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
摘 要:隨著中國加速融入全球化浪潮,文化市場與國際上的交流也日趨頻繁。電影,作為文化活動的重要形式和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成為大眾消遣娛樂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對于英文電影的引進已成為我國電影市場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電影片名屬于具有訴求目的的文本,有商業(yè)廣告特性,這決定了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必須要把受眾市場的需求放在首位。本文以時下熱門以及經(jīng)典的英美電影為例,分析了文化因素在電影片名及其漢譯中的體現(xiàn);結(jié)合翻譯目的論,簡述了英文電影片名的漢譯方法。由此得出,在翻譯電影片名的過程中,不僅要講究翻譯方法,更要考慮翻譯的目的性以及文化背景因素。
關鍵詞:電影片名漢譯;翻譯目的論;文化因素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8--02
一、漢譯英文電影片名的重要性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強。同時,電影技術的日趨成熟以及電影題材的多元化,電影行業(yè)迅猛發(fā)展,大量的外國影片進入中國市場。
如何能引進優(yōu)秀并符合大眾審美的電影,以達到經(jīng)濟利益的最大化成為外國電影引進方的主要任務。電影片名作為觀眾獲取影片信息最直觀的來源,其是否能吸引大眾眼球,是否符合大眾審美,是電影是否賣座的關鍵。如此一來,外文片名的漢譯質(zhì)量便成為獲得票房與否的重中之重。
二、影響電影片名翻譯的文化差異
翻譯不僅是不同語言形式的轉(zhuǎn)換,也是不同文化的轉(zhuǎn)換。[1]所謂文化和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nèi)的一種綜合體。[2]一個國家拍攝的電影,如同一部文學作品一樣,反映了其整個國家民族的政治歷史文化習俗等等。綜合來看,影響電影片名的英漢文化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背景的差異
語言是其使用者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以及風俗習慣的基礎上發(fā)展演變的。中西方社會背景的差異,必然在語言上有所反映。因此在翻譯電影片名時,應注意社會背景以及習俗的差異。以系列動作電影Live Free or Die Hard為例,該片講述的是老警官約翰·麥克萊恩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作為孤膽英雄勇斗各類不法分子的故事。該片英文片名結(jié)構上使用了對稱的表達形式,內(nèi)容上揭示了影片主旨,表明了主人公為了追求自由和平不惜犧牲的精神。這和美國的追求自由民主的社會精神以及憲法精神有著絕對的關系。該片的中文譯名為《虎膽龍威》,從社會背景方面來分析該片名的譯本,我們可以看到該片名用了兩個在中國社會背景下極具象征意義的兩個字,即“虎”和“龍”。在我國,“虎”是威猛的象征,用來形容人的時候,給人孔武有力、不可侵犯的感覺;“龍”則屬中華民族的圖騰,用來形容人則會塑造出一種使人信服,具有領導力,擁有核心精神力量的形象。另外,中國成語中,有許多成語中同時含有“虎”“龍”二字,如:龍爭虎斗,臥虎藏龍,虎踞龍盤等等,這就使得《虎膽龍威》這個片名更符合中國的社會背景和人文習俗。
(二)審美觀念的差異
