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
河南扶溝縣人民醫(yī)院耳鼻喉科 扶溝 461300
鼻內鏡下射頻熱凝鼻后下神經和篩前神經治療37例變應性鼻炎療效觀察
馬靜
河南扶溝縣人民醫(yī)院耳鼻喉科 扶溝 461300
目的 分析鼻內鏡下射頻熱凝鼻后下神經和篩前神經治療變應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效果。方法 對37例AR患者采用鼻內鏡下射頻熱凝鼻后下神經和篩前神經治療。隨訪6~12個月,比較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變化、療效及復發(fā)率。結果 本組顯效19例,有效15例,無效3例??傆行蕿?1.89%(34/37)。治療后流涕、鼻塞、噴嚏、鼻癢等癥狀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6個月隨訪時無1例復發(fā),12個月隨訪時復發(fā)1例(2.70%)。結論 采用鼻內鏡下射頻熱凝鼻后下神經和篩前神經治療AR,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復發(fā)率。
鼻內鏡;射頻熱凝;鼻后下神經;篩前神經;變應性鼻炎
變應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由IgE介導的以鼻黏膜嗜酸性粒細胞(Eosnophils,EOS)浸潤為主要表現(xiàn)的I型呼吸道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1]。常表現(xiàn)為鼻黏膜腫脹、鼻分泌亢進、噴嚏、鼻癢等,可誘發(fā)中耳炎、鼻息肉、鼻竇炎及支氣管哮喘等[2]??菇M胺藥物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治療,可控制或緩解臨床癥狀,但復發(fā)率高[3]。2014-10—2015-10間,我院對37例AR患者實施鼻內鏡下射頻熱凝鼻后下神經和篩前神經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7例患者經CT及鼻內鏡檢查均符合AR的診斷標準[4]。排除持續(xù)采用糖皮質激素者、合并有鼻中隔嚴重偏曲者、或(有)鼻息肉者。男23例,女14例;年齡21~59歲,平均40.11歲。病程1.4~10.6 a,平均6.56 a。
1.2 治療方法[5]全身麻醉,取平臥位,經鼻內鏡檢查明確鼻后下神經及篩前神經具體位置。將射頻電離綜合治療儀雙極探頭置于篩前神經及鼻后下神經分布區(qū)域內。鼻內鏡直視下,設定輸出功率為20~25 W,在鼻丘及與之相對應的鼻中隔黏膜進行電凝。電凝范圍定義為1 cm×1 cm,各點均持續(xù)3~4 s。可反復電凝且以局部黏膜呈白斑狀為宜。一側完成后再進行對側治療,治療流程相同。術后48 h取出鼻腔填塞物,術后用藥抗炎3~6 d。術后7 d內通過生理鹽水清洗鼻腔,及時清理部分鼻腔痂皮并定期換藥,防止鼻腔發(fā)生粘連。治療期間口服抗生素,不使用類固醇激素或抗組胺藥物。于治療后1 a進行療效評價。
1.3 觀察指標 對比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變化情況。統(tǒng)計臨床療效及復發(fā)率。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對患者流涕、鼻塞、噴嚏、鼻癢癥狀進行評分,分值0~10分,0分為無癥狀,10分為癥狀最為嚴重。依據(jù)臨床癥狀改善率評估治療效果,臨床癥狀改善率=(治療前癥狀評分-治療后癥狀評分)/治療前癥狀評分×100%。臨床癥狀改善率>80%為顯效, 35%~79%為有效,<34%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6]。
2.1 臨床療效分析 本組顯效19例,有效1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1.89%(34/37)。
2.2 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變化情況 治療后流涕、鼻塞、噴嚏、鼻癢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變化分析±s,分,n=37)
2.3 疾病復發(fā)率分析 6個月隨訪時無復發(fā)患者,12個月隨訪時1例復發(fā),復發(fā)率為2.70%(1/37)。
射頻熱凝是利用熱凝技術對電極周邊組織進行凝固處理,并損壞鼻腔黏膜中神經末梢與腺體,降低鼻腔黏膜敏感度,能直接作用于高敏反應區(qū)域中病變黏膜,促使其高熱凝固、變性萎縮,并對感覺神經進行不同程度損壞,以此改善副交感神經興奮性,抑制血管擴張,減少腺體分泌量,減輕鼻黏膜腫脹。具有操作簡單、安全性高等優(yōu)點。吳李仲等[7]研究認為,致使變應性鼻炎反復發(fā)作原因較為復雜,主要為鼻腔中副交感神經活動性變強。篩前神經副交感神經分布于鼻腔內外側壁前部,是經鼻吸入空氣和某些刺激因子首先接觸的部位,若鼻腔感覺神經末梢遭受刺激,可局部生成乙酰膽堿,對鼻腔黏膜血管產生擴張效果,并增加腺體分泌量,進而引發(fā)流清涕、噴嚏、鼻癢等癥狀。鼻后下神經來自上頜神經感覺纖維與蝶腭神經節(jié)翼管神經節(jié)后纖維,由副交感、交感及感覺纖維成分構成,主要分布于下鼻甲后端至下鼻甲黏膜處。離斷鼻后下神經可確保臨床療效與翼管神經離斷術效果相當。該神經不支配淚腺的副交感纖維,因此不會導致眼部并發(fā)癥。鼻后下神經中包含來自于上頜神經的感覺纖維,因此離斷該神經可有效緩解噴嚏癥狀[8],提高治療效果。我們對AR患者采用鼻內鏡下射頻熱凝鼻后下神經和篩前神經治療,結果顯示,治療有效率高,臨床癥狀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且復發(fā)率較低,效果肯定。
[1] 葉實明,張俊中,關兵,等.變應性鼻炎的手術治療及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 2015, 23(5):328-329,348.
[2] 譚麗,王懷普.鼻內窺鏡下微波治療變應性鼻炎的臨床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1):3165-3166.
[3] 王強, 王雙, 李建,等. 藥物治療常年性變應性鼻炎的臨床研究[J].河北醫(yī)藥, 2012, 34(23):3556-3558.
[4] 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和療效評定標準(???[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33(3):134-135.
[5] 史凌改,王廣科,劉軍,等.鼻內鏡下射頻熱凝鼻后下神經和篩前神 經治療變應性鼻炎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 2016, 31(2):75-77.
[6] 李佩忠,顧東升,陸美萍,等.鼻腔低溫等離子消融術對持續(xù)性變應性鼻炎的近期療效觀察[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3,48(11):891-894.
[7] 吳李仲,蘇炳澤,黎才惠,等.鼻內鏡下鼻中隔矯正聯(lián)合下鼻甲等離子消融術治療變應性鼻炎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23):6789-6790.
[8] 耿江橋,王其敏,馬麗霞,等.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聯(lián)合下鼻甲骨折外移術治療持續(xù)性變應性鼻炎臨床觀察[J].解放軍醫(yī)藥雜志,2014,26(3):107-109.
(收稿 2017-01-30)
·臨床實踐·
R765.21
B
1077-8991(2017)04-00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