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姜紅 邱紅
【摘要】 目的 探討改良半隧道切口小梁切除術治療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擇采用改良半隧道切口小梁切除術治療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34例(患眼43只)納入觀察組, 同期采用三角形鞏膜瓣復合小梁切除術治療的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34例(患眼45只)納入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視力、眼壓變化及濾泡形成情況。結果 術后3個月觀察組最佳矯正視力為(0.46±0.10)、眼壓為(13.68±6.87)mm Hg(1 mm Hg=0.133 kPa), 均優(yōu)于對照組的(0.33±0.13)、眼壓(20.45±7.13)mm Hg,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3個月Kronfeld分型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改良半隧道切口小梁切除術治療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可促進過濾泡形成, 提高術后視力、維持低眼壓效果顯著。
【關鍵詞】 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術;改良半隧道切口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8.048
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是一組以眼內房水流出通道受阻導致眼壓持續(xù)偏高, 最終視神經(jīng)發(fā)生退行性形變、發(fā)生不可逆性致盲。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致盲率高達37.5%~75.0%[1, 2], 老年人為好發(fā)人群。而隨著我國人口結構老齡化, 該疾病發(fā)病率仍有可能繼續(xù)上升。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的重要機制為瞳孔阻滯[3, 4]。小梁切除術又稱濾過性手術, 是解決瞳孔阻滯的有效方法, 但不同小梁切除術達到的臨床效果存在差異。本研究采用改良半隧道切口小梁切除術治療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4年3月~2016年2月采用改良半隧道切口小梁切除術治療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34例納入觀察組, 其中男22例, 女12例;年齡46~80歲, 平均年齡(58.3±7.8)歲;患眼43只, 其中左眼30只, 右眼13例。將同期采用三角形鞏膜瓣復合小梁切除術治療的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34例納入對照組, 其中男24例, 女10例;年齡43~80歲, 平均年齡(58.6±7.3)歲;患眼45只, 其中左眼28只, 右眼17只。所有患者排除其他嚴重眼部疾病, 均有青光眼性視網(wǎng)膜凹陷及視野缺損, 眼壓最高值≥30 mm Hg, 經(jīng)藥物治療無效。所有患者術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觀察組采用改良半隧道切口小梁切除術。采用愛爾卡因表面麻醉, 鹽酸利多卡因上方球結膜局部麻醉, 作2結膜瓣, 分別以穹窿部和角膜緣為基底, 邊長為4 mm, 深度為1/2共膜厚度, 夾角60°, 切口止于角鞏膜緣處的灰藍色小梁網(wǎng)帶, 呈扇形狀。沿弧形隧道剖入透明角膜≥2 mm, 于板層鞏膜瓣下放置0.25 g/L的絲裂霉素C浸濕棉片(藥液于浸入紗布, 潤而不滴)2~3 min后取出, 鞏膜床、結膜囊及角膜表面用乳酸林格液100 ml沖洗, 作前房穿刺口, 位置于顳側角膜緣內1.0 mm, 平虹膜方向。鞏膜瓣下切除1.0 mm×
2.0 mm~1.0 mm×2.5 mm寬基底周邊虹膜, 自小梁網(wǎng)帶稍前處至近弧線基底處。切除完成后于鞏膜瓣頂端以10-0微喬線縫合活節(jié)線1針。將乳酸林格液注入前房穿刺口, 查看前房形成情況, 微滲漏為佳, 球結膜行間斷縫合。1 mg地塞米松注入下方球結膜, 金霉素眼膏涂眼, 紗布遮蓋。對照組采用三角形鞏膜瓣復合小梁切除術治療, 與觀察組手術步驟基本一致, 不同之處在以下幾步:麻醉后僅作一以穹窿部為基底的鞏膜瓣, 鞏膜瓣向前剖入透明角膜1.0~2.0 mm, 寬基底周邊虹膜切除后縫合鞏膜瓣3~4針(活節(jié)和死節(jié)相結合)。
