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薇 賈亞平
(浙江省嘉興市第二醫(yī)院,浙江 嘉興 314000)
巴林特小組對促進護士共情能力的作用
江薇 賈亞平
(浙江省嘉興市第二醫(yī)院,浙江 嘉興 314000)
目的 通過在護士群體中開展巴林特小組活動,提高護士對患者真實需求和心理活動的認知,從而提升護士的共情能力,促進人文護理的深入實施。方法 我院2014年4月-2016年3月每兩個月組織巴林特小組活動1次,每次8~12人,并如實記錄活動案例以及每位成員的感受、傾訴和反饋等,并在活動前后向每位參與者發(fā)放并收回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中文版杰弗遜共情量表(JSE-HP),做共情能力影響的自身對照研究。結(jié)果 參加巴林特小組活動前后,護士的共情能力三個維度:換位思考、情感護理和觀點采擇均有顯著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結(jié)論 巴林特小組活動可以喚醒參與護士的共情意識,促進共情能力的提升。
巴林特小組; 共情能力; 人文護理
Balint group; Empathy ability; Humanisfic hursing
共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學概念,又譯作同理心、移情等,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交流技術,是人文關懷最好的途徑[1]。有研究[2]表明,共情對提高醫(yī)患關系、促進患者心理與生理健康,提高醫(yī)務人員自身工作價值感都具有重要作用。而馬洪霞等[3]的研究顯示,共情護理有助于減輕抑郁癥患者的精神壓力,對患者的抑郁情緒改善有顯著成效,最終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梢姡谠絹碓教岢宋淖o理的今天,共情應該是每一位護士所必須具備的能力,關系著人文護理的核心能力。巴林特小組的基本理論是醫(yī)務人員就是藥,注重訓練醫(yī)務人員對患者的關注、傾聽和共情。我院從2014年起引入巴林特小組,嘗試將巴林特小組做為護士共情能力訓練方法,從而促進人文護理的核心內(nèi)容“以患者為中心”的真正落實和實施。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4年4月-2016年3月共舉行護理專場巴林特活動12期,參與活動共102人,其中初級職稱39人,中級職稱51人,高級職稱12人;大專學歷39人,本科及以上學歷63人。
1.2 方法
1.2.1 活動形式 每次活動由8~12名成員組成,其中組長一名,副組長一名,由我院心理衛(wèi)生科的兩位醫(yī)生和心理工作室的兩位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輪流擔任。所有組員圍坐一圈,由組長介紹小組活動的方法及注意事項,整個活動時間控制在70~90 min。
1.2.2 案例分享 案例分享可分為兩個階段,即案例匯報階段和案例補充階段。(1)案例匯報階段:案例匯報者描述事件經(jīng)過,表達自己的感受并提出問題。匯報者不需要提前準備講稿,主要圍繞某一階段的護患關系所帶來的問題、壓力和困惑進行描述。此階段,除案例提供者講述外,其他組員只需認真傾聽,不可打斷敘述或者表達主觀思維。(2)案例補充階段:案例匯報結(jié)束后,小組的其他成員可對該事件的細節(jié)進行詢問,案例匯報者根據(jù)實際情況予以回答,這一階段雙方只限于提問和回答客觀事實,不急于表達主觀思維和意愿,旨在重建這段醫(yī)患關系的各方面事宜,還原真實場景。
1.2.3 小組成員討論 小組成員將自己代入護患雙方角色,通過心理感受或軀體感受,切實體會當事雙方當時的情緒反應,并自由表達自己對該事件的觀點、感受及相關建議。在此期間案例匯報者退出圈外,即退出當事人身份,不作發(fā)言或反饋,以旁觀者身份來傾聽。組長則積極鼓勵小組成員對案例進行心理分析,引導活動的順利進行,同時保護案例匯報者不受責備和攻擊等,目的是讓大家在一個溫暖、安全和信任的團體中,深刻理解事件本身。
1.2.4 反饋 案例匯報者在聆聽他人對事件的看法的過程中,思考與對比自己的經(jīng)歷,對此案例進行重新認識及感受,從而對醫(yī)患關系形成新的認識。
1.3 評價工具 在活動前15 min,向每位參與者發(fā)放兩份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中文版杰弗遜共情量表(JSE-HP)[4],一份于活動前填寫完畢并立即收回,共102份;另一份于活動后1個月填寫并交回,發(fā)出102份,共收回100份,其中兩位參與者因孕產(chǎn)假退出研究。該量表包括換位思考、情感護理和觀點采擇3個維度,條目設置依次為3條、7條和10條,采用Likert 7級評分法,選項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依次為1~7分,量表總分20~140分,總分與被測者的共情能力正相關[5]。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進行自身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活動前后護士共情能力比較 見表1。
