的威風鑼鼓表演。四月初十牛王廟會從四月初四開始,到四月初十正日子一共進行七天,祭祀及文藝表演都在四月初十當天。每年的祭祀儀式上,進獻祭品的同時,鑼鼓喧天,整個祭祀儀式達到最高潮,威風鑼鼓是唯一進入牛王廟祭祀儀式中的表演節(jié)目,威風鑼鼓表演的也是曲牌中最高潮的部分。此時,威風鑼鼓演員全神貫注看著指揮手中的紅黃指揮旗,威風鑼鼓發(fā)出的雄壯聲響似萬馬在奔騰,將老百姓心中對三王的崇敬,對一年豐收的希冀通通注入到充滿激情的敲打中去。
魏村威風鑼鼓隊1992年成立時有兩百多人,且均是男隊員。在2015年正月十五社火時有八十多名隊員,四月初十牛王廟廟會時大概有六十多名隊員,且一半的隊員是女隊員。鑼鼓隊敲得依然是1992年宋慶云老師訓練的亞運會三分零五的曲牌,再也沒有進行變化,且村中老的舊的曲牌已忘卻,服裝依然是1992年村中鋼鐵廠贊助的那批服裝,經過了二十幾年,衣服比較舊,很多衣服的配飾也不齊全,腰帶頭巾不少已遺失。九十年代初買的樂器質量很好,不過也有幾面鼓因保存不當,敲擊時用力過猛而敲破。2005年以后,尤其是近幾年來魏村鑼鼓隊沒有出去參加過演出或比賽,只用于村中社火表演、廟會表演。出現(xiàn)這些現(xiàn)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村落人口外流。近些年來,隨著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村中半數以上的村民尤其是男性青壯年勞力均到城市打工謀生,鑼鼓隊員銳減。村中多留守婦女,老人,婦女參加進來,鑼鼓隊隊伍女性化。
(2)集體收入減少。村中鋼鐵廠倒閉,村中財政緊張,沒有多余資金置辦鑼鼓隊服裝樂器。
(3)缺乏專業(yè)人士訓練隊伍,對鑼鼓隊進行訓練,創(chuàng)作新的曲牌。村中藝人文化水平都比較低,專業(yè)知識缺乏,專業(yè)素養(yǎng)有待提高。
(二)洪洞走親與威風鑼鼓
在臨汾,很多地方認為威風鑼鼓是與娥皇女英的傳說和相關信仰習俗有關。當地有獨特的“走親習俗”。
“三月三”接姑姑和“四月二十八”迎娘娘活動規(guī)模大,參加人數多,涉及范圍廣,超過其他地方的廟會活動。洪洞“走親習俗”起始村及沿線各村的威風鑼鼓的發(fā)展相對于其他村落來說,發(fā)展得很好。
以羊獬村為例,受傳統(tǒng)影響,參加走親習俗的羊獬村鑼鼓隊隊員大致有一百人,隊員均為男性,表演服裝為灰色運動服,紅色棒球帽。羊獬村威風鑼鼓隊的主要表演時間為農歷三月初三和四月二十八的接送神活動。如接姑姑活動中,農歷二月下旬就開始籌備工作,唐堯故園“總社”召集有關人員開會,進行工作安排,例如對儀仗隊的儀仗,威風鑼鼓隊的鑼鼓器樂派專人進行檢修,及隊員的服裝配備。接姑姑活動歷時三天,威風鑼鼓隊員需一路行走,一路敲打鑼鼓,運動服結實舒適,且利于保暖,由羊獬村前往歷山,海拔逐漸升高,三月初二晚迎親隊伍到達歷山上,氣溫仍然比較低。威風鑼鼓表演隊服僅適合表演,不適于長途跋涉,且在迎神儀式結束后,運動服也適于村民日常勞動穿著?;疑\動服還作為羊獬村村服,作為村里的標志之一,一衣多用。在外打工的大部分羊獬村村民在廟會前便請假回到羊獬村為接姑姑回娘家做準備,威風鑼鼓隊員進行排練。關于威風鑼鼓隊員的選拔,主要是村民自愿報名,羊獬村村民對娥皇女英二位姑姑的信仰極為虔誠,每年爭相報名,名額有限經常難以協(xié)調,特別是不少年輕人認為作為傳承人更應踴躍參加,所以很多年輕的隊員加進來。羊獬村威風鑼鼓隊員均為男性是傳統(tǒng)遺留下的規(guī)矩,雖然現(xiàn)在已經有女隊員的存在,但是在接姑姑活動中以男性為主體。去歷山接姑姑只能是男隊員參加,女隊員不能參加,整個迎親隊伍都只有男性,等姑姑接回羊獬村后,女威風鑼鼓隊員可以在村口迎接。羊獬等村的威風鑼鼓表演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流動性,邊行進邊表演,與其他地方場地表演,舞臺表演不同。
羊獬村威風鑼鼓曲牌內容豐富、曲目繁雜,有《吃涼粉》、《西河灘》、《四馬投唐》、《風攪雪》、《笑回鄉(xiāng)》、《東河沙》、《五路垣》、《亂絲麻》、《銀扭絲》、《老鴨子》及《八牌子》等。羊獬村作為威風鑼鼓發(fā)源地,也承載著“走親習俗”活動,所以村中曲牌保存較多,較完整,且村中老年藝人仍然可以敲這些曲牌,青年藝人主要會敲《西河灘》、《司馬投唐》、《風攪雪》、《笑回鄉(xiāng)》等曲牌。每個曲牌都有特有的演出地點,時間和典故。如“接姑姑迎娘娘”隊伍經過屯里渡口渡過汾河時,全體迎親人員都要跪拜于汾河灘祭河神,此時鑼鼓齊鳴,表演曲牌《西河灘》,第一節(jié),節(jié)奏較為舒緩,體現(xiàn)的是所有人員對姑姑的虔誠,行三叩九拜大禮;第二節(jié),緊接表現(xiàn)河水滔滔,水勢兇猛,祭河神;第三節(jié),反映了羊獬村民要集合隊伍繼續(xù)趕路,表現(xiàn)渴望盡早接姑姑回家的急切心情。傳說曲牌《西河灘》是由堯所做,由帝堯作的曲牌還有講述“司馬”部落自愿投在唐堯聯(lián)盟的《司馬投唐》和體恤民情所作的《風攪雪》等?!讹L攪雪》又叫《三家義》《三結義》等,多在西橋莊和歷山敲,體現(xiàn)的是羊獬村、歷山和西橋莊三家的情義。當迎親隊伍接上姑姑返回了羊獬村時,敲《笑回鄉(xiāng)》以示姑姑回娘家的喜悅及民眾接回姑姑的喜悅。
