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揚
[中圖分類號]:H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8--02
引言: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以及國際影響力的日益擴大,中泰經(jīng)濟文化交流也在日益深入。“新馬泰”一直是中國人心目中的旅游勝地,隨著國人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成為泰國的第一旅游客源國。2016年第一所孔子課堂在泰國的設(shè)立,標志著泰國“漢語熱”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大中小學(xué)甚至幼兒園都開始開設(shè)漢語課和漢語專業(yè)(Chinese Program),促進了泰國人民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進一步了解。開展國際交流建立在對雙方文化了解的基礎(chǔ)上,而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借詞作為語言接觸的產(chǎn)物,從中可以看出語言乃至文化交流的痕跡。泰語中存在大量的漢語借詞,對此進行研究,有利于鑒往知來,通過對中泰歷史上文化交流的了解,增進中泰人民的文化認同和中泰文化交流的進一步發(fā)展。
一、基本情況
借詞,指從另一種語言中吸收過來的詞,亦稱“外來詞”,是語言接觸的最常見類型,每種語言都有一定數(shù)量的借詞。借詞是民族關(guān)系的一種見證,是研究民族發(fā)展史的一項重要材料。泰語中有大量的外來語,《外來語詞典》 (1997)收錄的漢語借詞就有兩百多條。泰語中的漢語方言借詞數(shù)量最大,語義范疇豐富,詞類分布較廣,除了大量名詞,也有不少動詞和形容詞。泰語對漢語詞匯的借用具有包容性、傳承性、隨意性的特點(全莉,2013),同時較為活躍(楊麗嬌,2009);而泰國對漢語借詞持文化認同、客觀發(fā)展、謹慎對待的態(tài)度(全莉,2013)。
二、借用特點
1、借用對象
華南地區(qū)的潮州、福建、客家、海南、廣東(白話區(qū))等由于地緣關(guān)系,自古至今都是與東南亞人民交往的主要地區(qū)。這些群體的語言也就成了泰語中主要的漢語借詞來源。隨著潮汕地區(qū)的澄海樟林在清朝形成了一個重要海港后,潮汕人逐漸成為影響泰國人民生活和文化的主要群體。因此,在泰語的漢語借詞中,廣東話優(yōu)勢地位十分顯著,以潮州話居多,如粵語的[jam214 cha214] “飲茶”、[kun33chia33]“灌腸”;同時,也有從其他方言中吸收的借詞,如海南話的[ to 342] “嫂”、[niao33]“小孩兒”,客家話的[jen33ta33fo33] “釀豆腐”等等。
2、借用時間
很多學(xué)者提出,泰語中的漢語借詞大多為潮汕語方言詞,也有一些廣東(白話區(qū))和海南方言詞,主要是隨著18世紀末以來來泰謀生的華人而傳入的;而薄文澤(2008)通過對泰語中借用漢語“是”的研究,推斷“泰人或其先民在唐末以前一直保持著跟漢人的密切接觸,直到那時候還依然直接借用漢語成分”。
3、借用方式
泰語中漢語借詞的借用方式多樣,主要有音譯、意譯和半音譯半意譯三種形式。其中以音譯詞最多,意譯詞最少。
音譯詞是外來詞的一種,指音和義都與別種語言中的某個詞相對應(yīng), 但書寫形式改用本族文字的詞。一般來說,音譯詞算是詞匯借用最基礎(chǔ)和簡單的方法,直接把外語原本的語音和意義模仿運用在自己的語言中,因此在泰語的漢語借詞中音譯詞數(shù)量最多。如[k i:22pau55]“旗袍”、[siam33si:33]“簽詩”、[taw342 hu 342] “豆腐”等。
意譯詞亦作“義譯詞” ,指意義同別種語言中的某個詞相對應(yīng), 但用本族語言的構(gòu)詞材料并且按照本族語言的構(gòu)詞方式所創(chuàng)造的詞。除意義外,意譯詞在語言形式、書寫形式和構(gòu)詞材料、構(gòu)詞方式上, 都同原詞失去了聯(lián)系。這類詞在泰語中較少。如“三輪(車)”原本泰語音[sa33le?55],后來根據(jù)三輪車的外形特征,泰語數(shù)字“三”叫[sam22],車輪叫[l ?33],重新取名為[sam22l?33];“米粉”原本泰語 音[b i24hu?41],泰語管線條一類的東西叫[sen41],而[m i:22]是指面條,米粉的形狀如同面條,因此以[sen41mi:22]重新取名。
