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文+郭振華+李政洪
摘 要:革家人是國內(nèi)極其罕見的至今仍有待識別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族群。文章從族群發(fā)展視角出發(fā),特別關注特殊小族群民間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運用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民族文獻整理等研究方法,對革家人樂舞進行挖掘與整理。研究結果表明:革家是經(jīng)過歷史洗禮逐步形成的族群共同體,文化認同是維系這個族群共同體的紐帶。隨著歷史的演進,這種文化認同不斷地被強化,從而構成了革家人的血脈。在數(shù)千年的文明發(fā)展歷程中,革家人自強不息,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樂舞文化,表現(xiàn)出強大的生命力,為革家族群的發(fā)展和延續(xù)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力量,是這個族群穿越不同時代而保持自身主體身份認同不變的精神居所。革家樂舞以獨特的革家風格和特色屹立在中華民族之中,以極強的生命力,深深地扎根于革家人的心上,為中華民族的體育文化增色添輝。
關鍵詞:體育文化 族群 民間民俗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7)6—0116—04
民俗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是一個民族或族群在長期的社會生活與生產(chǎn)實踐中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的文化事項。革家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民俗傳統(tǒng)的族群,豐富多彩的民間民俗文化代代傳承。這些民俗不僅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色彩,增加了民族凝聚力,還具有族群血脈傳承的作用。其中,樂舞在族群血脈傳承的過程中充當著重要的角色,如各種知識技能的傳授、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公共記憶、村寨聚落的形成、發(fā)展的解釋等。而這些樂舞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散落在革家人五彩繽紛的民俗活動中,滿足于革家人群體生活的需要,為革家人的日常生活服務,傳承著民族的血脈。
1 弓箭舞與族群身份認同
弓箭舞是革家人緬懷祖先,深受革家人喜愛的舞蹈,這項舞蹈不僅有效地鍛煉了體質,還能很好地傳承本族群的歷史和文化。革家自稱是后羿的后人,為狩獵民族。(清)《貴州通志》載:“其俗出入,以革為生。”[1]“以革為生”,意指狩獵為生。史籍中多有記載“革兜苗喜逐鹿”,或者“入山逐鹿羅雀”[2]等。對于革家的狩獵技巧,古時有詩贊到:“逐鹿還須讓革兜。”[3]俗話說“革家男人三件寶,弓箭、蘆笙和大刀”。革家人依賴狩獵得以生生息息,與弓箭有著不解之緣。革家男子視弓箭為生命,對弓箭崇拜之致。革家人敬奉弓箭,以箭為榮,體現(xiàn)在生活的各個層面。革家最重要的哈戎節(jié)上的祖鼓旁要放一把弓箭來守護。神龕上供奉著弓箭,祖墳的墓碑上也刻著弓箭。整個族群都把弓箭作為圣物來供奉,弓箭是革家人的魂、革家人的根,革家人心中的圖騰和與自然抗爭的武器。除了革家,在我國再也沒有哪個少數(shù)民族群落會對弓箭如此虔誠,所以,革家人被一些長期從事民族研究的學者稱為“弓箭部落”。從革家弓箭舞上,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原始社會早期革家人與獸共處的艱難與困苦。人類處在猛獸野禽當?shù)赖某跏茧A段,沒有防御的武器和伏獸的本領與技巧,是難以生存的。據(jù)老人講,發(fā)明弓箭并不是為了創(chuàng)造,而是為了防御和攻擊。《淮南子》記載,那位傳說中的射日英雄所用的弓箭是紅弓和白箭,在革家的神龕上方掛著的弓箭也是紅白弓箭。弓用桃枝彎成,5支竹箭張掛在弓弦上。革家人愛弓箭也體現(xiàn)在他們的服飾和日常生活中:革家女人頭頂紅色圓盤上插著的錐形的銀簪就像后羿射日的那根箭,男人的衣服也蠟染著弓箭的圖形,勞動之余,革家人更是把射箭作為一項娛樂活動,來表達他們對弓箭的崇敬和膜拜。每年冬至,革家人便會三五成群,相邀結伴,進山打獵,一去就是十天半月。