羊獬村威風鑼鼓的發(fā)展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故事性、獨特性、傳奇性、持久性。羊獬威風鑼鼓的表演起承轉合,抑揚頓挫,高低起伏變化奇出,體現(xiàn)千年習俗千回百轉的流轉演變。羊獬村的村民爭相報名參與迎親活動,耳濡目染中對威風鑼鼓的曲牌、技巧很熟悉,羊獬村的威風鑼鼓會持久的傳承下去。
羊獬村的樂器和服裝都依托于村民和村委會。鼓平時放在堯廟宮內保存,而鑼鈸鐃等銅器由鑼鼓隊的負責人保管。最開始樂器購買由村委會和堯廟宮合資購買,當然也有村民的捐獻和布施,整個接親隊伍的服裝也是如此。
羊獬村鑼鼓隊發(fā)展雖說于其他村落而言,形勢較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1)威風鑼鼓隊員減少。主要原因是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在走親習俗期間無法回到家鄉(xiāng)。走親習俗并非國家節(jié)假日期間,且不少年輕人遠赴北京、上海等地打工、就業(yè),旅程較遠,在外務工人員返鄉(xiāng)困難。
(2)新舊交替的困境。羊獬村的有些傳統(tǒng)威風鑼鼓曲牌傳承不是很好。例如《五路垣》《亂絲麻》《銀扭絲》《老鴨子》《八牌子》等曲牌相對復雜,只有五十歲及以上年齡階段的人會打。這幾個曲牌較為難一點,不經過系統(tǒng)的手把手訓練,年輕人不容易學會。
(3)威風鑼鼓發(fā)展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在羊獬村和萬安鎮(zhèn)都遇到一種情況,對自己村流傳下來的特色曲牌進行保密,不隨意傳授給其他村鎮(zhèn)的藝人。
三、當代威風鑼鼓藝術發(fā)展的思考
從以上對山西臨汾威風鑼鼓的考察中可以看到,整個臨汾地區(qū)農村的威風鑼鼓發(fā)展過程中擁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文化底蘊,不需要擔心威風鑼鼓會失傳,它作為一種群眾性的表演藝術,已經在群眾心中深深扎根。但在劇烈變化的社會轉型期,也面臨不少問題,要想全面科學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憶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記憶是其傳承的依據和動力所在,威風鑼鼓的起源,曲牌名稱及相關傳說賦予民間藝術以豐富的地方意義。人們在年復一年的演奏活動和欣賞活動中傳承了相關地方知識,可以為威風鑼鼓及其團體修建一個集旅游、參觀、欣賞功能于一體的博物館,陳列威風鑼鼓的相關東西,如書籍簡介、服裝簡介、樂器簡介、藝人簡介及相關照片等等,
2.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養(yǎng)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重在活態(tài)傳承,與時倶進的創(chuàng)新是其發(fā)展的趨勢。而傳承發(fā)展的核心則是非遺文化的“傳承人”,地方政府在資金方面給與大力支持,通過各種渠道和措施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及相應藝術修養(yǎng),才有可能使他們創(chuàng)造的非遺文化服務能夠真正地融入時代進入生活,才有可能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培養(yǎng)非遺傳人可兒童抓起。例如,在臨汾同盛學校將威風鑼鼓的教學和學生體育融合起來,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3.地方文化活動開展
威風鑼鼓的傳承需要更多的表演機會和場合,除了地方廟會外,還可搭建舞臺,專門用于威風鑼鼓晚會表演。還可舉辦各種工藝美術專業(yè)展及相關博覽會,引導從事威風鑼鼓生產、經營的企業(yè)及其從業(yè)人員參加展銷會、博覽會等合作交流活動,為威風鑼鼓及其團體發(fā)展搭建平臺。繼續(xù)舉辦“鑼鼓文化藝術節(jié)”等,帶動整個臨汾地區(qū)威風鑼鼓的繼承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鄭振滿,陳春生《民間信仰與當代社會》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8
[2]張玥《臨汾威風鑼鼓的表演特色及文化功能》,《當代音樂》2016(28)
[3]烏丙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方法》文化藝術出版社,2016,6
[4]納欽《口頭敘事與村落傳統(tǒng)》民族出版社,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