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元 (南通大學 藝術學院 226007)
南通藍印花布藝術語言在兒童繪畫中的演繹
王希元 (南通大學 藝術學院 226007)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工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兒童繪畫教學素材、技法的構建中,對兒童自身審美價值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南通民間藍印花布以千姿百態(tài)的紋樣、淳樸自然的藍白色調、精湛的印染技術以及質樸、純潔的寓意與信仰為主要的藝術特色,在繪畫中,可以提升兒童的民族素養(yǎng),同時為兒童繪畫創(chuàng)新提供依據。
南通藍印花布;藝術語言;兒童;繪畫
江蘇南通藍印花布印染工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歷經一千三百多年的發(fā)展,已成為南通文化元素一個代表性符號。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工作中指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保護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新部署,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力度?!币馕吨贤ㄋ{印花布這一具有歷史實踐積累的人文財富與地域特色資源將會“活”起來并落到實處。恰好在兒童繪畫教學中,南通藍印花布藝術語言作為一種新的視角,將其充分地融入課堂,走進兒童繪畫教學,以使文化遺產教學變得有趣而富有成效。
在兒童期,孩子們的繪畫沒有太多的規(guī)范和約束,他們身上的自由和想象力尚未消失。他們的涂鴉、想法和行為都在傳達著自己的藝術語言,因此,當我們將南通藍印花布這一具有藝術特色的工藝品展現在他們面前時,會從孩子身上發(fā)現好奇、玩味、詼諧和想象的畫面。兒童再將自己所看到、聽到和聞到的感知,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勾勒呈現在畫紙上或者親身跟著老師一起去制作,來表達自身的感受。極富魅力的兒童語言與載譽千年的南通藍印花布藝術語言相互碰撞出來的火花,是傳統(tǒng)民俗文化創(chuàng)新與傳承的結晶。
與成人繪畫作品一樣,兒童繪畫中的每個“型”和“形”也表達著特定的語言符號。在現代繪畫或設計中,抽象派大師康定斯基曾說:“點的外形是靈活的,有可視性,一旦物質化,點就必然被規(guī)定了大小、占據畫面的位置”。換言之,點可以擴展,并形成有節(jié)奏、有韻律的畫面。這與南通藍印花布藝術語言以圓點排列成線,再由線勾勒活潑生動的主紋樣表現形式有相通之處,皆以點繪面。
南通藍印花布紋樣中的點包括圓點、三角點、圓弧點等,點的作用非常大,有時點是為了連成線,有時是為了鋪成面。藍印花布作品《嫦娥奔月》以點紋樣為主,用連續(xù)小圓點形成長串線條或塊面,有的則是用圓點配置了邊框,亦有以線條配圓點構成連續(xù)花樣,這些線條有無數圓點排成,勾勒出活潑生動的紋樣。這些富有節(jié)奏與韻律的紋樣,構成一個裝飾層次,形成肌理效果,組合出優(yōu)美獨特的藍印花布藝術造型。在兒童繪畫中,為了讓畫面更具層次感、裝飾性與個性化,肌理效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孩子們的畫面也多由點、線、面所組成,汲取南通藍印花布圖案紋樣帶來的靈感,將這些紋樣以新的面貌與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成為兒童繪畫新的表現風格。在繪畫課堂中,以“蝴蝶”作為課題內容,觀看蝴蝶攝影圖片或者展示蝴蝶標本,引導孩子說出蝴蝶的外形特征,再由孩子自己自由創(chuàng)作。孩子天馬行空的想象不得不讓人佩服,他們的思維如同無邊無際的大海和廣闊的天空,即興創(chuàng)作出各種各樣的蝴蝶。這時,教師再導出南通藍印花布作品,結合藍印花布的圓點、三角點、圓弧點等點花紋,將畫好的蝴蝶用這些點表達出來,直至將蝴蝶裝飾豐富,以達到節(jié)奏與韻律美。
作為兒童美術課堂教學的載體,點、線、面肌理的選擇對畫面的裝飾性以及再創(chuàng)作尤為重要。自明清以祥,南通藍印花布題材形式多樣,有動物紋樣、植物花卉紋樣、人物紋樣等。在南通藍印花布中的紋樣,無論是風景、人物還是動植物等,都可以利用點、線、面來描繪其形象特性,形成各種大小不同的形狀,如菊花、牡丹、梅花、團花等紋樣。具體構思方式有兩種:一是由藍印花布造型紋樣聯系到畫面主題,另一個由畫面主題聯系到藍印花布。如“梅蘭竹菊”、“年年有余”、“牡丹花”、“龍鳳呈祥”和“二龍戲珠”等紋樣,這些框式結構的紋樣,多為寬窄不同、點線面相間的框式邊緣紋加上二方連續(xù)組合成,以此來襯托中間的紋樣加強圖案的層次感。這樣用形式美法則造成視覺上的中心感,主次紋樣清晰,對比強烈,產生節(jié)奏和諧的韻律。教師引導教授這些以點、線、面為主的藍印花布紋樣,孩子們學習,再應用到自己的畫面中,顛覆了以往用油畫棒或者水彩筆在畫紙上直接涂色繪畫的傳統(tǒng),而是體驗圖案設計的樂趣,自由地表達藍白對比的美和作品的中心花紋之美。
