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楠
摘要:感恩是中國五千年的傳統(tǒng)美德,擁有感恩的態(tài)度,才能感悟生活的意義和它的價值。感恩是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的品德,各高校應該重視感恩教育的培養(yǎng)。在此次科研項目中,我們對當前大學生的感恩意識以及觀點、行為進行了一系列的問卷調查、訪談等活動,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感恩意識較為缺失,各個高校的感恩教育力度還不夠,學校應該加強重視,強調感恩意識的重要性。
關鍵詞:大學生 感恩 途徑
感恩是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便會懂得生活,懂得如何與他人和睦相處,并且不會因為自己的損失而斤斤計較,亦或是一味地索取不懂回報。學會感恩,為自己已經擁有的而感激,感謝生活賜予你的一切。這樣你才會擁有一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才會擁有一種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感恩是當今學生良好品質的標志。感恩意識是人的美好心靈必備的品質??墒牵斚碌囊恍┐髮W校園里,部分大學生對人對事表現(xiàn)出的冷漠態(tài)度,不禁讓人擔憂。
一、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缺乏的現(xiàn)狀
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我們發(fā)現(xiàn)當下大學校園里大學生們的感恩意識和行為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大學生對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缺乏感恩之心
在我們做的兩百多份問卷調查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大學生和父母的溝通方式都是通過電話短信或者是微信等方式進行交流。他們與父母交流的主要目的就是找父母要生活費用或者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有一小部分同學甚至是在節(jié)假日都不會問候父母。有55%左右的大學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在什么日子,有時候還是父母無意中提到了生日才意識到。在調查中,有不到10%的同學竟然認為不一定或者不需要擔負起贍養(yǎng)父母的責任;有一位參與調查的同學提出觀點認為自己都很難自足,難以承擔父母的生活費用,打算讓父母依靠養(yǎng)老金生活。
在平時生活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有些同學不顧家庭生活困難,盲目地和他人攀比,每個月過度消費,一味地向父母索取,不知回報。男生買各類電子游戲產品、沉溺于網絡游戲。女生在淘寶等各類網上超市買化妝品、衣物等,既荒廢了學業(yè)又給家里增添了不小的負擔。更有一些同學不但沒有對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心懷感激,還責怪父母沒有能力提供他的開銷。 2016年12月29日,在網上有一段視頻引起大家的熱議,視頻中有一位從事快遞員工作的父親,因為收入微薄,沒有能力給兒子買蘋果手機,引起了兒子的痛罵,兒子責令父親在門外罰站,甚至要求父親下跪認錯。
(二)大學生對他人的幫助缺少感恩回饋之心
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社會的關心關注表現(xiàn)得十分漠然。有部分大學生對于國家給予他們在大學里的學費生活費資助非但沒有感恩之心,反而認為這是國家理所應當?shù)男袨?。甚至于出現(xiàn)了當學生畢業(yè)后,學校催交欠款,部分同學非但不及時交付欠款,反而繼續(xù)拖欠費用并詆毀學校。
下面這個例子就是一個典型的對他人幫助缺乏感恩之心的案例。
2005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叢飛所遭遇的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叢飛資助了183名貧困兒童,卻不幸因胃癌去世。2014年,在《晶報》中有一篇關于受叢飛資助學生的報道。一位在畢業(yè)前夕一直受叢飛捐助和支持的女大學生,當叢飛為她找到一所學校擔任音樂老師的工作時,這位大學叢生對工作不滿意,認為叢飛對她的支持是為了謀取些利益,因而她和叢飛斷絕了關系。在記者的電話采訪中,這位同學還表示叢飛的資助全是他自愿的,自己并未強迫他。并表示自己也很忙,沒有時間去探望重病中的叢飛。
雖然這些案例和現(xiàn)象只是部分同學的所作所為,但是這種感恩的意識和行為的缺失仍不容小覷。如果高校不意識到這方面問題的嚴重性,不及時采取教育上的改進措施,那么這部分同學的情況會逐漸擴大,影響到周圍的人,進而在社會上廣為擴散,成為一種不良的社會風氣,到那時問題就會越發(fā)嚴重。
二、加強感恩教育的重大意義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現(xiàn)實性上 ,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备卸鞯囊庾R和行為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可以通過后天的教育逐步培養(yǎng)的。若是一個人想要成材,則必須先具備良好的品質。因而在大學教育課程中就應注意加強對大學生們的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能夠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人文素質影響著一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感恩是傳統(tǒng)美德,是善的行為,是人文素質的重要內容。”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會誠實守信,必然會受到大家的尊重,從而在社會上能夠較好地生存,在與人相處時也往往游刃有余。
(二)感恩教育能夠培養(yǎng)大學生的責任意識
大學生擔負著承擔家庭、回報社會和報效國家的責任。沒有感恩之心的人則不會具備使命意識。加強對大學生的感恩教育,并不僅僅是讓他們擁有將來贍養(yǎng)父母的“反哺”意識,而是要培養(yǎng)他們的一種獨立性和責任感。
三、感恩教育的途徑
(一)校園內營造良好的氛圍,開展最基本的課程教育
道德認知是通過不斷地建設取得的,我們要培養(yǎng)自我的認知意識就要明白什么是“恩”,明白自己的一切離不開父母、老師的幫助,而獲得這些人的幫助并不是理所當然的。學校可以通過開展故事宣講、視頻播放、演講比賽等諸多方式引導學生懂得知恩圖報,換位思考的意義。
(二)鼓勵學生積極踐行感恩,主動參與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活動的原則是“堅持育人為本,牢固樹立實踐育人,把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作為首要任務”。大學生可以通過社會實踐了解社會,為社會做貢獻。學??梢詭ьI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例如每年都會在各高校內舉行的無償獻血、周末參與“微笑地鐵”志愿者服務活動,在地鐵內引導幫助乘客購票;我校的“愛心貴州”這個社團就是一個很好的典范:這個社團的大學生們在暑期中有一部分愿意奉獻愛心、回饋社會的同學會前往貴州支教一周,并帶去了大家募捐的食品、衣物和學習用品。這些社會實踐活動可以使大學生體會到人生百態(tài),社會的溫暖以及他人的幫助,因此能夠理解并尊重他人,用自己的行動回報家庭、社會。
感恩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工程,學校的教育是感恩的的主要渠道,但是僅僅依靠自己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還可以通過家庭的教育與社會相組合,才能更加長久有效。我們不僅僅要幫助大學生們確立感恩意識,更要培育大學生們的感恩之心和感恩之行,用大學生們的行為去帶動大家一同建設良好的社會風氣。使我們的社會人人懂得感恩,學會感恩,做一個有感恩之心的人。
參考文獻:
[1]環(huán)球時報環(huán)球網.2016-12-2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季羨林.提高高校學生人文素質的必要和可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