2 遷徙舞與族源認同
民俗作為一種無形文化資源,在民間根深蒂固,源遠流長。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產(chǎn)生出無數(shù)文化符號,成為不竭的民俗資源。它在不知不覺之中不斷地傳承與發(fā)展,進而隨著時光的流逝而不停地豐富與延續(xù)下去。祖先艱難的開拓和遷徙史作為一種族群記憶, 往往被刻意地渲染和強調來強化其族群認同。革家歷史悠久,古代氏族制度的許多痕跡至今仍在這個族群中保持著。革家人信仰祖宗,世世代代認為祖鼓是祖宗靈魂的住處,是祖宗的象征。于是崇拜祖鼓便成為革家人的精神支柱,聯(lián)系著族群的情感與內(nèi)部的社會組織,統(tǒng)一著族群內(nèi)部的意識。革家人的祭祖即“哈戎”,儀式則莊重而熱烈。既然是祭祖,就必須有祭祖的表達形式。革家的遷徙史已成為過去,但他們的《遷徙詞》今天仍然在傳唱不衰。在一些較大的村寨里,每年的冬至或農(nóng)歷七月十六這天,每家每戶都要集中到存放祖鼓的人家朝拜祖鼓,陰、陽兩系組織還要在祖鼓前吹笙擊鼓,并頌唱一天一夜的《遷徙詞》,以加強族史教育,同時利用這機會向后代傳授《遷徙詞》和蘆笙樂。因為革家的《遷徙詞》平時是不能吟唱和傳授的,只有在一年一度的祭祖日里才允許?!哆w徙詞》的唱法是一人領唱,眾人圓合,歌聲高亢,音調悲涼,唱到一些凄慘的段落時,人們經(jīng)常潸然淚下,情景動容。一首《遷徙詞》往往需要三個小時才能完成。除了念《遷徙詞》外,表現(xiàn)革家人遷徙的蘆笙舞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為了開好這場盛會,蘆笙隊伍要練熟練二百五十多首蘆笙曲,記住譜、學會每首曲的舞步動作,即從吹奏到舞蹈動作,以至吹跳的姿態(tài)都要合乎要求,工作量大、特別艱苦。從重興鎮(zhèn)楓香寨蘆笙遷徙舞中可以得知,革家人對本族群祖居地有著很深的歷史記憶,這種記憶追溯和表達著本族群的族源,喚起族群的根基性情感,是他們對本族群族源認同的最深層次的表達。
3 蘆笙舞與革家人的精神搖籃
文化作為族群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共同規(guī)范,必然是一個民族歷史之所以能夠綿延不息的內(nèi)在機理與血脈。革家經(jīng)過了歷史長河的建構,吸收了很多外來優(yōu)秀文化的精華,形成了蔚為大觀的蘆笙舞文化。蘆笙舞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凝聚著革家對自身歷史的感受和對世界的認知,是革家人精神的搖籃。它孕育、滋養(yǎng)了革家共同的奮斗精神、共同的理想和與共同的情感和價值,是革家人共同的精神家園。一個民族,如果說血脈傳承是體,文脈的傳承則是魂。蘆笙舞是革家人生生不息之魂,是其文明長河中的璀璨瑰寶。
蘆笙舞在革家人最為喜聞樂見,在革家的婚喪嫁娶、喜慶節(jié)日活動中都可以看到蘆笙舞的身影。革家的蘆笙舞多姿多彩,輕松活潑。革家的蘆笙手可以邊吹邊舞,并舞出各種各樣的動作來,如猴兒打滾,巖鷹展翅、畫眉下巢等。據(jù)傳,這種舞蹈在遠古時代,革兜人就已經(jīng)會跳了,是革家人的歷史見證。革家蘆笙舞的主要用途,一是紀念祖宗,二是傳家譜,三是文明社交,四是娛樂。它有著一套完整的步法舞步。蘆笙舞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生動形象、感人。內(nèi)容有講人類形成的,有講生產(chǎn)勞動的,有講感謝客人家酒肉的,有教子勤快的,反映革家的形成,革家的歷史,革家人的生產(chǎn),勞動,生活等情況。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蘆笙舞有250多種跳法。按民間蘆笙師傳的說法,就是跳三天三夜也跳不重復。一首蘆笙詞,就是一首革族古代詩,一首蘆笙曲,就是一首革族古樂章,一支蘆笙舞,就是一首革族舞蹈詩。這些舞蹈是革家祖先按照革家人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和忠厚、質樸、文雅的性格特征及獨特的民族風格而精心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革族人的精神食糧、精神支柱和精神寄托。這種舞蹈能在革家中流傳至今,被人民所喜愛,所接收、所應用,其價值也在這里??梢哉f蘆笙舞是革家人的祖(祖宗)、革家人的根“民族之根”、革家人的魂(民族之魂)、革家人的命(生命)。