藍印花布的藝術色彩一反民間慣有的豐富色彩,僅使用簡單的藍白兩色,對比強烈,于素雅中散發(fā)出特有的藝術感染力。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藍》記述了從藍草中撮取藍淀的方法,是世界上對制藍淀工藝操作的最早記載。據《光緒通州志》記載:“種藍成畦,五月刈曰頭藍,七月再刈曰二藍,甓一池水,汲水浸之入石灰,攪千下,戽去水,即成靛”。這種藍草是普通百姓隨處可得的一種廉價原料,因此,在接下來的民間手工藝中,南通藍印花布一直以藍白色調延續(xù)至今。在中國古代,以“五行”、“五色”為代表的色彩文化、色彩禮制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隨著各朝各代的色彩立法制度要求不同,藍印花布所代表的青藍色的地位也在不斷變化中。例如,在唐朝,青藍色逐漸出現在皇家裝飾中,更成了文人雅士的代表服飾顏色。從某些方面說明了到了唐朝,青藍色作為自然中青山綠水的代表色,受到了文人階級的青睞,同時,以藍印花布為代表的青藍色也成為平民階級的代表色,就有了“青衣藍衫”這一說法。而藍印花布中的“白”,通常代表著淳樸、傳統(tǒng),這里面的“白”中包含著淡土黃色和淺青色,給人鄉(xiāng)土濃厚的心理感受。因此,因陋就簡下形成的“藍”與“白”更接近百姓的生活。
在兒童期,他們對色彩富有強烈的感受力和大膽地表現力,時而奔放、時而奇妙,十分精彩。課上展示經典藍印花布實物圖片或實物,學生欣賞,除了以臨摹藍、白顏色的方式對南通藍印花布進行再創(chuàng)作,還有帶領學生一起體驗藍印花布印染工藝并印染出作品來。藍印花布印染的整套工藝都是手工完成的,因此幾乎沒有一件成品是完全一樣的,加上還有兒童天馬行空的想象畫面中渾然天成、絲絲縷縷的藍色紋理,與兒童稚拙、活潑的線條,形成獨具生氣的作品。
南通藍印花布的紋樣,以反映人們崇尚富裕、健康、樂觀的思想感情民間樸實的審美觀,更表達了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農耕時代的一種精神文明。南通藍印花布的題材內容廣泛,它的圖案取材于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故事戲劇人物,但更多的是由動植物和花鳥組合成的吉祥紋樣,采用暗喻、諧音,類比等手法盡情抒發(fā)了民間百姓憧憬美好未來的理想和信念,在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上,藍印花布占有相當位置,是一種情感寄托,更是精神上的信仰?!稜栄拧分姓f,“春為青陽,謂萬物生也,青色在這里被人們賦予了生命復蘇、萬物繁衍的意義”。南通藍印花布在民間長盛不衰也可以體現出平民旺盛的生命力,人們對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與之吻合。只是簡單的藍白搭配卻被顏色與紋樣襯托的生動有趣。這種藍白樸素之美遠遠不同于其他藍色色彩鮮亮的顏色,給人以平靜含蓄的心境,它所代表的是學習者對這種文化的珍視與敬仰,因而又為兒童美術課堂增添了一種以文化的形式來重建與人們共享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
現代社會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自我意識的喪失”,有時也包括情感與信仰。從老子、莊子、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道家學說或是儒家學說,到現代對人類和藝術以及社會之間關系的關注和討論,一直存在一個穩(wěn)定的傳統(tǒng)。南通藍印花布作為傳統(tǒng)民俗工藝文化,也不例外,它的審美教育方向的確立依賴于多年來人們寄予的情感與堅定的信仰:現代社會的萎靡不振可以通過從兒童期藝術教育過程中就開始建立個人的自我認同感來治愈的。
[1]鄭玲玲.解讀康定斯基的點線面抽象理論[J].電影評介,2010(20).姜平.
[2]陸曉云.基于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的兒童繪畫研究[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9):82-86.
[3]吳元新.中國藍印花布紋樣大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4]雨蔚.清清白白的藍印花布[J].民族論壇,2005,(07):26.
[5]尹少淳.美術及其教育[M].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
[6]吳元新,吳靈姝.藍印花布與南通民俗文化[J].裝飾,2012(02).
[7][俄]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論點線面》,羅世平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8]吳元新.《中國藍印花布紋樣大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清]梁悅馨,莫祥芝修.《光緒通州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10]校注:管錫華《爾雅》.中華書局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