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忠定
摘 要:越南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產(chǎn)生了大量帶有民族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詞語。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道德觀念、倫理規(guī)范、風俗習慣等,使得這部分詞語在國際跨文化交流過程中遇到了許多障礙,尤其是民俗文化詞語的翻譯問題日益突出。本文從文化角度探索越南民俗文化詞語的越譯漢過程,旨在找出理想的翻譯方法,從而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關(guān)鍵詞:越南 民俗 文化詞語 翻譯
索緒爾曾言:“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常會在它的語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構(gòu)成民族的也正是語言?!盵1](P43)世界上有多少個民族、多少種語言,就有多少種獨特的文化。這種文化是每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自己形成的,其中一大部分可叫做“民俗”?!懊袼拙褪敲耖g風俗,是人類社會在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逐漸形成的習俗、禮儀、信仰、風尚的總和,是約定俗成的穩(wěn)定的民間文化模式?!盵2](P1)
隨著革新事業(yè)的不斷深化,越南與國際的交流日益頻繁,其中與中國多方面的合作交流更加廣泛深入。要想讓世界真正了解越南民族傳統(tǒng)文化,就必須對其進行介紹和傳播,而翻譯在越南文化的國際推廣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翻譯是文化交流的橋梁,文化的傳播離不開民俗詞語的翻譯。民俗詞語貼近百姓的日常生活,在交際中的使用頻率非常高。學(xué)習者往往將了解越南民俗詞語作為深入了解越南文化的捷徑之一。
然而,由于越南詞匯的語義打著民族文化的烙印,民俗詞語蘊含著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因此,翻譯時遇到的最大困難或障礙是大部分越南民俗文化詞語很難在漢語中找到完全對應(yīng)的表達,如越南民間飲食中的“bún、ph?、mì、h? ti?u”等詞語,傳統(tǒng)服裝“áo dài、áo the、áo y?m、áo bà ba”等都是越南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匯。翻譯這些詞語,很難在漢語中找到對等詞,導(dǎo)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譯法,如“ph?”被譯為“米粉”“米線”“河粉”“湯粉”“牛肉粉”等;“áo dài”被譯為“奧戴”“長衫”“長襖”“越南國服”“越南旗袍”“越南民族服裝”等。值得說明的是,這種詞匯空缺現(xiàn)象完全屬于一種自然現(xiàn)象,因此翻譯時我們要保持客觀的態(tài)度,盡可能地選擇有效的翻譯策略,使譯文既忠實于原文又符合漢語的語法和表達習慣。
對于這些民俗詞語的翻譯,照字面直譯是行不通的,翻譯者需要了解原語(越南語)的文化內(nèi)涵,然后進行分析解讀,采用“音譯”“意譯”“音意兼譯”“音譯加注解”“意譯加注解”“音譯加意譯加注解”等靈活的手段,盡可能讓譯語讀者能夠獲取等同于原語讀者獲取的信息。這些翻譯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文化的差異性給翻譯帶來的困難,促進了兩國的文化交流。
正因為翻譯不僅涉及兩種語言,更涉及兩種文化,所以進行越譯漢時,筆者認為,文化的移植比語言的移植還重要,也就是說既要譯出其語義,又要譯出其民族文化色彩,這樣才能達到民俗文化詞語翻譯的最佳效果。以下是民俗文化詞語翻譯的一些方法。
一、音譯法
音譯法也稱為直譯法、模仿法,其直接移植原語的文化信息,保留原語的發(fā)音。但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往往需要譯者作一些注解、說明。一旦這種說法被廣泛使用就無需解釋了。例如:世界有名的越南民族服裝“áo dài”過去常被譯為“越南國服”或“越南民族服裝”,但這種譯法過于冗長,不符合表達效果,目前最普遍的譯法為“奧戴”。音譯法多見于翻譯人名、地名以及越南特有的美食、藝術(shù)類型等,如:quan h?“官賀”、ca trù“歌籌”、ví d?m“威任”等是越南所獨有的民歌和民間演唱藝術(shù),在漢語中找不到相應(yīng)的民俗詞語,只好采用了直譯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國際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化,英語日益顯示出其國際語言的地位,并且也朝著對其他民族文化詞語吸收、容納的趨勢發(fā)展。這些越南民俗詞語英譯時都采用音譯,保留越南語的寫法,僅是去掉聲調(diào)而已。
有時候,為了便于理解,還采用音譯加注解的形式。最通常的注釋法是在詞語后面加括號,例如:chèo“嘲戲”(一種越南傳統(tǒng)歌唱藝術(shù),以舞臺為敘事的形式);tu?ng“嘍戲”(又稱hát b?i“倍唱”,是一種曾進入宮廷的演唱藝術(shù)。在越南每個地方還有自己獨有的嘍戲種類,如廣南嘍戲)。
二、意譯法
意譯法也稱為替代法。不少越南民俗詞語在漢語中無法找到直接對等的詞匯,可以采取意譯的方法進行傳達。翻譯時應(yīng)擺脫字面句式的束縛,探究深層的實質(zhì)含義。這種譯法多用于翻譯飲食詞語,例如:bánh d?o“糯米軟糕”,bánh tráng“薄粉、粉紙”,bánh c?m“片米餅”,bánh l?c“木薯粉餅”,bánh ít“粘餅”等。對于表意地名也可采取這種譯法,例如:C?u Gi?y“紙橋”,s?ng ?áy“底河”,núi Rùa“龜山”等。
有時候,意譯法仍難以讓讀者理解那些蘊含文化內(nèi)涵的詞語,這時可考慮意譯加注解法。例如:kh?n m? qu?“鴉嘴巾”,nón quai thao“平頂斗笠;扁斗笠”(越南北方婦女的傳統(tǒng)服飾)等。
三、音意兼譯
音譯法和意譯法是對外來詞的兩種最基本的翻譯方法。音譯法純屬語音翻譯,意譯法則屬語義翻譯。前者不考慮詞義對應(yīng),后者不考慮語音對等。而使用音意兼譯法,既要顧及語音又要顧及詞義,力求創(chuàng)造出音意兼顧的一個外來詞,引發(fā)美好想象,這是翻譯的最高境界。因為難度高,所以這樣譯出來的詞語不多,還需進一步擴充,例如:áo bà ba“三婆襖”,Thánh Gióng“勇圣”,hát Xoan“春歌”等。
在音意兼譯都不能做到表達清楚時就只好加以注解,例如:hát ? ?ào“陶娘曲”(是一種由藝妓表演的曲藝形式。因其主唱者稱“陶娘”或“桃娘”,故名“陶娘歌”。因傳統(tǒng)的點歌、評歌方式是投簽方式,故又名“歌籌”)。
以上是越南民俗文化詞語翻譯的三種基本譯法,采用哪一種譯法還要對詞語進行多層面分析。翻譯這些帶有濃郁民族色彩的民俗詞語難度很大,對翻譯工作者而言是極大的挑戰(zhàn),需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綜合文化素質(zhì),充分了解各民族的民俗文化,才能使譯文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達到最佳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費爾迪·索緒爾.普通語言學(xué)教程[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5.
[2]譚汝為.民俗文化語匯通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3]王寧.文化翻譯與經(jīng)典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6.
[4]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5]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