半音譯半意譯詞是指整個外語詞音譯之后,再加一個漢語的表示義類的語素,二者組合在一起構(gòu)成的外來詞。音譯方式雖然運用很方便,但從詞形上反映不出詞義。這類詞在泰語漢語借詞中也比較多,但相比音譯詞較少。如:[pha:41phuai24]“(棉)被”,[pha:41]是“布”;[d ?k33bo33tan55]“牡丹”,[d?k33]是“花”。又如:[ a33 ti214]“阿弟”和[a33muaj214]“阿妹”由于受泰語影響,表示“小弟、小妹”采用半漢語半泰語的構(gòu)詞法,即[ti214lek35]、[muaj214 lek35],[lek35]泰語是“小”的意思,[lek35]的反義詞是[jaj21],泰語又造成新詞的[ti214jaj21]、[muaj214jaj21]表示“大弟、大妹”;“吃酒席”,泰語為[kin33to 55],其中語素[to 55]借自潮汕語,再加上一個泰語語素[kin33]“吃”。
4、借用類型
泰語中漢語借詞數(shù)量龐大,且分布范圍極為廣泛。龔群虎(2002)將泰語中的漢語潮汕方言借詞分為稱謂、飲食、日用、宗教、游戲博彩、地名、歷史人物或故事、商業(yè)、習(xí)俗吉慶,以及常用或特殊表達等十個方面,具有普遍意義,可以借鑒。漢泰語相關(guān)詞最多、最常見的是“稱謂語”類。(魏清,2005)如:親屬稱謂語 [ a33 ma 35]“阿媽”、[soj35 ti 241] “小弟”;社會稱謂語[ ku 21 li 33] “苦力”、[cap21 ka 33] “雜工”;人稱代詞:[ ua 35] “我”、 [ kha:342] [ku:33]“吾”等。又如飲食方面的[taw342 hu 342]“豆腐”、[kuai24tiao24] “粿條”;日用方面的[phoi33]“批(信件)”;表示的地名的[hok35kian342] “福建”、[haj214 lam214] “海南”;歷史人物或故事方面的[law342 pi21]“劉備”、[guan33im33]“觀音”、[he342cia33]“行者(孫行者)”;商業(yè)方面的[seng22li453]“生理(生意)”;習(xí)俗吉慶方面的[hok35 lok35 siw342]“福祿壽”;等等。這方面已有學(xué)者進行過細致梳理和研究,故不再進行深入探討。
5、使用范圍
從泰語中漢語借詞的使用范圍來看,主要分為三種情況:一是華人家庭自己使用,如稱謂語中的[ a33i35]“阿姨”、[a33jek21]“叔”;二是華人和泰國人之間使用,如稱謂語中的[a33pε21]“阿伯”,泰國人用“阿伯”來稱呼老年男性的華人;三是泰國人完全借用,如[niao33]“小孩兒”、[taw342 jiao342]“豆?jié){”等。這反映出漢語借詞融入泰國本土語言程度的不斷加深。
三、發(fā)展演變
借詞在進入本土語言后,會隨著使用環(huán)境、使用方式和使用人群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以適應(yīng)本土語言系統(tǒng),滿足說話人使用語言的需要。漢語借詞在進入泰語后,經(jīng)過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也發(fā)生了或大或小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語音和詞義兩個方面。
1、語音方面
語音方面的演變主要體現(xiàn)在音調(diào)和音素方面。如前所述,音譯法因其使用的便利性,成為泰語借用漢語詞的主要手段。潮汕方言詞占泰語方言借詞的大多數(shù),而潮州話的八個聲調(diào)又無法與泰語中的聲調(diào)一一對應(yīng),因此其進入泰語后音調(diào)進行了相應(yīng)調(diào)整變化。黃慧敏(2015)認為,其演變的主要規(guī)律是:陰平33基本不變,或者變成41調(diào);陰上53變成24、41或55;陰去213變成41或33;陰入2變成5;陽平55變成41、24或不變;陽上35也變成41或24;陽去11變成41或22;陽入5不變或變成2。
