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
摘要:達爾從倫理與宗教、其他替代原則的弱點、審慎、可接受性等四個理由闡明了“內在平等是一個可以成為國家統(tǒng)治基石的合理的原則”。盡管如此,其論證過程仍存在理論不完善、過分注重經驗判斷而缺少價值判斷以及具有資產階級局限性等問題。
關鍵詞:達爾 政治平等 自由民主
在《獨立宣言》中,美國的開國元勛們用婦孺皆知的語言宣稱:我們認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自由平等,造物主賦予每個人不可剝奪的權利,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顯然,起草者認為,平等作為一種不可剝奪的權利是“不證自明的”。于是,生而平等這一價值判斷面臨著經驗事實的嚴峻考驗。
多元民主論大師羅伯特·達爾在其專著《論民主》中分析了“平等是不證自明的嗎”這個疑問。他否定了“平等不證自明”的論斷,因為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并非不證自明:人類在出身、智力、天賦等各個方面都不可能生來平等,而環(huán)境、機會又使得最初的不平等更加惡化。但是他也強調,深諳世事的建國者們“不可能不知道這種不證自明的事實”,并且“內在平等所蘊含的人類價值的觀點如此基本,以至于不能再進一步的理論推導來證明[1]”。盡管達爾對于斷言平等存在的合理性心存質疑,但他認為這種觀點在價值判斷上至少是無法反駁的,于是,他在論證了人們之間的內在平等后,又從倫理與宗教、其他替代原則的弱點、審慎、可接受性等四個理由闡明了“內在平等是一個可以成為國家統(tǒng)治基石的合理的原則”。
首先,內在平等符合全世界大部分人的倫理信仰和宗教原則。世界性的幾大宗教(包括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都或者明確或者模糊地持有這樣的觀念,并奉勸他們的教徒們,平等地對待他人。
其次,采用內在平等原則作為統(tǒng)治國家基石的理由還在于國家統(tǒng)治的審慎。因為沒有審慎的國家暴力統(tǒng)治會給人民帶來巨大的傷害,所以,在行使國家職能時,必須小心謹慎,注意方法,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堅持認為自己的利益應得到與其他人一樣的平等考慮,會比期待優(yōu)先照顧或者埋怨受到損害更加可靠,也就是說,國家在從事管理活動中如果采納審慎的原則將會最大限度地降低人民受損失的風險。
第三,可接受性。一套能確保對所有人平等考慮的程序最有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同意,并且通過這種同意的合作實現(xiàn)目標,相反,如果一套程序存在不平等的因素,它將很難在公共議程中獲得多數通過的機會。
最后,非平等原則的弱點。正如第三點所體現(xiàn)出來的道理,如果我們用其他原則來替代內在平等的普遍原則,我們將發(fā)現(xiàn)最終的結論都是不合常理甚至是不成立的。因為,在所有強調特殊性的原則之下,個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我們每個人也許都會為了自己的特殊利益最大化而侵占別人的利益,也許根本不能存在一套非平等的原則和方法使得整個社會都可以普遍認可并且達成共識。
但我以為,達爾對于內在平等的論證,也存在幾點需要批判的地方。
首先,達爾的政治平等觀是不完善的。因為他的內在平等觀是對平等觀的一種妥協(xié),他實際上間接地承認了人人之間在生理上、功績能力上——也就是“外在平等”上——是有差別的,也就是說他只證明了“一半的”平等,而這一片面的“平等”,與《獨立宣言》中“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平等”,我覺得是存在差異的。
其次,過分注重經驗判斷而缺少價值判斷。無論是符合倫理,還是審慎性、可接受性,這些都是作者基于經驗事實所作出的論斷,而不是通過邏輯推理得到的規(guī)范性的結果,因此在理論上不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最后,“內在平等”顯然還是達爾為了其多元主義民主論作理論基石,仍然是站在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角度來闡釋平等價值觀,比如,他的平等更多的體現(xiàn)在權力分配的彌散性,又比如,它更多的強調了一種法律上、政治上以及機會上的、微觀的個人平等,忽視了更為宏觀的經濟平等和社會平等,因此典型地具有資本主義價值的局限性。
參考文獻:
[1][美]羅伯特·達爾著.李風華譯.論民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