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理
古詩格律的啟蒙
文︳常理
“格”是一種樣式,是形式上的東西,“律”是規(guī)律、規(guī)范。“格律”是詩的重要組成部分。掌握了詩的格律,對理解詩意、指導朗讀、體會詩歌的音樂美等都有好處。筆者以小學生耳熟能詳?shù)慕浀涔旁娊^句為分析對象,初步感悟古詩的格律。
對偶是古詩中常見的修辭方式。在教學中,我們一般從詞性上去把握對偶的規(guī)則,比如,動詞對動詞,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等。抽象的詞性,對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這時候我們需要化抽象為具體。比如教學杜甫《絕句》中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引導孩子們去找表示數(shù)量的詞,觀察出“兩”和“一”是數(shù)詞相對;適時啟發(fā)學生,比如:一個人、一頭牛、一棟房子、一方天空等,引導孩子們發(fā)現(xiàn)“個”和“行”是量詞相對。以此類推,引導孩子們發(fā)現(xiàn)“鳴”和“上”是動詞相對,“翠”和“青”是顏色相對。
經過一番觀察,孩子們慢慢發(fā)現(xiàn)了詩中既整齊而又有趣的句式,對對偶的認識也更加具體。孩子們將在古詩理解上更為深刻,學習起來也更為有趣。
誦讀不但可以讓古詩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不斷地反芻、發(fā)酵,在潛移默化中啟迪他們的智慧,促成其人格的健康成長,也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記憶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等,使其終身受益。
若要朗讀好古詩,就要發(fā)現(xiàn)古詩韻律上的特點?,F(xiàn)代漢語與古代漢語關于平仄聲的定義不一樣。古人將漢語聲調分為平聲、上聲、去聲、入聲,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入聲早已消失。人們現(xiàn)在習慣將平聲定為“平”,而將上聲、去聲、入聲定為“仄”。為了方便孩子們理解,教學上,一般將“|”表示仄聲,“-”表示平聲。
如唐代詩人王之渙《登鸛雀樓》,平仄劃分如下: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讓學生自主劃出詩句的平仄,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日、盡、入、欲、目、更、上、一”讀去聲,是仄聲,“海、里”讀上聲,也應是仄聲,而“白”在現(xiàn)代漢語中念第二聲“bái”,怎么也是仄聲呢?這就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文化背景,理解古今漢字讀音的差異。在詩人王之渙生活的年代,“白”字讀入聲,所以標注仄聲?,F(xiàn)在汨羅一帶的“白”字就保留了入聲的讀音,讀音近似“pà”。
所以這首詩的平仄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括號里邊的字,既可以是平聲,也可以是仄聲)。仄起平收的格律要求給予了古詩平仄交錯的格律之美,讀起來朗朗上口。
古詩大多是押韻的。教學時,教師要在尊重小學生已有拼音知識的基礎上,讓孩子們掌握古代漢語音節(jié)的特點。古人將漢語音節(jié)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聲”,一部分是“韻”?!奥暋毕喈斢诮裉斓穆暷?,而“韻”相當于今天的韻母和聲調。詩人們常把“韻”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詩句中規(guī)定的位置上,這就是押韻。
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登鸛雀樓》的第二句和第四句中“流”和“樓”是押韻的?!扒?、游、留、流、羞、樓、愁、憂”等字的“韻”都是尤(iou)韻,因而“流”和“樓”字是押韻的。
對句相對,鄰句相粘。教學中要引導小學生發(fā)現(xiàn)、體會古詩格式上的特點,從格式上把握格律之美。
如唐代詩人李端的《聽箏》,其平仄格式如下: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孩子們不難發(fā)現(xiàn),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正好相反,換句話說,第一句的第一個字如果是平,那么第二句的第一個字就是仄,其他位置也遵循這個規(guī)律。這就是古詩格律中的“對”,詩人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呢?通過朗讀,感悟平仄字音的錯亂安排,能夠體現(xiàn)出抑揚頓挫的韻律之美。朗讀教學中,通過反復朗讀,體會韻律“對”的特點。
還有一個規(guī)則是“粘”。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古詩的第二句和第三句發(fā)現(xiàn),第二句第二個字是仄聲,第三句第二個字也是仄聲,還有第二句第四個字是平聲,第三句第四個字也是平聲,這就是古詩格律中的“粘”。換句話說,即平粘平,仄粘仄,第三句的第二和第四個字和第二句的平仄“粘連”相同。講究“粘”,能使古詩的平仄在變化中有回環(huán),顯得節(jié)奏優(yōu)美。發(fā)現(xiàn)了古詩“對”和“粘”的格律特點,學起古詩來將更加深切地體會平仄的規(guī)律美、節(jié)奏美、音律美。
(作者單位:長沙縣福臨鎮(zhèn)站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