1. 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術前、術后3個月最佳矯正視力、眼壓及Kronfeld分型(濾過泡評價Ⅰ、Ⅱ型為功能性濾過泡, Ⅲ、Ⅳ型未非功能性濾過泡[5])。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眼43只)術前最佳矯正視力(0.15±0.07)、眼壓(40.35±13.24)mm Hg, 術后3個月最佳矯正視力(0.46± 0.10)、眼壓(13.68±6.87)mm Hg;對照組(患眼45只)術前最佳矯正視力(0.17±0.05)、眼壓(42.66±10.72)mm Hg, 術后3個月最佳矯正視力(0.33±0.13)、眼壓(20.45±7.13)mm Hg。兩組術前最佳矯正視力、眼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 觀察組最佳矯正視力高于對照組, 眼壓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眼43只)術后3個月Kronfeld分型Ⅰ型12只、Ⅱ型30只、Ⅲ型1只;對照組(患眼45只)3個月KronfeldⅠ型5只、Ⅱ型26只、Ⅲ型10只、Ⅳ型4只, 觀察組術后3個月Kronfeld分型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小梁切除術是否能降低眼壓取決于手術操作對濾過量的把控, 而傳統(tǒng)小梁切除術的2年內失敗率高達15%~30%[6, 7]。對此很多學者對其進行了改良。蔣建偉等[8]在結膜瓣的制作中保留了角膜緣為基底的鞏膜瓣, 而不用穹窿部基底鞏膜瓣, 這種設計有效地避免了結膜切口的滲漏, 但同時導致了該法并不提高術后視力和濾過泡形成。近年來鞏膜瓣的縫合對濾過量的影響受到人們重視, 縫合不緊密則濾過量大, 過緊則易形成淺前房。劉興強等[9]在小梁切除術術中用可調整縫線在鞏膜瓣兩側縫合2針, 增加了淚膜對角結膜的保護。但調整縫線的存在仍有導致漏道關閉, 眼內房水流出通道受阻。故在馬廣民等[10]研究中主張將鞏膜縫線外置, 并于術后選擇適合時機拆除。本研究的手術切口保留了角膜緣和穹窿部為基底的鞏膜瓣, 在切除完成后于鞏膜瓣頂端以10-0微喬線縫合活節(jié)線1針, 但隧道切口引流房水量可通過可調控縫針控制, 從而保證了適量的房水引流。本研究結果顯示, 術后3個月觀察組最佳矯正視力為(0.46±0.10)、眼壓為(13.68±6.87)mm Hg(1 mm Hg=0.133 kPa), 均優(yōu)于對照組的(0.33±0.13)、眼壓(20.45±7.13)mm Hg,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3個月Kronfeld分型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改良半隧道切口小梁切除術治療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促進過濾泡形成, 提高術后視力、維持低眼壓效果顯著,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懷洲, 王寧利.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發(fā)病機制與防治體系的建立及應用——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4, 35(1):6-9.
[2] 李璇, 劉茁, 張洪洋, 等.基于房角關閉程度的手術方法治療閉角型青光眼的臨床療效觀察.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 2015(8):667-669.
[3] 梁冬梅.可調節(jié)縫線在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術中的應用.廣東醫(yī)學, 2016, 37(z2):154-155.
[4] 呂明, 孔凡宏. 三聯(lián)術與單純小梁切除術治療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的療效觀察. 國際眼科雜志, 2010, 10(7):1305-1306.
[5] 廖輝, 伍繼光. 改良小梁切除術治療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療效. 國際眼科雜志, 2016, 16(9):1683-1686.
[6] 郭維, 姜波, 范光杰. 改良小梁切除術治療閉角型青光眼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健康月刊(學術版), 2011(3):243-244.
[7] 張偉忠. 改良小梁切除術治療閉角型青光眼臨床療效觀察. 河南外科學雜志, 2014, 20(1):122-123.
[8] 蔣建偉, 朱益華.兩種不同結膜切口小梁切除術的臨床觀察.中國實用眼科雜志, 2015, 33(4):374-377.
[9] 劉興強, 孫學華.小梁切除術聯(lián)合可調整縫線治療閉角型青光眼對眼表功能的影響.中國基層醫(yī)藥, 2014(17):2585-2586.
[10] 馬廣民, 田軍濤, 解俊霞.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閉角型青光眼的觀繚.中華眼外傷職業(yè)眼病雜志, 2014, 36(9):705-707.
[收稿日期:2017-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