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新福
[摘要]語文課堂教學涉及“適度”和“失度”的問題,教師要有辯證考量意識,對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訓練和教學評價等展開多重比對權衡,爭取課堂教學走向“適度”,避免課堂教學出現(xiàn)過多“失度”現(xiàn)象。在具體操作時,教師要從正反兩個方面展開思考,并給出對應性教學設計,以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適度 失度 辯證考量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自身特點,教師在教學設計和執(zhí)行教案時,需要遵循其內在規(guī)律。特別要注意把握教學適合度,過度設計,容易造成學生逆反;設計不夠,也不能達成課堂目標,學生認知難以順利構建。教師在文本解析、學情調研、引導優(yōu)化和訓練升級等方面,給出辯證考量,可以有效切準學生思維起點,矯正教學設計操作方向,提升課堂教學針對性,全面塑造學生綜合語文素質。
一、文本解析。探索教學適當切點
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對教材文本展開深度解析,盡快找到教學切入角度,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展開。首先,對文本內在因素展開深入解讀,語文教材內容大多屬于精美文章,甚至有不少名家作品,其文學價值非常高,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需要從字詞、語句、結構、寫法等方面展開仔細考量,要篩選出學生閱讀可能遇到的障礙,為教法設計提供基本信息支持。其次,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需要教師展開教法整合,根據不同文本教材內容展開教學情境設計,這也是權衡多重因素的結果。切準教材學習內容,給出個性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能夠成功激活學生學習思維,符合學生學習成長規(guī)律。如果教師不知道變通,教法過于呆板單一,學生學習興趣得不到有效激活,這樣的教學設計明顯是“失度”了。
例如,學習《語言的魅力》時,教師在解讀文本時遇到了認知矛盾:文本題目是“語言的魅力”,可其內涵主旨卻指向人性美,圍繞關愛展開。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時,應該從哪一個角度展開呢?是針對詩人語言來體會,還是提升人性品質來認知呢?也就是說人性美善是因為語言魅力產生的結果,還是其他原因喚醒呢?關于這個問題,教師展開多重篩查,最后形成認知共識,確認教學切點:人性美是本質,語言美是表達形式,沒有人性美就沒有眾人幫襯老人的結果,但語言魅力的促進作用還是不能忽視的,如何說到點子上,觸及人們心靈深處,這才是語言魅力所在。針對這種思量,教師給出適當教學設計:對比牌子上前后語言差別,從激發(fā)情感角度展開認知。發(fā)動學生進行集體討論,深刻體會人性關愛的偉大,提升自身學習品質。
教師對教材展開深度剖析,厘清學習脈絡,進而確立教學突破點。教學發(fā)動順利展開,學生學習思維及時跟進,教學成效明顯。
二、學情調研。矯正學生思維起點
學生學習基礎存在個體差異,這是最為普遍的學情現(xiàn)象。教師要有分層教學意識,針對不同群體學生實際需要,給出適當的學法引導,這正是體現(xiàn)因材施教原則。傳統(tǒng)教學是“滿堂灌”,對學生要求是“大一統(tǒng)”,學優(yōu)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這種現(xiàn)象的普遍存在,就是嚴重教學“失度”現(xiàn)象。新課改大背景下,課堂教學推崇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教師深入學生之中,對不同群體學生展開細致學情調查,并根據教學調查情況制定教學策略,其教學設計適合度大大提升。教師施教有明確方向感,學生學習有清晰路線,課堂教與學達成空前和諧,這無疑是教學相長的集中反映。
例如,《春潮》描寫的是一種特殊的自然景觀,如果沒有親身體驗,真的很難體會其壯觀場景。教師課前深入學生之中,了解學生對這種景觀的感知情況,發(fā)現(xiàn)學生大多都沒有親身經歷。教師根據相關線索展開信息搜集,在課堂展開后,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大江涌動的視頻,學生看得真切,對文本描寫場景有了一定直觀了解。教師設計問題:站在江邊,看到春潮是什么樣子呢?為什么說春潮是不可抗拒的?面對春潮巨大力量,你想對大自然說些什么呢?學生開始自發(fā)討論,紛紛給出自己的個性見解。有學生認為:大江有驚人的力量,因為春天到了,堅冰被江水沖破,形成了一瀉千里的壯闊場景,給人帶來的不只是震撼,還有無限的遐想。
