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亮兵 李寶田 焦云龍 潘玉林 郭小偉 張懷栓
鄭州市骨科醫(yī)院脊柱骨科Ⅱ 鄭州 450052
雙側放置引流管在腰椎PLIF手術中的應用
郭亮兵 李寶田 焦云龍 潘玉林 郭小偉 張懷栓
鄭州市骨科醫(yī)院脊柱骨科Ⅱ 鄭州 450052
目的 探討雙側放置引流管在腰椎后路椎間融合術(PLIF手術)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抽取2011-01—2015-08間在鄭州市骨科醫(yī)院脊柱骨科Ⅱ接受PLIF手術的100例患者,隨機分為A組 (單引流管組)和B組 (雙引流管組),每組50例。記錄術后硬膜外血腫及感染發(fā)生情況。比較2組:(1)術后第1天和第2天的引流量及總引流量。(2)術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的拔管病例數(shù)。(3)留置引流管期間患者切口疼痛程度。結果 A組出現(xiàn)4例有神經癥狀的硬膜外血腫,B組無1例。2組均未發(fā)生術后感染。2組總引流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1天B組引流量多于A組, 第2天B組引流量少于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1天,2組均無拔管指征的病例。術后第2天和第3天,B組拔管病例均多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4 d內2組均全部拔管。帶管期間2組患者切口疼痛程度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與單根引流管比較,雙側放置引流管能有效減少術后硬脊膜外血腫的發(fā)生率,且不顯著增加總引流量和切口疼痛程度,并能縮短留管時間。
引流;腰椎后路椎間融合術;硬膜外血腫
腰椎后路椎間融合術(PLIF手術)是治療腰椎退變性疾病經典手術方式,硬脊膜外血腫是該手術的并發(fā)癥之一,引流不通暢是血腫形成的主要原因。為減少該并發(fā)癥發(fā)生,我科自2011年開始嘗試在下腰椎PLIF術中應用兩根引流管引流,并對效果進行了觀察,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01—2015-08間在我科治療的100例下腰椎退變性疾病患者。男76例,女24例;年齡47~72歲,平均54.5歲。腰椎間盤突出癥38例,腰椎管狹窄癥40例,腰椎滑脫癥(I°)22例。均接受單節(jié)段后路腰椎椎間融合手術(術中均行棘突椎板切除,雙側神經根管減壓,單側處理椎間隙,單枚Cage植入)。排除:(1)合并糖尿病。(2)術前使用抗凝劑。(3)術后發(fā)生腦脊液漏。(4)嚴重肝功能異常。(5)低蛋白血癥。(6)凝血功能異常。隨機將患者分為A組 (單引流管組)和B組 (雙引流管組),每組50例。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引流管放置方法及管理 A組將1根引流管放置于切口遠端一側旁開2~3 cm處的深筋膜下。B組放置方法與A組相同,兩側對稱各放置1根引流管。接一次性體外無負壓引流袋。術后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2 d。每24 h記錄一次引流量,24 h總引流量<50 mL時拔除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 2組術后第1天、第2天引流量及總引流量。記錄術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拔管病例數(shù)。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評價留置引流管期間患者切口疼痛程度,分數(shù)越高疼痛程度越重。
2.1 術后硬膜外血腫及感染發(fā)生情況 A組出現(xiàn)4例有神經癥狀的硬膜外血腫,B組無1例,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切口均一期甲級愈合,隨訪3個月均未發(fā)生感染。
2.2 2組引流量比較 術后第1天B組引流量多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2天B組引流量少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總引流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引流量比較
2.3 2組拔管時間比較 術后第1天,2組均無滿足拔管指征病例;術后第2天,B組拔管病例多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3天,B組拔管病例多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4 d內2組均全部拔管。
表2 2組拔管時間比較(例數(shù))
