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天秀
淺議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與策略
文/俞天秀
小學階段正是青少年獲得知識技能,塑造和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重要時期,因此,學校應把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在促進小學生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同時,強化小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以保證小學生和諧健康地成長。
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盡快建立相關的考試評價系統(tǒng)及切實有效的監(jiān)控機制,加強對學校的政策導向、微觀調控,建立有利于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學校管理機制。嚴格控制小學生作業(yè)量、在校時間、考試規(guī)模及次數(shù),嚴禁考試按學校、班級、個人排名次,杜絕以單純的小學生學業(yè)成績考核教師實績的現(xiàn)象。
小學生可以懷疑父母,質疑朋友,但很少有人否認教師。小學生對教師的信賴不僅僅是教師能夠傳道、授業(yè)、解惑,更主要的是我們教師的奉獻精神和人文素養(yǎng)吸引和教育了小學生,以至于影響了小學生的一生。教師的人格魅力取決于教師自身的素質。學校要充分認識到教師的素質是提高學校辦學水平,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的根本保證。要求我們的教師一要立足于小學生發(fā)展的需要,有豐富的人文素養(yǎng),要認真學習,廣采博覽,具有淵博的知識和深厚的人文內涵,這樣不僅能夠提升教師在小學生心目中的位置,而且可以在教育和引導小學生時能引經(jīng)據(jù)典,潛移默化地給小學生以知識的傳授、思想的啟迪;二要有寬廣的胸懷。要關愛和尊重每一個小學生,既能因材施教,激活每一個小學生努力向上的內在動力,又能以長者的風度,寬容的態(tài)度,善待小學生的言行,以消除小學生心理障礙,使他們愿意把老師當作朋友,愿意和老師說心里話,這樣,我們教師可以及時地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處于教育的主動地位,讓一些潛在的矛盾消除在萌芽之中。三是要掌握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要認真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知識,能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性格特點,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和教育他們,處理好小學生日常心理問題,解除小學生心理疑難,讓小學生沒有心理負擔,快樂地學習和生活。教師要拋棄“師道尊嚴”,尊重、理解小學生,與他們平等的溝通,自覺做小學生的“心理保健者”。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可以多種多樣,不同學校應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使用,注意發(fā)揮各種方式和途徑的綜合作用、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學低年級可以以游戲和活動為主。營造樂學、合群的良好氛圍;中年級可以以活動和體驗為主。在做好心理品質教育的同時,突出品格修養(yǎng)的教育;高年級以體驗和調適為主,并提倡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服務的緊密配合。心理活動課可以按年級列出教育目標、內容,但每個年級都要體現(xiàn)出“人際交往、學習、自我意識”等方面。教學組織形式可以用“情境式”、“訓練式”、“游戲式”、“辨析式”、“小品表演式”等,教學方法可運用“講授法”、 “討論法”、“訓練法”、“表演法”等。
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對小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我們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融入學科教學之中,通過二者的有機結合,使小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過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老師們要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想方設法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不斷探索適合小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教學模式,以和藹的態(tài)度、微笑的面容、朋友的身份對待小學生,尊重小學生。在情感相容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一種無拘無束、平等交流的愉快課堂教學環(huán)境,盡量使小學生在整個課堂學習過程中都感到輕松、愉悅。課始,教師盡量將小學生的學習心理調整到最佳狀態(tài),激發(fā)小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不管什么學科的教學,從心理學和教育學意義上看,都是對小學生心理的發(fā)展施加影響的過程。在教學中,只要注意挖掘學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內容,使其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靈,就會使學科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除了學校教育,小學生心理健康還受到其他社會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所以,在對小學生的教育上,我們要注重整合學校、家長、社會教育資源,讓家長素質的提高,社會民眾的關注與學校教育處于同一起跑線上。一是堅持辦好家長學校,定期對家長進行全員培訓,讓他們了解當前的教育改革形勢,認識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接受新的教育子女方法,構建民主和諧的家庭關系,明確自己在子女教育成長中的地位,從而增強教育子女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注重架設教師與家長溝通,學校與家長溝通的橋梁,形成教育的合力,我們可以通過設立“教師網(wǎng)絡信箱”、“校長信箱”、開展“學期征求家長意見”等活動,廣泛地與家長接觸,讓學校、老師了解小學生在家及在社會上的系列表現(xiàn),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校的情況,使教育不留空檔,小學生的學習和活動始終在有效地監(jiān)控之下,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小學生不良心理和行為的滋生。三是調動社會力量,關注弱勢群體孩子。當前,由于經(jīng)濟多元化的發(fā)展和人才流動的開放性,給傳統(tǒng)的家庭結構造成了很大的沖擊,留守兒童、單親孩子、孤兒等特殊群體已成為學校和社會關注的焦點。我們在關心他們學習的同時,應當積極與當?shù)卣蜕鐓^(qū)聯(lián)系,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為這些弱勢群體的孩子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從而使他們在物質上得到必要的滿足,精神上得到最大的慰籍,讓他們在同一藍天下共享快樂,健康成長。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學校要針對小學生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為小學生全面、和諧、健康成長做出最大的努力。
(作者單位: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發(fā)放鎮(zhèn)學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