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亞 潘斕兮
[摘要]英語全球化的進程給英語使用群體的數(shù)量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因而在日益頻繁的國際交流中,英語通用語的地位也隨之凸顯。英語通用語的研究對傳統(tǒng)意義上的本族語規(guī)范產(chǎn)生了顛覆性的影響,更對英語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本文通過對英語通用語的發(fā)展及其對我國英語教育的啟示進行闡述,從而更進一步地探討在這一框架下國內英語教師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zhàn),并提出一些具體的應對方法。
[關鍵詞]全球化;英語通用語;英語教學
一、引言
當前全球化的進程讓不同文化間的人們交流更為充分,英語作為通用語(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ELF)使得各種文化能夠更進一步地彼此交流并相互影響,同時,ELF領域的研究也極大地改變了英語教學的內容和方法。國外學者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了ELF的相關研究,近年來國內學者也越來越關注ELF的發(fā)展,尤其是ELF對我國英語教學改革所帶來的影響。作為身處改革前沿的英語教師在語言發(fā)展的新形勢下需要面對一系列的問題和挑戰(zhàn)。本文試圖在ELF理論框架的基礎上,結合其對我國英語教學改革的啟示,從英語教師的角度出發(fā),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應對挑戰(zhàn)的舉措。
二、英語通用語的發(fā)展概況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Kachru為代表的學者開始了世界英語范式(World EngIish paradigm)的相關研究,著眼于英語在全球范圍內傳播的規(guī)律,以及這種大范圍的傳播對英語本身所產(chǎn)生的影響。在英語的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推動下,產(chǎn)生了很多具有當?shù)卣Z言文化特色的英語變體,這些變體使得傳統(tǒng)英語的單一性和規(guī)范性地位受到了質疑。同時,隨著各種英語變體的相繼出現(xiàn),也推動了英語的多元標準和多中心論的發(fā)展。ELF的研究緣起世界英語范式,基于Kachru(1992)提出的“三個同心圈(The Three Concentric Circles)”理論:英語的世界性傳播把英語使用群體分為了內圈(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如英國、美國等)、外圈(以英語為二語或官方語言的國家,如印度、尼日利亞等)和拓展圈(以英語為外語的國家,如中國、德國等)。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處于外圈和拓展圈的英語使用者人數(shù)已經(jīng)大大超過了內圈的英語使用者人數(shù),這就意味著,用英語進行的交流更多發(fā)生在非本族語者之間。ELF的興起與全球范圍內英語使用群體數(shù)量上的變化密不可分,Seidlhofer(2011)對ELF這一概念進行了定義,即“母語不同的人用來相互交流的英語,這些人選擇用英語作為交流媒介,而且英語往往是唯一的選擇”。二十一世紀開始,ELF研究不斷發(fā)展壯大,在形成穩(wěn)定研究隊伍的基礎上,有關專著相繼問世,研究話題不斷增多,語料庫陸續(xù)建成,國際學術研討會定期舉辦,相關期刊定期出版。ELF研究對全球化進程中的英語進行了嶄新的詮釋,不僅給傳統(tǒng)英語研究帶來了挑戰(zhàn),也帶來了創(chuàng)新和機遇。
在我國,ELF研究近幾年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2014年8月,第八屆英語作為通用語國際研討會首次在中國北京舉辦,為這一領域的研究者們提供了又一次國際交流的機會。中國作為世界上英語學習者最多的國家,一方面,我們有責任為ELF研究提供中國視野下的研究參數(shù),另一方面,ELF研究的成果也直接對我國語言事業(yè)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ELF研究直接影響著我國語言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例如服務于“一帶一路”的語言規(guī)劃;ELF研究強調語言的多樣性,這對我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多樣性的保護提供了相應的啟示;ELF研究在語言教育方面的意義體現(xiàn)在它對我國英語教學的內容所產(chǎn)生的顛覆性的影響,對外語教學改革的方向提出新的目標;另外,ELF研究的外交意義在于它將有利于我國在對外交往中從國家發(fā)展、國家戰(zhàn)略和國家安全等角度增強國際話語權,從而更好地貫徹“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及擴大中國軟實力的影響。
三、英語通用語理論框架下英語教師面臨的問題與挑戰(zhàn)
