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璐 (天津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300387)
社會、家庭、政治
——阿瑟·米勒戲劇主題概觀
張 璐 (天津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300387)
美國戲劇大師阿瑟·米勒在戲劇創(chuàng)作中以現(xiàn)實主義為基礎,通過主人公的遭遇探討現(xiàn)實社會中的重大問題,內涵豐富、主題深刻、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其戲劇中常見的主題主要分為三類:社會主題、家庭主題與政治主題。
米勒;社會;家庭;政治
阿瑟·米勒被譽為美國現(xiàn)代“最舉足輕重的劇作家”,他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30多部劇本。這些作品中,社會、家庭與政治是最常見的主題,劇作者通過這些主題鮮明、各具特色的舞臺劇讓觀眾在欣賞娛樂的同時受到啟發(fā)從而領悟生活的真諦。
米勒戲劇的社會主題主要體現(xiàn)為結合經濟大蕭條的社會歷史探討“美國夢”的破滅。經濟大蕭條是美國歷史上一個影響深遠的事件,它帶給普通美國民眾的除了物質生活水平上的迅速滑坡之外,更多的是民眾的精神寄托的坍塌。對于懷揣夢想、心存期寄從世界各地踏上北美大陸的各國移民來講,實現(xiàn)“美國夢”是一切奮斗的原動力。而大蕭條不僅在一夜之間揭開了20世紀20年代美國繁榮富足的假象,打碎了國民創(chuàng)業(yè)致富的夢想,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于整個世界的看法。
米勒在對美國社會現(xiàn)實進行深入考察后認識到:導致人們美國夢破碎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本主義)社會的體制出現(xiàn)了問題”。美國股市從頂峰跌入深淵后,各種可怕的連鎖反應在社會各領域接連爆發(fā),多數(shù)美國人上一秒還沉浸在充滿財富和機遇的美夢中,一朝夢醒即掙扎在貧困線上,為吃、穿、住、行和找工作而發(fā)愁,社會治安日益惡化,許多人因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殺……社會現(xiàn)實一次又一次證明,在災難來臨之際,北美大陸當時所奉行的經濟制度和社會秩序無法為民眾生活提供足夠的保障,“(致使)所有美國人都缺乏他們應有的安全感,(都有)一種瀕臨崩潰之感”。確定性的嚴重缺失使民眾茫然無措、近乎絕望,而即便是少數(shù)的能夠安然度過危機的“幸運兒”面對此情此景也成為了“驚弓之鳥”,困惑、焦慮、恐懼的情緒彌漫在各處并不斷發(fā)酵。有鑒于此,米勒在其自傳《時移世易》中將大蕭條稱為整個時代“道德的災難”,認為它關乎所有人的內心,相比之下,物質反而并不重要,僅僅是“附帶著和錢有點關系(而已)”。
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米勒將親歷大蕭條的所見所感融入劇本,把一幕幕人間悲喜劇搬上舞臺,在刻畫現(xiàn)實、還原真實的同時賦予劇作思想上的深度。如,在《鴻運高照的人》中,“幸運兒”比弗斯面對昔日生意伙伴相繼破產的現(xiàn)實時心中所產生的矛盾、內疚和痛苦被刻畫得入木三分。米勒的另一部作品《美國時鐘》則將著眼點置于時代的洪流中,來自不同階層的形形色色人物的命運沉浮通過復調的形式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將人性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揭示得淋漓盡致。劇作不僅剖析了大蕭條在社會生活和民眾心理方面帶來的嚴重后果,同時也具有以古鑒今、警醒世人的作用。
米勒對大蕭條的思考是深邃的。他理性地通過外在現(xiàn)象看到“美國夢”內在根基的虛幻,用勇士般的氣度直面人性的弱點,用戲劇作品表達其理想,即要通過道德的途徑解決人們精神的危機。從20世紀30年代起,米勒在劇作中始終如一地表達著對道德的呼喚,展現(xiàn)了其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米勒是猶太裔作家,其父母都是早期移民,受猶太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他對家庭關系和倫理道德問題頗為重視。因此,家庭是米勒作品中較為重要的主題之一。在希伯來文化中,“父”與“子”是最早的母題,而“父子沖突”的主題模式和“父與子”的關系結構在傳統(tǒng)的猶太文學中也一直居于中心地位。米勒本人對“父-子”的二元對立也有深刻的體會。米勒的父親伊西多爾是一位成衣制造商,他早年事業(yè)成功,作為移民實現(xiàn)了自己的“美國夢”。家族企業(yè)在大蕭條中破產后,他不斷嘗試重振產業(yè)均以失敗收場。米勒將這一切看在眼里,他對父親的情感可謂愛恨交織:一方面,父親在經濟上和情感上都沒能走出大蕭條的陰影,沒有能力重整旗鼓,這讓米勒感到失望和惱火;而另一方面,父親屢敗屢戰(zhàn)的堅韌精神,對未來充滿期冀的樂觀態(tài)度以及寬容善良的美德又令他無比欽佩。帶著這種極為復雜矛盾的心情,米勒塑造了《推銷員之死》中的洛曼、《都是我的兒子》中的凱勒以及《代價》中的弗朗茲先生等一系列深入人心的父親形象。這些父親身上都具有某些相同的特性:他們事業(yè)成功、重視家庭,深愛自己的孩子,但往往由于自身所具有的某些缺點使孩子們受到了來自父親的“傷害”。這種父與子之間時而和諧、時而對立的復雜關系在米勒各個時期的諸多作品中反復再現(xiàn),探討的范圍不僅僅是兩代人,更多的是“家庭或曰民族的延續(xù)及未來”。
