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晨皓
摘 要: 湘南古村落見證著湘南一段段歷史歲月,揭示出不同的經濟,文化,政治的演變進程。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湘南古村落也不斷地進化和演變,但從中我們也發(fā)現了一些問題:湘南村落傳統的流失,村落環(huán)境的破壞等。本文以湘南周邊古村落為主要探討對象,淺述其傳統古村落發(fā)展演變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為當前中國傳統村落的保護與開發(fā)利用提供解決思路,共同保護古村落的完整性及獨特性。
關鍵詞:湘南;村落;傳統村落;村落環(huán)境;景觀保護
中圖分類號:TU984.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7-0145-01
一、研究區(qū)域概況
湘南是指湖南南部衡陽、郴州(、永州三個市,合計34個縣(市、區(qū)),土地總面積57153平方公里。從地緣而言,湘南是典型的梯級過渡地帶,毗鄰廣東、廣西、江西三省區(qū)。湘南區(qū)域內的地形地貌為東南面山系重疊,群山環(huán)抱;西部山勢低矮,向北開口,中部為丘、平、崗交錯。周邊有大量古村落聚集,這些古村落分布不一,多在偏僻的的地區(qū)依山而建,它們是重要的文化資源,也是我國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二、湘南古村落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
1.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由于湘南居民聚族而居,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人口素質低等原因,當地村落中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劣,隨處可以丟棄的垃圾,廢棄物。而旅游資源過度開發(fā)與其本身不具備完善的基礎設施,導致當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嚴重。當地村落中隨處可見的垃圾對村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不便,其根本原因在與環(huán)境承載力不足,人口素質低,基礎設施的不完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周邊城市出現了大規(guī)模的擴張,古村落周邊出現了大量的公路,高樓,平房,原本的山林綠地不斷減少,這使得周邊傳統村落環(huán)境在不斷消亡。如果不加以保護必將走向衰亡。
2.古建筑保護問題 。傳統古建筑破壞。湘南村落中的民居維修、拆建多處于自由狀態(tài)。有的村民熱衷于建造新房而不屑于對舊宅進行修葺,老建筑便被廢棄、閑置或挪用。有些新房不經規(guī)劃便隨意建在村外,與老村間既無保護隔離區(qū),也無過渡區(qū),結果產生了“新舊對立、新包圍舊”的不和諧景觀,使傳統聚落的整體風貌難以延續(xù)/許多傳統建筑都荒廢在村中,長期的日曬雨淋,致使梁架等木質老化、糟朽,屋頂瓦面缺損和滲漏,基礎不牢,墻體開裂,磚石風化嚴重,排水不暢,可以說隱患重重,不少古建筑因此崩塌變成危房,直至最后消失。
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目前我們缺少對傳統民俗民風,傳統節(jié)日,傳統手工技藝傳承的關注,在開發(fā)中也首先以經濟效益為重,比如對游覽中的自然風光,觀賞民居建筑等,而對于民風民俗,傳統工藝的開發(fā)研究非常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更缺少系統性的梳理和深層次的研究。
三、對策與建議
1.加強環(huán)境整治的宣傳。政府要加強對湘南傳統古村落環(huán)境整治的重視,出臺相應政策加大宣傳力度整治當地環(huán)境,科學引導各利益團體,形成有效的宣傳作用,并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村落環(huán)境承載力。還可與社會高校,科研機構等合作,集思廣益,共同解決環(huán)境保護問題。開展科研項目,科學地對傳統村落進行保護,最大程度地改善古村落的環(huán)境。
2.加強對湘南古村落的保護。保護對古村落的歷史風貌,空間格局以及周邊的自然景觀,保證古村落的完整性。投入資金完善古村落的基礎設施,進行保護性開發(fā),優(yōu)先對人員承載力高的地點進行深入保護建設,在不改變原貌的情況下,對人員承載力較低的區(qū)域進行現代優(yōu)化,例如種植生態(tài)植被,在不起眼但重要的區(qū)域設置照明設施,垃圾處理設備,休息設施,在古村落設置與其外觀相協調的各種便民設施。
3.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1)科學管理機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基礎。各級政府部門及領導干部在充分認識到搶救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時,要對非物質文化資源的價值有清醒的認識,要有深遠的戰(zhàn)略眼光,在經濟活動與文化開發(fā)中,要樹立“以保護促開發(fā),以開發(fā)促保護”的理念,不能用犧牲民族文化資源的做法來換取短期的經濟效益,更不能竭澤而漁對文化資源進行無度的開發(fā)。(2)加強宣傳教育,是提高全民保護意識有效措施。人民群眾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chuàng)造者、傳承者,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者。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普及,學校教育作為傳承和弘揚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最為有效的方式,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合理設置相關課程,加強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進行實地調研,深入了解我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結語
我國湘南古村落資源豐富,古村落保護在新農村建設中既面臨挑戰(zhàn),也面臨機遇。在保護過程中,不僅僅是修葺古老建筑,更是要注入活水,保留其湘南特色的風土人情,并使其與現代文明相適應。同時,要培養(yǎng)文化遺產保護專業(yè)人才,讓更多人投身古村落的理論研究和保護工作,使湘南傳統古村落在我國新農村建設中得到良好延續(xù)并煥發(fā)新生機。
指導老師:王麗梅
參考文獻:
[1]唐朝暉,馮芳玉.湘南古村落保護與開發(fā)的協調控制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16.
[2]陳文.我國優(yōu)秀古建筑毀壞消失的主要原因[J].中國文物報,2011.
[3]黃志凱,張素娟.湘南古村落現狀問題與保護方法初探[J].南方農業(yè),2013
[4]李榮啟.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方法與措施[J].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