4 誕生儀禮與“想竹姆”儀式歌舞
民俗具有傳承性、廣泛性、穩(wěn)定性等模式化屬性,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其他屬性,也就是說只有當族群的某種活動成為多人多次同樣實施的內(nèi)容時,它才可能是代代相傳的民俗。“想竹姆”屬于人生儀禮中的誕生儀禮,是革家人添生頭一胎小孩后的慶賀儀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想竹姆”在革家諸多儀禮中具有重要地位,蘊含和昭示出這個民族的各種生存理念,體現(xiàn)了人們對子嗣繁衍的重視,是香火不斷、家族興旺的象征。它是對新生兒的祝福,是一種古俗的傳承,也是一次大的歌舞盛會。在革家,新生兒的誕生是一件讓全族共同慶賀、大張旗鼓操辦的大事、喜事。從楓香寨的廖姓家族《“喀工”詞》“祖公怨那野蠻人”“祖公怨那白漢人”“拿劍相交背”“將刀相對”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革家這個古老的民族曾經(jīng)背負的艱難歲月。為了繁衍血脈,就要不斷生育?!跋胫衲贰备栉鑳x式就是在濃厚的宗族觀念和強烈的民族意識左右下產(chǎn)生的?!跋胫衲贰毕嚓P儀式過程大致分為新生取名、報喜擇日、陪送嫁妝、達旦對歌、背子送福、擺解轟、宴飲慶賀、唱送賓客等。酒席當天,由女方派來的兩名女歌師要在進男方家門前表演“四馬送子”等習俗,邊跳邊唱,表示給送來富貴子女。宴席正式開始后,客人要與主家擺開陣勢,夜以繼日地且歌且舞?!捌鹪锤琛笔潜爻?,內(nèi)容主要是武丁射日、祖先打虎等。舞蹈有草馬舞、繁衍舞、掃把舞、撒裙舞、板凳舞等,這些都是象征家族繁衍生息的舞蹈,原始生殖崇拜的特征十分突出。草馬舞是由幾名婦女騎著用稻草編成的馬跳舞。這種舞蹈的特別之處是女人們用臀部或陰部相互擠撞,模仿著男女做愛的姿勢,嘴里還不停地叫出高潮時“喲”“喲”的興奮聲,歡暢淋漓地自由進退舞動。舞到動情處,有的婦女還拿來木棍或者竹掃帚等物品夾在兩腿之間充當男性生殖器,狂歡地舞動著。板凳舞舞姿潑辣,當雙凳合一時,也蘊含著交媾孕育之意。動作很原始,整個場面熱鬧火爆。
5 古老婚俗與“踩親舞”
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是一門社會科學。這不僅因為民俗事象在廣大民眾的生活之中廣泛滲透,并見之于社會的各個層面,而且也反映著族群的精神與心理。民俗不光在過節(jié)上,風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樣式在生活中還有很多。在我國絢麗多彩的婚俗文化中,古老神奇的革家婚俗以其獨特的形式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成為不可多得的文化奇葩。革家舊時婚姻形式由父母包辦的幼年訂婚和指腹為婚等,只要年齡相當、非同輩便可以配婚。解放后,自由婚姻代漸漸取代了包辦婚姻。自由婚姻通過“踩親”“布龍”“ 三月爬高坡節(jié)”等活動方式使青年男女彼此間促進了了解,加深了感情,最后締結良緣?!安箭垺?即談戀愛,革家語為“阿布阿龍”。此種活動一般是在正月的初二、初四、正月十五、十六或者二月初二,每逢這些佳節(jié),青年男女們就聚集于村邊、路口、山坡寨腳(即跳舞),挑選自己的如意郎君。革家人在三月爬高坡節(jié)時,約定時間按順序進行,以黃飄高坡集會點規(guī)模最大,會期三天。身著盛裝的苗族姑娘,首冠銀帽,身纏銀帶,圍著排排蘆笙翩翩起舞。革家青年男女,身穿節(jié)日服飾,上山對歌,盛況空前。結婚有“阿嫁”婚和普通婚兩種儀式。普通儀式中,對迎親的婦女要求很高,其除了人品好、公婆健在、兒女俱全外,其必須能歌善舞才勝擔此任。席間,各種禮歌成為必答內(nèi)容。不善對舞,不打發(fā)新娘出門。“阿嫁”為古老的婚禮儀式,接親的時候,除了要擇選二位挑夫與二位婦女外,另外還要請三位能能歌善舞的男人到女方家,歌舞通宵,熱鬧喧天。