除此之外,家庭成員間關系的異化和扭曲也是米勒戲劇中常見的主題。進入20世紀之后,隨著科技和現(xiàn)代工商業(yè)的發(fā)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愈來愈富足,但與此同時個體的欲望也在不斷膨脹;對物質和財富無止境的追求導致了人的異化、精神的墮落和信仰的喪失。隨之而來的是:人受物所累,淪為物的奴隸,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被金錢關系所左右、日漸疏遠。在此過程中,親人之間的聯(lián)系和紐帶也被破壞,人們?yōu)榱俗非罄娴淖畲蠡?,不惜犧牲親情,這在米勒的戲劇中也有較為突出的體現(xiàn),如《代價》中的哥哥瓦特為了獲得減免稅費的優(yōu)惠,打著“幫助弟弟”的旗號對弟弟維克多進行哄騙和利誘;《破鏡》中菲利普為了追求物質意義上的成功而忽視了和妻子之間情感的交流,使妻子西爾維婭對生活充滿憂慮。
現(xiàn)代社會中,家庭是社會構成中最基本的單元,而家庭成員之間親情的扭曲不僅說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和傳統(tǒng)倫理道德觀念的淪陷,還暴露出美國商業(yè)社會運行模式的深層問題。
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理性與非理性力量之間的沖突也是米勒戲劇作品中常見的主題之一。作為猶太裔美國人,米勒對美國社會中存在的“反猶太主義”深有體會,也對二戰(zhàn)中猶太同胞所受到的迫害深有感觸,而他本人在20世紀50年代曾受到美國國會眾議院非美活動委員會的審查,這些經歷使他對政治迫害有深刻的感性認識。他的作品常通過描寫無辜者所受到的政治迫害來反映理性與非理性力量之間的矛盾沖突:《人民公敵》、《薩勒姆的女巫》直接影射以麥卡錫主義者在美國的暴行,揭示了當權者的冷酷無情及人性的弱點,同時對在死亡的威脅面前敢于堅持真理和正義的人們所表現(xiàn)出的無畏精神進行頌揚;《維希事件》、《用演奏來延宕時間》和《破鏡》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納粹分子對猶太民族人性的否定以及猶太人的悲慘命運;《大主教的天花板》和《復活藍調》則將批判的鋒芒指向了現(xiàn)代社會中一切非理性的力量。
米勒歷來認為現(xiàn)在是歷史的總和,在其創(chuàng)作中,往往將歷史文化、現(xiàn)代政治和社會的主要問題相聯(lián)系,“將歷史用戲劇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在戲劇中對歷史問題和政治迫害主題進行探討,以古鑒今、警示世人。這樣可以充分發(fā)揮戲劇的社會功能,讓公眾回顧歷史,對社會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也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才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對各個時代的觀眾都“頗有裨益”。
[1]郭繼德.當代美國戲劇發(fā)展趨勢[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
[2]Abbotson,Susan C.W.Student Companion to Arthur Miller[M].Westport,Connecticut,London: Greenwood Press,2000.
[3]Balakian,Janet N.An Interview with Arthur Miller[J].Studies in American Drama,1991(6).
[4]Miller,Arthur.Timebends: A Life[M].New York: Grove Press,1987.
[5]胡可清.簡評60年代的米勒與他的劇作[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3(9).
項目依托:本論文系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現(xiàn)代美國戲劇中的中國文化元素研究”(項目編號TJWW16-005Q),天津市藝術科學規(guī)劃項目“天津戲劇市場研究”(項目編號A16012),天津師范大學博士基金項目“新時期以來中美戲劇的互動影響研究:以阿瑟·米勒戲劇為中心”(項目編號52WW1622)階段性成果。
張璐,女,天津人,1981年生。天津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藝術學博士;南開大學文學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外戲劇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