表1 活動前后護士共情能力比較±s) 分
3.1 巴林特小組可幫助臨床護士提高共情能力 真正的人文護理需要護士在工作中提高與患者共情的能力,及時有效的關注和把握患者內(nèi)心的感受和情緒變化,及時加以干預和疏導。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巴林特小組活動作為專注于醫(yī)務人員訓練自身傾聽、思考和共情的一種心理學專業(yè)訓練活動,可以幫助臨床護士真正的代入患者及其家屬的角色,客觀分析他們的言行和相關事件,從而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正確識別和處理護患關系中復雜的情感反應,進而提高其共情所需的“換位思考”“情感護理”和“觀點采擇”三項能力。
3.2 對換位思考能力的提升和幫助 在巴林特小組的討論環(huán)節(jié),案例匯報者以旁聽者的角度認真傾聽和觀察小組成員表達對案例的感受、情感和觀點的同時,會發(fā)現(xiàn)在這段醫(yī)患關系中,自己曾忽略的患者心理和情緒反應,繼而從新的視點和思維去審視和思考問題,發(fā)現(xiàn)自身的溝通盲點。小組其他成員在闡述自己的心理感受和建議的同時,通過聽取別人不同的見解和建議,從而提高其自我認知能力,在遇到類似事件時能積極應對。
3.3 對觀點采擇和情感護理能力的提升和幫助 通過遵守小組活動的規(guī)則,使參與者加深了“傾聽”這一概念的理解和體會。通過設立“案例分享”“小組討論”“反饋”等環(huán)節(jié),參與者能夠在相互傾聽中體會到對方的觀點和感受,并且能夠重新認識和分析事件中相關人員的情緒、心理和認知行為,正確地感知患者、家屬以及自己在事件中的心理和情緒問題,肯定對方的觀點和行為反應;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自己對患者的接受和包容的能力,而且減少了因放大環(huán)境、體制以及病患方所帶來的壓力,從而壓抑負面情緒的持續(xù)增長。
3.4 提供了同行溝通和支持平臺 張紅輝等[6]研究表明,臨床護士會因為各種原因(如職業(yè)倦怠的情感衰竭和去人格化等相關因素)逐漸難以對患者和家屬產(chǎn)生共情。巴林特小組是一個封閉的、保護性的交流和溝通的平臺,在討論和闡述的過程中不僅對護患關系有了新的見解,而且在情感上得到同行的支持同時,也對其他崗位同事的工作有所了解,相當于建立了一個護士內(nèi)部的溝通交流平臺,使員工之間的溝通更加順暢,內(nèi)部凝聚力得到了提升。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因職業(yè)壓力和內(nèi)心負面情緒所帶來的職業(yè)倦怠感。
本研究仍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受巴林特小組活動形式的限制,參與人員不固定,并且只做了1個月后的回訪調(diào)查。對于僅一次巴林特小組干預下,護士共情能力提升、重拾同理心能夠持續(xù)多長時間沒有明確的結(jié)果。我院正在嘗試將巴林特小組作為一種人文護理的常規(guī)項目,定期在醫(yī)院開展。因此,下一步的研究方向的重點是調(diào)查研究巴林特小組活動的干預所維持的有效時間,以及巴林特小組對護士共情能力影響的其他相關因素。
[1] 曹錦亞,魏鏡,史麗麗,等.醫(yī)學活動中的共情及困難[J].醫(yī)學與哲學,2015,36(4):4-7.
[2] 張瑩,梅松麗,徐軍,等.以心理學共情理論應對困境中的醫(yī)患關系[J]醫(yī)學與哲學,2014,35(10):51-54.
[3] 馬洪霞,陳圣霞,李遵清,等.共情護理對抑郁癥患者抑郁情緒及生活功能的改善作用[J]中華行為與腦科學雜志,2012,21(9):817-819.
[4] 安秀琴,楊輝,徐建萍,等.杰弗遜共情量表的編譯及評價[J].護理研究,2008,22(8):2063-2065.
[5] 楊希,史瑞芬.護士共情能力的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J].護理學雜志,2012,27(16):86-88.
[6] 張紅輝,劉怡素,何國平,等.ICU護士職業(yè)倦怠與自我效能、共情能力的相關性分析[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3,19(14):1619-1622.
江薇(1981-),女,本科,主管護師,ICU??谱o士,研究方向:急重癥護理
R471
C
10.16821/j.cnki.hsjx.2017.10.015
2017-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