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瑞
魔芋,保山人叫“橛橛”。它的吃法很多,拌、煎、燴、燉;冷、熱、酸、辣,食物雖小,滋味卻豐富得不得了。
魔芋,中國古代又稱妖芋,自古以來就有“去腸砂”之稱,日本人形象地稱之為“腸胃鐵掃帚”,可見是一種極具保健價值的食物。魔芋屬于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寒、味辛,可活血化瘀,解毒消腫,寬腸通便,化痰軟腎。
如今,不少人因飲食問題罹患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給身體和思想帶來包袱。魔芋就是一種公認(rèn)的有效降“三高”的天然食物。魔芋中含有35%的淀粉,3%的蛋白質(zhì),多種維生素和鉀、磷、硒等礦物質(zhì)元素,以及“降糖成分”——魔芋多糖。魔芋多糖不含熱量,有飽腹感,且能減少和延緩葡萄糖的吸收,對糖尿病有良好的輔助食療功效。
有個有趣的現(xiàn)象。對于食物,咱們中國人首先考慮的是色味,而西方人更注重營養(yǎng)功效。要說誰對誰錯,難下定論。保山人吃“橛橛”就是個例子。吃“橛橛”加作料要全、要重,多以燴、炒烹之,講究濃油、多肉。這種隨心所欲的吃法讓食物的口味濃郁,食客心情爽快,但同時也對身體造成了一定傷害。明明是頗具保健功能的良物,為什么烹制后反而變得“不營養(yǎng)”了呢?
記憶深處,家鄉(xiāng)有更為健康的“橛橛”吃法。上世紀(jì)七八十年代,筆者尚小,零食少得可憐,總共沒有幾種,且沒有隨時吃到的運氣。不過幸運的是,在村小學(xué)門口,隔幾日就有位大媽挑著“橛橛”來賣,很便宜,同學(xué)們經(jīng)常買來吃。
“橛橛”裝在放著水的桶里,是一塊長方形的大砣砣。大媽會將其拿起,像撥出一條小活魚兒似地劃一塊,放在木板上細心地剁碎,放入小碗,倒進黑米醋,撒點芫荽、辣椒粉、鹽巴,配一雙筷子,遞給你。
大媽賣“橛橛”講究的是酸味重(因為醋是最便宜的)、爽口,調(diào)味料中醋放得挺多,其他都少。小魚一樣的“橛橛”游在以醋為主的黑色大海里,倒也別致、有趣。那時候吃“橛橛”,我老想讓大媽少放醋多給點鹽,換換口味,可每次都失望。雖說如此,“橛橛”的滋味依舊令人癡迷。這東西酸滋滋、滑溜溜,我稀里嘩啦連扒帶喝,三下五除二,很快就會吃光掉。下次見到賣“橛橛”的來,只要兜里裝著錢,哪怕只是個五分錢的硬幣,也要買上一碗。
這場景過去三十多年了,我把它當(dāng)作粗陋,埋藏在記憶深處羞于示人。最近經(jīng)人提起才覺恍如昨天。有位多年前在保山當(dāng)過兵的朋友,故地重游,說想吃城西太保山腳下的魔芋。那里有位老大媽,賣的魔芋上會放很多酸醋,用的辣椒面是以熱油澆過的那種。他說:“當(dāng)年吃過不知多少次,可惜現(xiàn)在去找沒有了!”這和我小時候在農(nóng)村吃的“橛橛”完全一樣。雖分屬城鄉(xiāng),年代有別,但滋味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