同時,由于漢語方言和泰語中音素的不對等性及其他因素,很多漢語詞匯進入泰語后其音素也發(fā)生變化,以適應(yīng)泰語的音素體系。如:“生理”(生意)[sing11li53]借入后變?yōu)閇seng22li453];“衰”sue11借入后變?yōu)閇suai33]。
2、詞義方面
詞義方面的演變包括擴大、縮小和轉(zhuǎn)移等方式。詞義擴大指詞義概括的范圍由小變大。表現(xiàn)為新義大于舊義,舊義所表示的對象被包含在新義所表示的對象之中,如[law21 be 35] “老馬”借入后增加了體力勞動者的義項;[kia31]“儉”,泰語中一個義項是節(jié)約,借自潮汕語,增加了“很難找的東西”的義項。詞義縮小指詞義所指稱的事物對象的范圍由大變小的詞義演變類型,即詞義表達的概念內(nèi)涵增多,外延縮小,新義與舊義形成一種被包含和包含的關(guān)系。如[khim241]“琴”在漢語中可以泛指多種用于彈撥的樂器,但在泰語中只有揚琴這一個義項。詞義轉(zhuǎn)移又稱詞義易位,指詞義由指稱甲事物轉(zhuǎn)變?yōu)橹阜Q乙事物的詞義演變類型,這種演變類型在泰語漢語借詞中并不鮮見,如[a33sim35] “阿嬸”本為華人用于稱呼自己的“嬸嬸”的詞語,而后來被泰國人用來指稱“形象俗氣的女人”;[law214 ye21]“老爺”則被泰語借用作為詈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老不死”;[sian33]本義的“仙”在泰語里不大使用,而引申義為“對某件事非常深刻、能手、行家”,如:[sian33phnan33]“賭博能手”;等等。
四、產(chǎn)生原因
1、客觀需要。為了彌補本民族在社會、經(jīng)濟、文化某一方面發(fā)展的不足,發(fā)展語言的途徑一是創(chuàng)造,二是向文化占優(yōu)勢的民族語言借用。隨著中泰文化的交流,特別是十八世紀末大量移民的涌入,帶來了新鮮的文化和事物,這些事物在泰國本土語言系統(tǒng)中并沒有對應(yīng)的詞語,于是便須從漢語中借用,以滿足其使用語言的需要。
2、語言接觸。語言接觸是借詞產(chǎn)生的必要條件。中泰自古以來的文化交流,特別是華南地區(qū)的移民,為語言接觸創(chuàng)造了條件。
3、語言特點。楊麗嬌(2009)認為,由于泰語是孤立語或準孤立語,因此方便了作為典型孤立語的漢語詞匯在泰語中的成規(guī)模輸出。
4、泰國開放包容的民族個性。全莉(2013)認為,泰國人具有“兼容并包,獨立自由”、“樂天知足,安逸平和”、“熱心向善,好客有理”的民族個性,這為在泰華人更好融入當?shù)厣鐣?、中國文化進入并影響泰國本土文化,特別是漢語詞匯進入泰語提供了“溫床”。
五、小結(jié)
借詞是異文化的一種存留。漢方言及地方文化對泰語語言文化有著重要的影響,有些已經(jīng)完全融合為一體,甚至對泰國人來說也難以分清哪些是外來語言和文化。通過學(xué)習(xí)和研究泰語中的漢語借詞,可以深入了解和考察泰漢民族特定歷史背景下的文化交流,從而增進中泰兩國的文化認同和進一步的文化交流。同時,通過考察文化交流的方法來考證借詞的源流,也是豐富上古漢語和研究的一個重要手段。目前,仍有一些泰語中漢語借詞的具體來源無法認定,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全莉.從泰語中漢語借詞看泰國民族對華語言態(tài)度.大學(xué)教育[J].2013(12).
[2]楊麗嬌.泰語、越語、緬語中的漢語方言借詞分析.云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對外漢語教學(xué)與研究版)[J].2009年5月第7卷第3期.
[3]薄文澤.泰語里的漢語借詞“是”.民族語文[J].2008(1).
[4]龔群虎.漢泰關(guān)系詞的時間層次[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2.
[5]黃慧敏.泰語書面語中漢語借詞研究.學(xué)周刊[J].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