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忠孝
辦公室的老師周末參加了一個線下的讀書會,周一上班后向我們侃侃而談。她說雖然沒有學到太多東西,但覺得渾身充滿了力量。讀書會,就是充電會!
確實如此,一群人因為共同的愛好、興趣而圍坐在一塊,就某一本書,或交流、或討論,滋養(yǎng)彼此身心,共同成長。
隨著“全民閱讀”活動的不斷深入,各種創(chuàng)新的讀書活動在全國各地蓬勃發(fā)展,什么“樊登讀書會”“二十一天閱讀打卡”……這樣的讀書活動,其實就是營造了一種閱讀的儀式感。
何為儀式?儀式是指“舉行典禮的程序、形式”。中國歷來重視儀式帶來的身心觸動,如重陽節(jié)的登高、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賽、中秋的賞月……各式各樣的儀式帶給人們悠遠的文化、記憶與多彩的人生回憶,讓人在經(jīng)過悠久的歲月之后依然能對儀式的內(nèi)容記憶深刻,深受感動。
在電影《小王子》中狐貍與小王子有這樣一段對話:你最好在每天相同的時間來,比如你在下午四點鐘來,那么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感到越幸福。到了四點鐘我就會坐立不安,如果你隨便什么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時間準備我的心情。儀式能讓我覺得某一天某一刻與眾不同。
儀式,是會讓閱讀發(fā)光的魔法。出于這樣的想法,我在自己班上創(chuàng)建了一個微信讀書交流群——“書里”公益閱讀沙龍。班上的孩子、家長都加入進來。做法非常簡單:每周推薦共讀一本好書;每周日晚上6:30,微信群聊書。
對孩子們而言,六點半就像是一個開啟閱讀的鬧鈴。儀式感一旦形成,就像條件反射一樣,到了時間,孩子自然就會要求讀書。這樣的時光在孩子的生命中也許只有幾年時間,但對于他的一生,會是開創(chuàng)自己未來的基石與動力。
每每活動開始前,不少家長就會關上電視,給孩子營造一個讀書交流的環(huán)境。甚至,很多家長也參與進來,和孩子們一起分享。儀式感,讓閱讀變得神圣和莊重,而孩子的讀書興趣就這樣在無形中成了一種習慣。
或許儀式的象征意義遠遠大于實際意義,但它所營造的隆重氣氛在孩子心中喚起了神圣、崇高的感情。
除了富有儀式感的讀書環(huán)境,我們也開展了一系列富有儀式感的讀書活動。
在過去的幾期沙龍里,我們聊沈石溪的動物小說。我們共讀了《大魚之道》和《瘋羊血頂兒》,我們嘗試著畫情節(jié)折線圖,用表格梳理關鍵事件。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里,提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至關重要。
我們共讀了德國作家芙勞可休娜曼的《小貓溫斯頓》,在群里共同討論什么是真正的“友誼”,我們嘗試著用小說中的敘述方式進行創(chuàng)意寫作,改寫課本里的課文《珍珠鳥》。
每次創(chuàng)意寫作,都會有很多家長也參與進來。我們共讀過一本特別詩意的小說《十歲那年》,共讀之后很多家長特別有感觸,紛紛寫下了一首首童年的詩歌,如《放牛》《夜巡》。甚至還有家長用英語寫下了讀后感。當家長們也參與進來的時候,孩子的閱讀興趣就更濃了。
一段時間下來,其他地區(qū)的語文教師看到之后,發(fā)動他們班上的家長、孩子也參與進來,現(xiàn)在我們的群里匯聚了武漢、上海、杭州、寧波等地的朋友。
儀式感,讓微信讀書更令人期待。
(浙江省桐鄉(xiāng)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春暉小學 31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