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習得是指習得者在日常自然環(huán)境當中,通過交流溝通信息傳遞的過程當中,學生潛意識里漸進地獲得一種語言的能力。對于我們中國學生來講,第一語言往往是母語—漢語,習得的二語是英語。本文旨在討論二語習得過程中所受牽制的隱形文化因素。
關鍵詞:語言習得;文化因素;交際
作者簡介:賈文嬌(1992-),女,漢族,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8--02
一、引言
“文化”一詞起源于西方的拉丁文,它是指人們在相互交際的過程當中,發(fā)表看法、闡釋觀念、表達意見、傳播情感、交流信仰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人類學家拉德克利夫·布朗認為,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群體或社會階級與他人的接觸交往中習得的思想、感覺和活動的方式,他強調文化只有在社會結構發(fā)揮功能時才能顯現(xiàn)出來,如果離開社會結構體系就觀察不到文化。文化與語言息息相關,語言是文化的反映,文化是語言的載體,兩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互為前提。中國和西方國家地理位置、經濟形式、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往往造成兩國巨大的文化差異,因此中西方語言差異亦尤為明顯。僅習得語言而忽略其背后根植的文化會使得語言習得出現(xiàn)諸多障礙。多從不同角度,不同渠道探索西方文化為我們習得其語言降低了難度,有助于我們更加準確的掌握其語言。
二、二語習得理論
自20世紀60年代起,二語習得理論逐漸興起并走向成熟。該理論是指語言習得者學習某種外語的機制,交叉結合各個學科,從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的語言學科。對二語習得理論影響最大的語言學家克拉申認為一種語言從接觸到熟悉再到熟掌握,大多是在有效的學習理解掌握的基礎上,在被“可具體感知”的真實情景語句下發(fā)生的。二語習得適宜方式并不是在封閉環(huán)境當中刻意單單掌握其語言本身語法詞匯等,而是在具體相應的語言環(huán)境中使用,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真實語言環(huán)境的交流掌握語言。二語習得也是文化遷移的相關反映,語言習得者向目的語進行遷移的進度、速度及程度深刻影響著了他們二語習得的程度。該理論由五個假說構成:習得——學得差異假設;自然順序假設;監(jiān)檢假設;輸入假設;情感過濾假設。這五大假設為克拉申的二語習得理論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三、中西文化差異反映
在中國,長期受國內應試教育考試的影響,二語習得者常常受大環(huán)境影響偏重于學習英語語法,記單詞,背誦作文模板,從而忽略了在真實情景中的英語會話,因而口語表達能力很差違背了掌握一門語言的真正要領,形成了言語之間的交際性溝通障礙。若二語習得者單單將學習中心放在如何逐字逐句的完全正確的按照語法的要求說出正確的語句,而忽略了語言使用過程中的語境以及他們的禁忌方面,違背了西方的思維模式或者交方式也許會使得交際出現(xiàn)很大的問題。這就說明在二語習得過程當中,學習者不僅要使用流利的語言,更要學習及接受語言背后隱藏的本土化的思維模式,對習得者自身來說也是一個較高能力的要求。
(一)稱謂用于使用
稱謂用語往往在交際過程中向聽眾傳達自己的身份、社會地位以及角色定位,恰當?shù)姆Q謂語言的使用往往能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是確保良好溝通,促成成功交際的必要條件。由于各國文化之間的差異從而造成人稱代詞的使用也大不相同。在中國,由于受傳統(tǒng)封建禮教、三綱五常觀念的影響,從而形成了重人情,重人倫的思想觀念?!白鹄蠍塾住背蔀榱伺袛嘁粋€人倫理道德標準的重要指標。因此,我們常常在與長輩打招呼時稱呼道:劉奶奶,孫伯伯,張阿姨等。同輩之間常聽到:老王,小李等。但是在西方,由于深受個人主義以及平等觀念的影響,即使是稱呼長輩也往往是直呼其名,例如常常聽到孫子稱呼爺爺:Tom,Mark等。如果直呼長輩名號發(fā)生在中國,在不了解西方文化時往往使人感覺到沒有禮貌,缺乏教養(yǎng)。
(二)比喻的差異
