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琳
關(guān)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朗讀
文/沈琳
當年李陽的“瘋狂英語”一掃“啞巴英語”的陰云而風靡全國,激發(fā)了無數(shù)人學習英語的熱潮,進而人們學習英語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但這一現(xiàn)象引起了我的深深反思,反觀我們的母語課堂,不管是正式的課堂,還是早讀課堂,都很少見到書聲朗朗令人歡喜的局面。舉例說,對于最需要誦讀的古詩文的學習,我們常見的做法是,叫學生翻譯一下,或是教師自己草草地串講一遍,然后來一句:“自己讀一讀,爭取把它背下來?!崩^而老師就開始收拾教案、課本,之后等待下課鈴聲的響起。而我們的學生呢,一開始是書聲一片,飽滿感情,而后就漸漸地慢下來,輕下去,并很快地停了下來,開始各做其事。
縱觀種種現(xiàn)象,讓人感嘆!我們的語文課堂不正面臨著“啞巴語文”的尷尬局面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都懂得語文課堂上少不了朗朗的讀書聲。文章的情感韻味、氣勢神采、音韻節(jié)奏等等,不經(jīng)過反復(fù)誦讀,是難以體會到它的妙處的。有人說,朗讀是語文的第一教法,這話也許有些過頭,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朗讀對于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性。曾國藩曾經(jīng)說過,對于“李杜韓蘇之詩, 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熟讀文章,可掌握大量的詞匯,可獲得各種句型和各種文章篇章結(jié)構(gòu)的感性知識,就如朱熹所說:“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熟則一喚在面前”。葉圣陶先生也認為,朗讀與研究課文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爸挥蟹磸?fù)吟誦,才能做到對課文有親切的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nèi)容和理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敝行W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對朗讀的總體要求也可見一斑。所以,朗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占據(jù)非常重要的地位。毋庸置疑,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更應(yīng)該注重學生的朗讀,特別對處在方言區(qū),教師更應(yīng)該要求學生用普通話大聲朗讀、準確發(fā)音,對提高口頭表達能力也是大有好處的。
既然誦讀在語文學習中如此重要,而我們的語文課堂卻出現(xiàn)了“啞巴語文”的尷尬局面,如此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探其根源我認為就是缺乏有組織有準備的朗讀引導(dǎo)。教師充滿感情的朗讀往往很容易感染學生的情緒,當他們聆聽時就會身臨其境,陶醉其中,愛其所愛,恨其所恨,乃至達到忘我境界,通過教師的范讀,可使師生心心相通,讓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和文本達成共鳴,喚醒學生的閱讀欲望,產(chǎn)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
梁實秋先生曾介紹過徐錦澄先生(他老師)的講課。他說徐先生于介紹作者之后,朗誦全文一遍,這一遍可很有意思。不論是古文或是白話,他一字不茍地吟詠一番。他把文字里蘊藏著的意義好象都給宣泄出來了。念得有腔有調(diào),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氣勢,抑揚頓挫。我們聽了之后,好象已經(jīng)領(lǐng)會到原文意義的一半了。由此可見,教師充滿感情的范讀對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營造閱讀氛圍的重要性。
記得在第一次教讀《離騷》的時候,由于該詩比較艱深難懂,我采用逐句串講的方式,結(jié)果課上得索然無味,就像是一碟饅頭落肚,估計學生的感覺也好不到哪里去。后來又一次教到《離騷》,我吸取了以前的教訓(xùn),先讓一位同學讀詩,發(fā)覺她沒有讀出應(yīng)有的味道。為了引導(dǎo)學生更好地體會詩人感情,我范讀了全文,尤其是讀到“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幾怒。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為正兮,夫惟靈修之故也?!钡臅r候,我禁不住情從中來,淚眼朦朧:這指天發(fā)誓,讓蒼天作證,不正是屈原面對讒言,而楚懷王又不給任何辯駁的機會,于是痛苦而無奈的舉動嗎?朗讀結(jié)束了,課堂一片沉靜??紤]到本課較難,我又讓學生自由朗讀,加深理解。而后請一位朗讀水平很好的同學來讀,他口齒清晰,感情把握很準,讀得抑揚而沉重。朗讀結(jié)束了,教室里自發(fā)地響起了一片熱烈的掌聲。課后有學生在周記中寫道:“這一課的學習,我仿佛聽到了屈原在憤怒地指天長嘆,《離騷》 不再難懂?!?/p>
學生課上自由讀,享受思考的味道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斥著太多的單調(diào)的學習和機械的訓(xùn)練,刻板、無趣、枯燥、乏味,嚴肅有余而活潑不足,難以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如果學習能具有休閑一樣的好心情,那效果又當如何?很顯然,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內(nèi)容,因為休閑因素的加入,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便會顯著不同,學生體驗美、體驗生活的心理素質(zhì)也相應(yīng)提高。
讓學生自由讀書。沒有必要過多的為實現(xiàn)所謂的“教學目標”強誘導(dǎo)、剖析,非達成目標不可。相反,要讓學生精神上處于完全放松的狀態(tài),盡可能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讀寫聽說的內(nèi)容,并用自己的心靈去觀察、思考、體驗、表達。讓學生在一定范圍內(nèi)有盡可能多的自由選擇學習內(nèi)容、學習方式的機會,給他們盡可能大的自由度,適應(yīng)自身的學習要求。特級教師李鎮(zhèn)西曾充滿深情地說:“就我而言,感覺上最好的語文課,是我給學生讀小說、詩歌、報告文學課外讀物的時候,或把看書的思想情感通過課文傾瀉出來的時候;而在學生心目中這樣的語文課也是他們最盼望甚至最神往的的地方,不必死記硬背‘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見過一面,后來他給我來過許多信’之類的‘名句’,有的只有心靈的舒展、情感的流淌和思想的奔涌!”這是常態(tài)的閱讀,還閱讀本來面目,是心靈與心靈的對話。
朗讀課文也應(yīng)飽含激情,以情傳情,聲情并茂,進行形象而逼真地描繪,輔助輕重語調(diào)把人物的言行舉止以致人物的整體形象生動充滿激情地朗讀出來。要想讓我們的語文課堂“響亮”起來,朗讀必不可少!
(作者單位:東至縣東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