教師深入學生之中展開學情調查,為學生準備生動材料,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從學生具體表現(xiàn)可以發(fā)現(xiàn),教師教學設計是比較成功的。學生對春天自然現(xiàn)象有一定認知,教師提供材料切準了學生認知脈搏,自然能夠引發(fā)學生認知共鳴。
三、引導優(yōu)化,掌控課堂生成資源
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展開多元互動,這是語文教學最為常見的教學形式。在具體操作時,教師要注意對引導方式、方法展開全面優(yōu)化整合,以提升課堂教學設計的適合性。教學引導展開時,教師不僅要充分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還要注意根據教學生成調整教學策略,以提升課堂教學效度。教師適度講解、案例展示、故事引導、課堂演繹、小組辯論等,都可以為學生學習提供豐富助力支持。只要教師設計考量到位,課堂教學自然進入良性學習軌道。教師還要特別關注教學生成資源的科學整合,根據教學生成展開教學調整,這樣的教學設計優(yōu)化當然是適度的,反之,如果教師忽視教學生成的存在,錯失了教學生成機會,自然是教學“失度”了。
例如,《包公審驢》講述的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斷案故事,其可讀性很強,教師在具體操作時,先讓學生觀看幾幅圖畫,然后引導學生展開自主閱讀學習,形成初步感知。為提升學生學習品質,教師設計一個故事復述任務,學生開始認真準備。在展示階段,很多學生講述比較生澀,講述不是過于簡單,就是過多引用原文語句。教師針對這種情況,先給學生進行示范,學生聽得特別認真。等到學生重新開始復述時,教師給出了一些技術性指導,課堂學習氣氛漸濃,學生逐漸找到復述節(jié)奏,教學效果顯現(xiàn)出來。
教師組織學生講述故事,這是比較常見的教學設計。學生復述能力存在差異,如果教師不顧學生個性差異,一味強調講述要求,學生大多不能達成目標,這樣的教學無疑是“失度”了。教師為學生展開示范講述,并給學生熱情鼓勵,學生大多敢于參與復述講解,這樣的教學設計當然是適度的。
四、訓練升級,拓展教學域度經緯
課堂訓練設計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實際學力基礎,給出分層性訓練內容,或者是設計不同訓練要求,以觀照不同學生群體的實際需要。這樣的訓練設計無疑是適度的。如果教師不管教學實際,隨便借用現(xiàn)成的訓練內容,讓全體學生都進行統(tǒng)一訓練操作,學生個性得不到彰顯,這樣的教學考量肯定是“失度”的。課堂訓練。設計時,教師不僅要關注教學學習內容,還要根據學生學習思維情況,拓展訓練域度,幫助學生拓展學習視野,以形成重要學習主動力。
例如,《跳水》描繪的是一個驚險場景,孩子為了奪回被猴子搶走的帽子,擅自爬上桅桿,其父親為救他,逼迫他直接跳水。為讓學生對文本學習有更為清晰的路線,教師發(fā)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組課堂訓練題目,準備提交到班級,由教師統(tǒng)一篩選,形成課堂訓練任務。學生快速行動起來,準備設計出價值度更高的訓練題目。各個小組準時提交訓練題目,教師經過一番篩選,最后確定課堂訓練任務。①組詞:艘( )搜( )撕( )嘶( )桅( )脆( )②說說識字的好方法。③問答題:船長為什么一定要讓孩子跳水呢?如果孩子不跳水,船長會開槍嗎?孩子被救之后,船長會說些什么呢?④摘抄文本中喜歡的句子,并給出一定鑒賞。教師讓學生設計訓練題目,這本身就是一種教學創(chuàng)新。學生在充分研究推演過程中形成的學習認知當然是十分豐厚的,這樣的教學操作也是非常適度的。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引入辯證法,符合課堂教學基本訴求,教師是課堂教學執(zhí)行者、組織者和服務者,需要權衡課堂教學設計適合性,對教學環(huán)節(jié)展開辯證考量,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全面整合,體現(xiàn)的正是教師科學教學觀。提升課堂教學“適度”,避免課堂教學“失度”,應該成為每一位教師需要直面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