不同民族對待相同的事物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認知模式以及價值觀念。在與人交際中,為達到更加形象親切的效果,往往使用比喻的說法。在中國文化中,“狗”這個形象往往是一個被人鄙視、遭人詛咒的意象,往往與狗有關的詞語都是帶有強烈的貶義色彩,如走狗、狗急跳墻、狗血噴頭、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勢等數(shù)不勝數(shù)。但是在西方文化里,狗是人類好友,往往帶有正面的贊揚的色彩。例如:You are a lucky dog來形容某人碰到好運時;用dog-tired來形容人疲憊不堪的窘態(tài)。另一意象孔雀也常被用來比喻,在中國文化里,孔雀是吉祥、美麗的象征,在漢語中,某人若是被比喻成孔雀,則意味著凸顯此人的美麗動人;但在英語文化中,孔雀包含了較多的貶義,往往形容人驕傲自大、狂妄放肆,愛炫耀。如:They were eager to take the young peacock down a peg 來形容人驕傲自大的,遭人嫌棄的形象。
(三)寒暄語差異
寒暄語是人際交往以及自我展示最常用的交際方式,恰當正確的寒暄語的使用往往能促進人際關系,拉近人際交往距離。但是,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由于受文化背景、思維方式、交際習慣的差異影響,往往出現(xiàn)在交際過程中語用失誤的現(xiàn)象。使用寒暄語時,交際雙方并非注意寒暄語本身的語義含義,而是重視語言背后傳達的情感以及某種社交規(guī)約。例如;中國人和外國人碰面時,中國人帶著一條絲巾,外國人會說“very beautiful, I like it.”其言下之意是在夸獎或者恭維。中國人會認為人家喜歡,就會再買一條相同的,按照中國人“禮尚往來”的交際思想送給他們。又如,外國人夸中國人衣服或者裙子漂亮時,中國人往往受謙虛態(tài)度或思維的過分控制,往往說,一般一般,哪里哪里,你的更好看之類的話語。這樣的回答往往使得聽話者感到心情不悅,未達到成功交際的目的,其實可以單單說聲:thank you表達其感激之情足矣,來促成成功的交際。
(四)差異原因分析
中西文化的差異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首先,中西方文化受經濟制度差異的影響巨大。中國古代文明源遠流長,受傳統(tǒng)的農業(yè)文明的傳統(tǒng)的影響,形成了封閉的、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人們世世代代靠農耕方式生存,依賴土地生活,從而塑造了中國人內斂、內向型性格。然而西方社會受工業(yè)革命以及大機器文明的沖擊,較早進入了工業(yè)經濟時代,開始了機器化大生產,私有經濟比較發(fā)達,培養(yǎng)了西方人注重自身發(fā)展的個體意識。其次,中西方地理環(huán)境的巨大差異對其文化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受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huán)境影響,形成中國人封閉的思維模式,思維往往受到局限和制約,經常照古人遺留下來的固有的思維模式處理眼前的問題,缺乏探索精神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因而,這種內向型的性格往往形成中國人追求安逸的生活方式。而西方大多數(shù)國家受開放的海洋型地形的影響,大力推進了西方國家航海事業(yè)的發(fā)展,因而培養(yǎng)了西方人的探險精神、積極開拓創(chuàng)新、敢于接受挑戰(zhàn)、擅長拓展征服等性格特征。
四、總結
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是歷史長河長期沉淀的一種穩(wěn)定的、較為持久的文化特質。我們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除了掌握語言本身的語法知識,更要增進了解目的語背后隱含的文化背景知識、社會風俗習慣以及獨特的思維模式。在二語習得過程中,習得者要多進行對比思考,使自己潛意識中意識到不規(guī)范語言產生的根源,從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避免,增進跨文化交際中恰當、規(guī)范的語言的使用,促進形成更加有效的交際。
參考文獻:
[1]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顧嘉祖.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戴曼純.論第二語言詞匯習得研究[J].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
[4]趙書博,滿屹. 二語習得中的母語遷移[J].現(xiàn)代交際,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