“踩親舞”在踩親節(jié)上跳的一種生趣盎然的舞蹈。踩親節(jié)又稱蘆笙節(jié)、踩青節(jié)、踩姑節(jié),是革家傳統(tǒng)的社交節(jié)日。按楓香寨廖氏家族先民的遺承,每年新春來臨,舉行這樣的活動,一方面是祈望來年風調雨順,人丁興旺,五谷豐收,同時也交流勞動技藝;另一方面是利用節(jié)日活動,給革家未婚青年男女提供自由戀愛和擇偶的機會。楓香寨是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初二舉行,其他村寨可能是初一、或十五舉行,節(jié)日可分為三天、五天、七天。集會點分別在黃平的楓香、望壩、塘都、咬寨、黃貓、富桐等村寨。每逢節(jié)日,革家男女老幼身穿盛裝,共慶佳節(jié)。“踩親節(jié)”開節(jié)之日,由威望高的蘆笙師“盎更”(掌管蘆笙的總學匠)領頭,帶領眾多蘆笙手到蘆笙坪(場)上。依照古老的傳統(tǒng)儀式,首先在蘆笙坪中間插上一棵高6尺左右的香樟樹,然后摘下一丫樹枝,畢恭畢敬地插到蘆笙坪上?!鞍桓毖刂槙r針方向自東向西吹笙起舞,舞畢,將蘆笙掛于枝丫上,并焚燒香燭祈禱后,才宣布“踩親節(jié)”正式開始。據(jù)考證,這棵香樟樹象征商朝時期的一個“奏”字。據(jù)說革家在商代就形成了吹笙起舞的風俗,已有3600多年的歷史。在春節(jié)期間舉行這樣的盛會,也是革家紀念先人和保護并傳承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一種有效方法。“踩親舞”開舞場后,一般由兩個技藝高超的男青年吹起蘆笙引路,4-6個姑娘跳起歡快的舞步跟在后面,在蘆笙坪上圍成一個或數(shù)個大圓圈,各自為陣地吹笙跳舞。姑娘的舞步要和著小伙子蘆笙的節(jié)奏而動,快慢相隨,一個踩一個躲,心領神會。小伙子隨心所欲,姑娘們則靈動敏快地舞動著,比試技巧。青年們通過蘆笙舞來傳遞戀愛信息,達到溝通情感的目的。若吹蘆笙的小伙子中意身后跟著步舞的某位姑娘,就用腳故意去踩姑娘的腳尖,通過這種示愛的探試,來判斷那位姑娘是不是喜歡自己。小姑娘如果對小伙子中意,就會在歌舞行列中輕捶青年的肩部表示愛慕;如果不想與他有過深的交往,就佯裝不知,不予理睬,跳著舞躲過去。在蘆笙舞中,男女起舞者你踩我捶,你前我后,來來往往,場面熱烈歡快而又風趣詼諧。在蘆笙節(jié)的“踩親” 活動中,男女談情說愛是不受任何禮節(jié)拘束的。真是“千情萬意說不盡,只恨暮色催人歸”。
“踩親節(jié)”期間,四面八方來客,絕大多數(shù)是男女青年,中老年男女也不少。參加者除吹笙步舞外,還有對唱情歌,互訴衷腸的。其它賽事還有的賽馬、斗雀、斗雞、斗狗、斗鴨、對山歌和唱古歌古詞等賽事。前來蘆笙場的中老年人、婦女們主要是欣賞和評價吹笙跳舞的男女青年的舞姿和笙技,對那些生得英俊、長得漂亮、衣服工藝做得好的,就為自己的兒女在選擇對象中作參考??梢?,革家“踩親節(jié)”也是一場比美、審美,比技藝、比富有的大集會,更激勵人們來年更加努力學習和耕作,種棉織布,挑花繡朵,使自己的兒女的笙樂和舞蹈更加嫻熟??傊?,革家“踩親節(jié)”是為了激發(fā)人們上進,振奮精神,既是調動群眾生產(chǎn)積極性,提高生產(chǎn)力,促進農(nóng)業(yè)、副業(yè)生產(chǎn)向深度、廣度發(fā)展的盛會,又是一個友誼溝通,聯(lián)絡感情,互相學習,互相傳教的新年盛會。
參考文獻:
[1]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點校.貴州通志·土司土民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8:250.
[2]古永繼.滇黔志略點校[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8:391.
[3](清)黃宅中等. (道光)大定府志[M].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4]劉芝鳳.尋找羿的后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4.