英語民族的審美觀大多理性且具有條理,這就使得美國影片名稱大多趨向精簡、直白,多擇取影片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地名等來命名,如 Notting Hill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等。而中國審美意趣由于受到儒家“中庸”哲學思想的影響特別強調(diào)平衡美和對稱美,電影片名我們多用四字詞來表達。漢語言中的對偶、對仗結(jié)構以及春聯(lián)、四字成語都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觀在視覺以及語言對稱平衡美的體現(xiàn)。[3]這種審美觀念使中國影片多使用具有提煉性和感性歸納的四字格。這里舉一個非常經(jīng)典的片名翻譯,電影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該電影的中文譯本是《廊橋遺夢》,若直譯為《麥迪遜之橋》,在中文中用這樣的地名作為電影片名,讓人不所云,甚至容易被人誤解成是一部紀錄片?!独葮蜻z夢》的譯名可謂電影片名翻譯中成功的典范。首先,四字格的使用工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思想;其次,“橋”這個意象在中國人的審美當中占有很崇高地位,自古以來,就有有情人“鵲橋相會”之說,此意象可以引起中國人的情感共鳴;另外,“橋”在中國詩詞中通常帶有濃重的感情色彩,從古典的“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到現(xiàn)代的“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贝罅康脑娫~都賦予“橋”以傾向性的感情意蘊;再次,“遺夢”二字表現(xiàn)出影片男女主人公感情的無奈和遺憾;“遺”本就有著未竟之事的意味,而“夢”字,又預示著感情如夢幻般美好,卻也如夢般不牢靠。這個典型的英漢片名的差別,很好地揭示了中西方審美意趣上的差異。
(三)價值觀念的差異
盡管中西方對于家庭倫理題材都有著影視上的表現(xiàn),但眾所周知西方傳統(tǒng)價值觀念中對家庭并非像中國人一樣看中。絕大多數(shù)家庭中,當子女成年后就會離開父母獨立生活。而傳統(tǒng)的中國價值觀則深受儒學影響,認為人到老年若得子女承歡膝下,共享天倫則為圓滿。以電影Everybodys Fine 為例,該片的主人公是一位鰥夫,在妻子去世后,決定去探望多年未見的孩子們。但這次旅行讓他百感交集:他所寄予厚望的孩子們各有煩惱,過得并不如意。電影譯為《天倫之旅》,既直觀地體現(xiàn)了該片是以親情為主要題材,又符合中國人傳統(tǒng)的“共享天倫”的價值觀。雖然原片名是主人公在妻子的墳前訴說著“人人都好”的點睛之句,但若將影片直譯為《人人都好》則會讓中國觀眾感到一頭霧水,不知該片的主旨題材,更無價值觀念上的契合。
(四)宗教差異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眾所周知,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這對西方世界的文化影響極大,自然而然這種影響就會涉及到電影的創(chuàng)作領域。而中國人傳統(tǒng)的“儒釋道”文化,西方人也大多一頭霧水。如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佛教中的“佛”、“菩薩”,道教“神仙”等等。以電影Dogma為例,dogma在英文詞典中的釋義為“教條,信條”,可屬西方宗教文化中常用的單詞,而該片在進行中國市場投放時片名為《怒犯天條》,非常典型地迎合了中國本土的宗教“道教”中的“天”的說法和思想。“天條”在中國人的字典里再熟悉不過,這樣的片名使中國人更易接受并可以引發(fā)共鳴。
三、英文電影片名的漢譯方法
電影片名的翻譯是為迎合市場大眾而進行的,是帶有很強的目的性的翻譯活動。這里筆者認為電影片名的譯法與翻譯目的論是契合的。目的論的核心概念是: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必須由譯文預期目的或功能決定。[4]弗米爾提出“翻譯是一種目的性行為”。因此,翻譯是“在目的語情景中為某種目的及目的受眾而生產(chǎn)的語篇”。由此得出,譯者應以翻譯的目的為出發(fā)點,結(jié)合譯文讀者的需求進行翻譯實踐。下述的任意一種漢譯片名的方法,都是帶有目的性的翻譯,都是希望最大程度的展現(xiàn)電影的文化價值和商業(yè)價值。
(一)直譯法
直譯法是最直接簡單的翻譯方法,這種方法可以直觀的傳遞意思,側(cè)重于形式上的對等,意思上的基本對應。這種方法一般不會改變詞語的字面意思,在英文電影片名的漢譯中十分普遍,如:Beauty and the Beast《美女與野獸》,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加勒比海盜》等。