2.4 2組切口疼痛評分比較 使用VAS評分尺由患者評價帶管期間切口疼痛程度。A組VAS評分為(2.20±1.03)分,B組為(2.32±1.11)分,2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外科手術后選用合適的引流方式可提高療效和減少并發(fā)癥,對患者的術后順利康復具有重要意義[1]。脊柱外科多為無菌手術,術中往往需打開骨性椎管行神經減壓。術后放置引流的重要目的是預防創(chuàng)面內血腫形成,壓迫神經,造成神經功能損害,影響患者預后。雖然腰椎術后有癥狀的硬膜外血腫發(fā)生率僅為0.1%~0.2%[2-4],但一旦發(fā)生而且處置不及時,可并發(fā)下肢感覺障礙,肌力下降,大小便及性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血腫形成原因有三[4-6]:(1)凝血功能異?;蜃倒軆然顒映鲅醇皶r引流出。(2)術中使用明膠海綿等止血材料或沖洗不徹底,阻塞引流管。(3)引流管彎曲打折導致引流不暢。本文單根引流管組4例患者術后1~2 d發(fā)生有神經癥狀的硬膜外血腫,均為引流管彎曲打折導致。表現(xiàn)為切口疼痛進行性加重,單側或雙下肢疼痛麻木,肌力下降。MRI檢查提示減壓部位血腫形成,壓迫硬膜囊使之變扁。急診行血腫清除術,再次止血,解除神經壓迫,放置兩根引流管引流,術后患者神經癥狀均明顯改善。
脊柱外科術后放置引流管可能增加患者局部疼痛不適,增加術后護理難度。同時長期放置引流管的細菌感染率高于短期放置[7]。脊柱外科術后感染是較嚴重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0.4%~3.5%[8],常需要進一步甚至多次反復手術處理,否則嚴重影響預后[9]。譚小云等[10]認為,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癥、手術時間及融合手術節(jié)段數(shù)量是腰椎融合內固定術后切口感染發(fā)生的危險因素。本組未發(fā)生感染可能因為本組排除了合并糖尿病及低蛋白血癥病例,且均為手術時間相對較短的單節(jié)段手術。
關于腰椎PLIF手術后兩側放置引流管的可行性,我們認為:(1)手術后放置引流管為常規(guī)操作,操作簡單,增加一根引流管并不會明顯增加手術時間及創(chuàng)傷。(2)放置兩根引流管可有效減少硬膜外血腫發(fā)生率。(3)放置兩根引流管并不增加總引流量,同時兩根引流管能更快地將積血引流徹底,縮短置管時間。(4)放置兩根引流管可能增加患者局部疼痛不適,增加術后護理難度。但若術后常規(guī)使用靜脈自控鎮(zhèn)痛泵(PICA),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程度。
[1] Zhang G x,Yu L P,Bai W J,et aI Selective resection of dorsaI nerves of penis for premature ejaculation[J]Int J AndroI,2012.35(6):873-879.
[2] 譚小云, 蒲濤, 劉計魯,等. 腰椎融合內固定術后皮下引流與深筋膜下肌層引流療效對比[J]. 浙江醫(yī)學, 2015, 37(17):1460-1462.
[3] Glotzbecker MP,Bono CM,Wood KB,et al.Postoperative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a systematic review[J]. Spine,2010,35(10):413-420.
[4] 陳軍,齊強,郭昭慶.腰椎后路術后有神經癥狀硬脊膜外血腫的處理, [J]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5,25(8):733-738.
[5] 雷偉,李明全,王哲,等.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硬脊膜外血腫的診治與預防[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3,11(34):198-200.
[6] Kao FC.Tsai TT.Chen LH.et al.Symptomatic eoidural hematoma after lumbar decompression surgery [J].Eur spine J,2015,24(2):348-357.
[7] Takemoto RC,Lonner B,Andres T,et al.Appropriatess of twenty-four-hour antibiotic prophylaxis after spinal surgery in which a drain is utilized[J].Bone Joint Surg Am,2015,97(12):979-986.
[8] Epstein NE.Preoperative,intraoperative,and postoperative measures to further reduce spinal infections[J].Surg Neurol Int,2011,2(1):27.
[9] 馬風華,田征,宋興華,等.腰椎術后聯(lián)合檢測C反應蛋白、紅細胞沉降率及降鈣素原對術后早期感染診斷的臨床意義[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15,38(5):604-611.
[10]譚小云,蒲濤,劉季魯,等.腰椎融合內固定術后切口感染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2015,8(5):451-453.
[11]郝慶英,劉楚吟,付嬋娟,等. 腰椎內固定術后間斷夾閉和持續(xù)負壓引流法引流量的比較[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4):411-414.
(收稿 2016-12-01)
R683.2
B
1077-8991(2017)04-00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