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妹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圣經(jīng)》作為猶太教和基督教的信條,是規(guī)范教徒們思想和言行的唯一準則。因此,《圣經(jīng)》擁有諸多的譯本,在世界上廣泛流傳。本文將《圣經(jīng)》翻譯的歷史做一簡要梳理,對《圣經(jīng)》翻譯的研究進行簡要敘述。
關(guān)鍵詞:《圣經(jīng)》;翻譯史;基督教;中譯本;翻譯家
圣經(jīng)翻譯史在西方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意義,直至今日,《圣經(jīng)》的翻譯仍然沒有停止。其語種范圍和譯本數(shù)量都遠遠超過其他作品。
一、《圣經(jīng)》翻譯史
1.古代的《圣經(jīng)》翻譯
《圣經(jīng)·舊約》原為希伯來語,是猶太教的正式經(jīng)典,西方第一本《圣經(jīng)》譯作是希臘語譯本。后來,又有了《拉丁圣經(jīng)》,哲羅姆對《拉丁圣經(jīng)》的幾個譯本進行過修改,在校對《七十子希臘文本》時,他認為有必要對照希伯來語原本重譯。約公元405年,他和助手翻譯了《新約》和《舊約》,合稱《通俗拉丁文本圣經(jīng)》,
2.中世紀《圣經(jīng)》翻譯
中世紀初期,基督教徒為了傳教開始用口頭方式翻譯德語《圣經(jīng)》,中世紀末期,隨著各民族的建立,民族語言意識越來越強烈,市民階層也開始用民族語言的《圣經(jīng)》譯本作為抵制教會的武器,于是便有了法語、英語等的《圣經(jīng)》譯本。英語《圣經(jīng)》的第一步譯本是威克利夫的譯本,在當時廣為流傳。文藝復興時期伊拉斯謨在原手抄本的基礎(chǔ)上于1516年首次刊行希臘語《圣經(jīng)·新約》,后來這本帶有他評注的譯本成為歐洲《圣經(jīng)》研究的主要文本。德國宗教改革運動家和翻譯家馬丁·路德從希臘語中譯出《新約》,后從希伯來語中譯出《舊約》。
3.近現(xiàn)代西方《圣經(jīng)》翻譯
十七世紀出現(xiàn)了流傳最廣泛的譯本《欽定圣經(jīng)譯本》,它譯文質(zhì)樸莊嚴,帶有民族語言特色。此譯本1604年由英國教會提出修改現(xiàn)存《圣經(jīng)》,1789年,坎貝爾英譯《圣經(jīng)·四福音》并發(fā)表論述翻譯原則和方法,提出翻譯的三原則。1881年英國的翟理思在《中國評論》第十期發(fā)表論文《中文圣經(jīng).新約》,1947年奈達出版《論圣經(jīng)翻譯的原則和程序》,1950年《圣經(jīng)翻譯》雜志在美國創(chuàng)刊。如今已有各種各樣《圣經(jīng)》的翻譯版本及相關(guān)的翻譯研究。
二、中國《圣經(jīng)》翻譯史
1.盛唐時期
盛唐時期西域人波頗在中國長安設(shè)立第一個“譯場”(公元629年),到公元639年,基督教主教阿羅本來到長安,在唐太宗專設(shè)的“翻經(jīng)書殿”翻譯《舊約》。公元650年,翻譯家玄奘才開始主持中國本土的“譯場”。和佛經(jīng)翻譯類似,《圣經(jīng)》的翻譯主要由外國傳教士口頭譯出或完成初稿后,再由中國學者潤色,修改。唐朝的《圣經(jīng)》譯本被稱作“景教本”。
2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中國的翻譯逐步由宗教走向自然科學、地理等更加廣闊的領(lǐng)域,期間涌現(xiàn)的一批翻譯家,如:李之藻、徐光啟、楊廷均、孫元化等人都參與了中國天主教會的“嘉定會議”,討論了《圣經(jīng)》翻譯的相關(guān)問題。
3“五四運動”期間
完整的《圣經(jīng)》中譯本起始于十九世紀,到“五四運動”期間,已經(jīng)有文言文、淺文言、官話等不同語體的《圣經(jīng)》譯本。林紓和嚴復也翻譯過《圣經(jīng)》片段。吳經(jīng)熊翻譯了《新約全集》和和本《圣經(jīng)》的片段。嚴復和吳經(jīng)熊的譯本語言流暢,但也有少許誤譯,吳經(jīng)熊的譯本采用騷體翻譯,加入了一定的歸化思想。
4. 近現(xiàn)代中國《圣經(jīng)》翻譯
近現(xiàn)代《圣經(jīng)》中文翻譯已經(jīng)趨于成熟階段,有較多的中國譯者與外即譯者合作翻譯了《圣經(jīng)》全本。1939年,鄭壽麟和外籍譯者陸亨理(Heinrich Ruck)合譯的《國語新舊庫譯本新約全書》在北京出版,后劉毅凌、趙世廣、郭先廣等都參與過《圣經(jīng)》的翻譯。首部中文《圣經(jīng)》全譯本則是由北京燕京大學呂振中教授所譯的《新譯新約譯本》,除此之外換出現(xiàn)了方言《圣經(jīng)》譯本。
三、《圣經(jīng)》翻譯的影響與意義
《圣經(jīng)》作為一部神圣的宗教法典,其翻譯在古今中外都不曾停止過,中外翻譯大家也都為《圣經(jīng)》翻譯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起初,《圣經(jīng)》的翻譯旨在傳教,但在翻譯的過程中,使得西方思想得到了傳播,并與不同國家和地域的文化相互結(jié)合,產(chǎn)生了文化碰撞和交融,并為翻譯界創(chuàng)造了較多的價值,不少翻譯家在《圣經(jīng)》翻譯過程中提出了自己對翻譯的看法和理論。
四、總結(jié)
《圣經(jīng)》是基督教文化的書面載體,《圣經(jīng)》翻譯從最初因為譯者沒有較高的雙語駕馭能力,缺乏翻譯經(jīng)驗,對圣典的敬畏等因素,所以采用逐字、逐行的死譯、硬譯,譯文晦澀難懂,失去了語言原本的流暢與典雅,到后來譯者開始關(guān)注讀者對文本的需求,結(jié)合不同語言文化的特點,呈現(xiàn)不同的《圣經(jīng)》譯本。
參考文獻:
[1]Broom Hall Marshall,The Bible in China,San Francisco: Chinese Material Inc,1977.
[2]Chlos Starredit,Reading Christian Scriptures in China,London: T&T Clark,2008.
[3]I-Jinhon,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Bible,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95.
[4]姜晏. 譯介學角度下的中西方《圣經(jīng)》翻譯[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11,(6).
[5]劉俊. 圣經(jīng)翻譯[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