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維和
“學以為己”并不否定學習和德育的社會責任,而是強調兩者的一致性,并且認為這種一致性的基礎和出發(fā)點正是個人的修行與道德修養(yǎng)。
私德的培養(yǎng)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充分體現(xiàn)出“學以為己”的中國教育思想傳統(tǒng),也是中國傳統(tǒng)德育理論一個十分鮮明的特色。
“學以為己”出自《論語·憲問》“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它的基本含義是,學習必須以自己本身的道德修養(yǎng)作為目的,通過學習與修養(yǎng),鍛煉和培養(yǎng)自己的品格和德性。它反對一種外在的、功利主義的學習目的,倡導和體現(xiàn)出一種內在的學習目的。對此,荀子在《勸學篇》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解釋。他說:“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饋獻之物)”。他還說,“君子之學也,人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人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歷代學者都十分推崇這個觀點,也對此有進一步的闡釋。例如,《太平御覽》中記載墨子所言:“古之學者得一善言以附其身,今之學者得一善言務以悅人”;《后漢·桓榮傳》道:“為人者憑譽以顯揚,為己者因心以會道”;《顏氏家訓·勉學篇》則更加清楚地指出:“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等等。
這種“學以為己”的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中一個十分基本的理念。它至少包括了兩重含義:第一,它強調道德修養(yǎng)首先應該從自身做起,通過學習領會和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彌補自身的某些不足,進而不斷完善自我,再由內而外地進行。所謂的“內圣外王”也就是這個意思。第二,這種“學以為己”一定是身體力行的,即必須把學到的東西貫徹到自己的言行舉止中,而不能僅僅是作為顯擺自己或者換取名利的資本。換句話說,“為己”本身也是一種實踐活動,而且應該是一種實踐的原則。
必須進一步說明的是,“學以為己”的思想并不否定學習和德育的社會責任,而是強調兩者的一致性,并且認為這種一致性的基礎和出發(fā)點是個人的修行與道德修養(yǎng)。在中國傳統(tǒng)教育理念中,個人的修行本身具有內在的公共性,也就是國家和社會的目的所在。正如《禮記·大學》中所說的那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孔子的學生子路問什么是君子,孔子曰“修己以敬”,進而曰“修己以安人”,又進而曰“修己安百姓”。什么叫“敬”呢?敬就是能夠對自己有約束,不斷自我修養(yǎng),其實教育的最大收獲就是要自己不斷地修煉自己。
“學以為己”的德育思想與理念已經成為中國教育歷史中非常重要的傳統(tǒng)。曾經擔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先生在《大學一解》一文中非常清楚地說道:“孔子于《論語·憲問》曰,古之學者為己。而病今之學者舍己以從人?!彼v的“病”,就是批評的意思?!敖袢諏W者舍己以從人”的意思是現(xiàn)在有些學者的學習首先不是為了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而是為了取得某種功利性的效益,因此迎合某些外在的需求。在孔子看來,古代的學者通過學習修養(yǎng)自己,反思自己,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和做人的水平。而當時某些學者不是這樣的,學知識不是為自我修養(yǎng),而是去討得別人的歡心,得到某種外在的獎勵和回報。梅貽琦先生說:“曰安人、安百姓者,則又明示修己為始階?!本褪钦f要為他人、為社會、為老百姓提供很好的服務,首先要以修己為第一個臺階。他還說:“(修己)本身不為目的,其歸宿、其最大之效用,為眾人與社會之福利此則較之希臘人之人生哲學又若更進一步,不僅以一己理智方面之修明為已足也?!边@也進一步說明了中國的教育傳統(tǒng)與西方不同的特色之處。蘇格拉底說的是“認識”我自己,而中國哲學強調“修養(yǎng)”我自己?!罢J識”與“修養(yǎng)”的境界當然不一樣,中國教育講的是基于認識之上的一種道德的修養(yǎng),一種道德的實踐。正如梅貽琦先生所說,學子自身之修養(yǎng)是中國教育思想中最基本的部分,是儒家哲學之重心所寄,也是“今日大學生之生活中最感缺乏之一事”。這種缺乏又何止于大學生呢?
重視和強調個人修養(yǎng)的理念不僅是中國文化和德育的傳統(tǒng)與特色,也得到了西方文化的認同。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塊聞名遐邇的墓碑。從外表上看,它與其他墓碑沒有什么區(qū)別,相比地下室里那些質地上乘、做工優(yōu)良的20多位英國國王墓碑,以及牛頓、達爾文、狄更斯等名人的墓碑,它甚至顯得微不足道。而且,這塊墓碑上沒有墓主的介紹文字,甚至沒有姓名,沒有生卒年月。但就是這樣一塊墓碑,卻吸引了諸多造訪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旅人,他們在拜謁那些曾經顯赫一世的英國國王們以及世界名人們的墓碑的同時,并沒有忘記這塊普通的墓碑,而且都被這塊墓碑深深地震撼著,準確地說,他們是被這塊墓碑上的碑文深深地震撼著: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象力從沒有受到過限制,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
“當我成熟以后,我發(fā)現(xiàn)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
“當我進人暮年后,我發(fā)現(xiàn)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后愿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
“當我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后作為一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據說這塊墓碑還有許多故事,有些著名的世界性人物也曾經為它所影響。其主要精神與“學以為己”如出一轍,就是從自身做起。
“學以為己”的德育傳統(tǒng)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它要求一種學科學習與自我修養(yǎng)相結合的教學機制,在不同科目的學習中貫穿與體現(xiàn)學生自我修養(yǎng)的取向,包括在學習內容中提供個人修養(yǎng)的空間,在學習評價中形成自我修養(yǎng)的要求,以及在學習方法中涵蓋自我修養(yǎng)的途徑,等等。換句話說,這種“學以為己”的德育傳統(tǒng)不僅僅是德育本身的問題,而且是教育教學的整體改革。它的具體實現(xiàn)路徑則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導學生把認識外部世界與認識自己結合起來,把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結合起來。更加重要的是,它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學校育人文化提供了一種新的氛圍與空間,在學校管理體系方面形成了一種新的挑戰(zhàn)與要求,也對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協(xié)調與統(tǒng)一構成了一種新的更加綜合的平臺。總之,“學以為己”的德育傳統(tǒng)正是立德樹人邏輯與實踐的歷史和文化基礎,是中小學深化改革一個十分重要的切人點,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教育以及推進基礎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內涵。
顯然,“立德樹人”具有嚴密的邏輯依據和歷史基礎,同時,它也體現(xiàn)了教育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以及現(xiàn)實的教育需求。如何從中小學現(xiàn)實教育的改革實踐中說明“立德樹人”的這種意義與價值呢?這是需要繼續(xù)深人說明的問題。(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