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 暢
故宮何以『為一位農(nóng)民辦追思會』
文/趙 暢
日前,故宮博物院在網(wǎng)站上發(fā)布消息:“深切悼念文物捐贈者何剛同志,近期將在京舉辦追思會,追思緬懷這位默默無聞為中國文博事業(yè)作出重要貢獻的無私捐獻者。”這在故宮博物院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故宮博物院要為一位去世的農(nóng)民舉辦追思會緣起32年前何剛捐贈19件珍貴文物。在1985年的一天,何剛在自家院子里意外挖出一批年代久遠的銀器。他拒絕了有意購買者,乘列車到故宮博物院捐獻了這些銀器。經(jīng)鑒定,何剛捐贈的19件文物為高等級元代銀器,填補了故宮博物院此類藏品空白。
對于何剛的捐獻行為,有人說他“傻”,有人覺得“虧”。在他先后遭遇了“第一任妻子亡故,第二任妻子又罹患尿毒癥去世,老父親股骨頭壞死,老母親肋部摔傷”這樣的困境,更兼“外出打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入不敷出,債臺高筑”窘迫現(xiàn)實,似乎把那些銀器賣了換錢更合乎人情。但其始終認為把文物交給國家是對的。這樣無私情懷令人肅然起敬!
誠然,《國家文物保護法》規(guī)定,凡中國境內(nèi)出土的文物(國家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屬于國家所有。而既然屬于國家所有,則理應上交國家,這也是一個普通公民應該履行的義務。然而事實上,挖掘到出土文物,通常都是被挖掘者抑或旁觀者“順手牽羊”,除非文物管理部門及公安部門介入而予以追繳。
打“黑”除“鬼” 翟桂溪/作
對于故宮此舉,一些文保專家也表態(tài),上交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情。但故宮博物院“出乎意料之外”卻再“合乎情理之中”的追思會,或許更多的是一種真誠以待,一種向捐獻者致敬的最為生動的方式,一種特殊的宣傳教育——通過召開追思會,更好地教育和引導全社會和公眾堅守一份“抗俗而不為俗遷”的自覺,并漸漸達到生命的新高度新境界,從而確保《國家文物保護法》真正落小落細落實。
毋庸諱言,過去以至今天還有許多地下文物遭到盜掘,造成一些珍貴文物流失,讓人痛心扼腕。故宮此舉對于鼓勵文物發(fā)現(xiàn)者主動上交發(fā)現(xiàn)的文物也可能收效甚微。但文物捐贈的法律獎懲制度有待完善,故宮的行為,表明精神鼓勵并不只有一紙證書。對于那些急于樹立正面捐贈典型的機構來說,這無疑也提供了一種行動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