[5]黃平縣黃飄鄉(xiāng)志編委會編:黃平縣黃飄鄉(xiāng)志(內(nèi)部資料).2007:84.
[6]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 貴州府縣志輯 16[M].成都:巴蜀書社,2006:88.
The Folk Custom Projection of Bloodline Heritage of Ethnic Group—Inspection and Analysis of Gejia Peoples Music and Dance
Zhang Zewen Guo Zhenhua Li Zhenghong(Sports Scientific College of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China)
Abstract:Gejia is an extremely rare minority ethnic group in China which remains to be identif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groups, The research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special small ethnic folk sports culture.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ethnic Literature and so on, Gejias Folk music and dance has been excavated and sorte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Gejia is the community that gradually formed through the history baptism. Cultural identity is the link to maintain the ethnic community.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history, the cultural identity has been strengthened, so as to so as to constitute gejia peoples family bloodline. During the course of thousands of years of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Gejia people seek truth from facts and create the colorful culture of music and dance, showing strong vitality, so as to provide a strong spiritual power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tinuation of ethnic group, which is the spiritual place that the ethnic group goes through different times and maintain identity of subject. Gejias music and dance with Gejias unique style and features stands on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strong vitality, it deeply roots in Gejia peoples heart, and adds the brightness for the Chinese nations sports culture.
Keywords:Sports Culture Ethnic Group Folk Cus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