(二)音譯法
相比直譯法,音譯法更加簡單;或者說可以算作直譯法的一種。這種翻譯方法一般常用于一些用人名、地點、事物名命名的英文電影中。,音譯法就是根據(jù)英語單詞的讀音,翻譯成有著相似讀音的漢字。這種翻譯方法尋求譯本與原片名的一致性,并且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到外來影片文化與本土電影的差異。如:Harry Potter《哈利波特》、Titanic《泰坦尼克號》等。需注意的是,音譯應該采用譯音表中所規(guī)定的漢字。如Jurassic應譯為“侏羅紀”而非“侏羅紀”。
(三)意譯法
意譯法根據(jù)影片名及內(nèi)容采用靈活創(chuàng)新的方法,使用歸化的翻譯方法實現(xiàn)片名的信息、文化及審美價值的忠實傳達。意譯一般都會結(jié)合原語的表達以及整個電影的內(nèi)容,注重文化功能的對等,更加注重影片名稱的表意價值,譯出符合目標語國家文化習俗的片名。意譯法是需要對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差異考量最多的一種翻譯方法。
以近期大熱的美國影片La La Land為例。該片拍攝地是美國洛杉磯,而LA即Los Angeles的縮寫;另外,該片名La La Land在英語國家的社會習語中意為夢幻之地,在英語里還可以指白日夢的狀態(tài)。這層意思和影片男女主人公懷揣夢想走到一起,又因為各種原因未能終成眷屬的劇情十分吻合。該片中文譯名為《愛樂之城》,符合中國傳統(tǒng)四字表達習慣;其次“愛樂”表達了影片是音樂片以及男主人公熱愛音樂的故事情節(jié);最后,“愛樂之城”在大眾的認知里是沒有這樣的一座城市的,這也和原片名的暗喻不謀而合,意指夢幻的地方,也暗含了男女主人公有情人未能眷屬的遺憾。再比如Find Nimo《海底總動員》、Up《飛屋環(huán)游記》、The Red Shoes《紅菱艷》等,都屬典型的意譯片名。
(四)多種方法融合
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中西方文化差異巨大,所以根據(jù)不同的語言特色,語言環(huán)境,語言結(jié)構以及不同電影類型表達的內(nèi)涵不同,對于一些英文影片名的翻譯僅僅靠單一的方法是不夠的,為了更好地通過片名展現(xiàn)電影,往往需要把各種方法結(jié)合起來,靈活巧妙地翻譯出新穎獨特的片名。如近期大熱的Hacksaw Ridge譯為《血戰(zhàn)鋼鋸嶺》,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鋼鋸嶺”三個字可以直接直譯作為電影片名,但是該片的中文譯本加了意譯的“血戰(zhàn)”二字。這不僅凸顯了該影片的戰(zhàn)爭題材,更渲染了戰(zhàn)爭的慘烈狀況,比起直譯成“鋼鋸嶺”更加能吸引觀眾。此外Alice in Wonderland《愛麗絲夢游仙境》(前半部分音譯人名,后半部分加入譯入語文化背景元素),Passengers《太空旅客》(直譯“旅客”,后加“太空”二字表明故事背景)都是典型的例子。
四、總結(jié)
綜上,一個好的電影,能否獲得其預期的市場和社會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譯者對電影片名的翻譯。電影片名的翻譯既受到原語文本的約束,又具有一定的“叛逆性”。文化因素作為翻譯過程中著重考慮的因素之一,使得譯者必須要了解原語和譯入語之間的民族文化差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區(qū)別對待。在此基礎上,運用恰當?shù)姆g技巧,最大程度地傳遞原文的文化特色,最大化的迎合目標市場觀眾的品位,以使影片的文化價值,信息價值和市場價值得到完整體現(xiàn)。
注釋:
[1]陳宏薇,李玉丹.新編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愛德華·伯內(nèi)特·泰勒,原始文化[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3]李春梅.英文電影片名漢譯的文化適應[J].電影文學,2010(18) .
[4]湯玉潔. 淺析翻譯目的論[J]. 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