ELF顛覆了傳統(tǒng)意義上本族語者和標準英語的權威地位,主張英語所有權由所有本族語者和非本族語者共享,批判將本族語者英語作為標準英語的觀點,強調語言多樣性、英語標準的多樣性。在英語全球化背景下,對處于“外圈”的中國英語學習者究竟要“學什么樣的英語?遵守什么樣的交際規(guī)則?學什么樣的文化?”,已經(jīng)有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首先,由于“母語(英語本族語者)思維模式”的影響根深蒂固,因此,在對英語標準的選擇上,應該樹立多元英語觀,擺脫“標準英語”的束縛,一定程度上應當放棄達到英語本族語者能力為目標的要求;其次,可以借鑒一些歐洲國家的成功經(jīng)驗,把以往標準英語和規(guī)定主義(側重語法、翻譯和寫作技能)的英語教學逐漸轉向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盡量側重學生“通融能力”(aeeommodation skill)的培養(yǎng),學會用英語表達思想內容;最后,應當鼓勵學生學習多元文化,學習的內容不應該局限于主要英語國家的文化,而是要更多地了解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文化。
基于ELF理論框架對我國的英語教學產(chǎn)生的啟示,英語教師也面臨著諸多的問題與挑戰(zhàn),筆者將其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英語教師的語言知識體系
英語教師應當構建全球化視角下的語言知識體系。庫瑪(2014)指出,教師教育應當加上國際經(jīng)濟態(tài)勢和文化潮流這兩個因素,尤其是在構建第二語言教師教育這一體系中,全球化的視角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武繼紅(2014)的一項對高校英語教師進行的調查中,大多數(shù)高校英語教師對全球化給英語帶來的影響不夠了解,對英語的國際化、本土化特征認知不足。因此,在ELF的理論框架下,教師應該更清楚地了解英語的多樣化特性?;趯τ⒄Z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情況和發(fā)展歷程、全世界范圍內英語使用者的情況以及這些動態(tài)的過程對我國英語教學所帶來的影響等進行了解,將有助于英語教師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改進教學實踐。
(二)英語教師的語言標準觀
英語教師應當樹立多元英語觀,接受英語標準的多樣性。但是我國的英語教學一直以來都遵循傳統(tǒng)意義上的以英美英語為規(guī)范的語言觀。而且,處于教學實踐中的英語教師本身接受的就是“英美標準英語”的教育,要立刻擺脫“標準英語”的束縛并轉向ELF的理念尚且需要一定時日。另一方面,目前ELF理論方面的研究已經(jīng)成熟,而實踐方面的研究,尤其是關于ELF框架下對語言能力的測試、評估等研究還處在探索階段。因此,在實踐教學中究竟以何種標準來評判一個學生的語言能力,對英語教師來說也是一個考驗。例如,中國學生在口語表達中普遍存在的第三人稱代詞he和she混淆不清的情況,如果在實際交流過程中不影響對說話內容的理解,那么這種“錯誤”是可以被接受的。這里的“接受”徹底顛覆了“標準英語”的模式,同時也是英語教師自身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轉變。
(三)英語教師的教學實踐
英語教師應當主動豐富教學的素材。在ELF視角下,應該倡導在教學中給學生介紹多元文化,然而,從目前的一些教材或者考試聽力素材來看,內容大多還是以英美國家的文化為主。英語教師直觀地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那么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從宏觀的層面,教材的編撰應當加入除英美國家文化以外的其他文化素材;實際教學中,本著以培養(yǎng)學生成功進行交際的能力為目標,英語教師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這個便利的條件,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視頻、音頻素材。以語音課為例,如果加入澳大利亞英語、印度英語、中國英語等口語素材,而不是學生們熟悉的英式標準發(fā)音(Received Pronunciation)和美式標準發(fā)音(General American),那么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其他國家的英語使用者時,就更加能夠接受對方所謂“不標準”的語音,從而進一步達到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的目的了。
四、結語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全球化引發(fā)的語言和文化敏感性促使英語教學群體在領導英語教學和教師教育的政策、方式和材料等領域做出適應性改變。任何一種語言都處于全球化所帶來的動態(tài)發(fā)展當中,英語更是如此。英語教師不僅是教學活動的實踐者,更應該是相關理論的研究者以及教學改革的倡導者。中國是全世界的一個英語學習大國,我們擁有將近四億的英語學習者,英語教師有必要去了解ELF研究為我國英語教育領域所產(chǎn)生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通過有效的改革來優(yōu)化國內的英語教學環(huán)境,從而進一步提高我國的整體英語教學水平。
(責任編輯:桂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