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輝+郭磊森
摘要:贠家大院的院落布局和各單體建筑的建筑特點都體現(xiàn)了清代時期的建筑特色,為研究豫西地區(qū)的民居建筑特點提供了實物例證。
關鍵詞:贠佩蘭私人府邸;清代“三進”式民居
贠家大院位于河南省靈寶市豫靈鎮(zhèn)底董村,始建于清代中葉道光年間,是時任山西太原知府贠佩蘭私人府邸。由門房、腰房、后花園三部分組成,屬清代典型的“三進”式民居建筑。
據(jù)村中贠氏后代所述,其祖上贠佩蘭原住在現(xiàn)在的西偏院,后任山西知縣時在其東按照太原府衙的建筑形式而建成主院及東偏院。院中部分建筑現(xiàn)為贠氏后代居住,部分建筑已毀。該處院落于1997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2006年6月經(jīng)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贠家大院整體布局座北朝南,分為主院和東西偏院。主院由前至后依次為照壁大門、主房、過廳、券門和正房,東西兩側再配以廂房形成二進院落;東偏院由券門、正房及東西廂房組成。院與院之間設院門相連,整體布局嚴謹合理,建筑錯落有致。
1、照壁
照壁面闊5.7米,進深0.95米,高5.4米,單檐懸山式屋頂,灰色筒板瓦屋面,兩側原有高大的鉄旗桿,現(xiàn)佚失,僅存基座。
2、主院大門
主院大門面闊五間18.20米,進深二間5.10米,二層單檐硬山式建筑,用六檁,小青瓦屋面。明間、次間均用五架梁,山面用中柱,為抬梁與穿斗相結合的梁架結構形式。明間正中設大板門,門前左右兩側放置石獅,威武雄偉,隔墻設門可通次間,兩稍間在后檐設置隔扇門。
3、主院一進院西廂房
一進院西廂房面闊五間(現(xiàn)僅存四間),進深一間,半坡頂小青瓦屋面。北端第二間為過門可通西偏院,屋頂高于兩側廂房,為單檐懸山式建筑,梁架結構采用雙步梁結構,前檐下設斗拱及垂簾柱,雕刻做工細膩精致。
4、主院一進院主房
主院一進院正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帶廊,單檐硬山式建筑,小青瓦屋面。明間、次間梁架采用五架梁對前單步梁,五架梁及三架梁上均設雕刻精美的造型陀墩,脊檁與枋間設隔架科斗拱。山面不設五架梁,而在前金柱和后檐柱間增設內(nèi)柱直接承托三架梁。明間、次間均設隔扇門,稍間設窗,明間為過道可通后院。
5、主院過廳
主院過廳面闊五間17.95米,進深一間5.00米,單檐硬山卷棚式建筑,小青瓦屋面。用四架梁,抬梁式梁架結構。明間為過道,前后檐及東西兩側均設隔扇門可通后院及兩次間和稍間。
6、主院券門
主院券門中間屋頂高于兩側,四檁三步架小青瓦屋面(已毀),前檐設垂簾柱,雕刻精致,兩側從墻體向外做出拔檐和磚椽形成屋面。前檐門上部刻有“與物為春”字樣。
7、主院二進院東廂房
主院二進院東廂房與廂房呈對稱布置,結構形式相同,也為面闊四間,進深一間前帶廊,單檐硬山式二層建筑,半坡屋頂,小青瓦屋面。梁架結構采用雙步梁,前設抱頭梁形成前廊。
8、主院二進院西廂房
主院二進院西廂房面闊四間10.50米,進深一間4.82米,單檐硬山式二層建筑,半坡屋頂,小青瓦屋面。梁架結構采用雙步梁,前設抱頭梁以形成前廊。
9、主院二進院正房
主院二進院正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前帶廊,單檐硬山式二層建筑,小青瓦屋面。明間用五架梁對前單步梁,山面用中柱。前廊在門東西兩側各設一灶臺,可供冬季燒炕取暖,兩端各設券門可通耳房。(兩側原來各有一耳房,現(xiàn)已毀)
10、西偏院一進院東廂房
西偏院一進院東廂房面闊三間10.50米,進深一間4.82米,單檐硬山式二層建筑,半坡屋頂,小青瓦屋面。梁架結構采用雙步梁。(現(xiàn)梁架及前檐均被今人改作)
11、西偏院過廳
西偏院過廳面闊三間8.87米,進深二間6.31米,前帶廊,單檐硬山式二層建筑。用三架梁,梁下設替木,瓜柱兩側做造型角背,脊檁與枋間設隔架科斗拱,均雕刻精美。前檐設抱頭梁以形成前廊,明間前后檐均設隔扇門可通后院,中間設木隔斷與東西次間相連。
12、西偏院二進院東廂房
西偏院二進院東廂房面闊三間6.9米,進深一間3.29米,單檐硬山式二層建筑,半坡屋頂,小青瓦屋面。梁架結構采用雙步梁。
13、西偏院二進院正房
西偏院二進院正房面闊三間9.77米,進深二間5.94米,前帶廊,單檐硬山式二層建筑。明間用三架梁,山面用中柱,前后檐均設抱頭梁。在二層后金柱與山墻之間設墻形成暗室,在一層東次間后金柱與檐柱間設暗樓梯可通暗室,以備危機情況下藏身之用。
東偏院券門
東偏院券門除細部雕刻外,結構形式等與主院券門相同。中間屋頂高于兩側,四檁三步架小青瓦屋面(已毀),前檐設垂簾柱,雕刻精致,兩側從墻體向外做出拔檐和磚椽形成屋面。前檐門上部刻有“敬直義方”字樣。
15、東偏院西廂房
東偏院西廂房面闊四間10.02米,進深一間3.44米,單檐硬山式建筑,半坡屋頂,小青瓦屋面。梁架結構采用雙步梁。
贠家大院中包含有照壁、大門、廂房、過門(券門)、過廳及正房等建筑,做為一處民居院落,從使用功能來說較為齊全。贠家大院的大門、正房及過廳均采用抬梁與穿斗式相結合的梁架結構,角背、陀墩等構件雕刻精美、做法講究;明間多設雕刻精美的木隔斷來劃分空間,顯得高雅靈巧;門外側一般均設風門或外掛活動的布簾,窗內(nèi)側一般均設可開啟的小板門,根據(jù)各建筑自身功用設置,或通透、或隱蔽,或厚重、或靈巧,充分考慮了氣候環(huán)境和各建筑在院落中的位置和作用;廂房多為半坡屋頂、雙步梁結構,以院墻做為自身后墻使用;券門和照壁則以靈巧為主,精美的垂花柱、雀替等木質(zhì)雕刻,細膩的椽子、飛子等磚雕都在其中有充分的體現(xiàn)。
總之,贠家大院的院落布局和各單體建筑的建筑特點都體現(xiàn)了清代時期的建筑特色,為研究豫西地區(qū)的民居建筑特點提供了實物例證。
作者簡介:孫輝(1979-)、郭磊森(1986-),男,河南靈寶人,河南靈寶市文管所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