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鋒
一、農村中學和諧德育的困境及其成因
(一)家長方面(家長教育的失誤)
1.德智要求的不和諧
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方面不重視、無所謂,認為自己的孩子只要學習成績好就可以了,有的家長。典型重智輕德教育,在德育要求上不和諧。
2.觀念的不和諧
有相當一部分家長認為,作為家長,自己的職責就是給孩子吃好、穿好,其他都是孩子自己或老師的事情了,教育觀念陳舊,表現的是家長教育觀念上的不和諧。
3.目標的不和諧
隨著農村城鎮(zhèn)化建設推進的過程中,出現了如拆遷、征地、農居點建設等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家長只滿足于眼前暫時獲得的利益,有的家長致力于家庭經濟搞上去,致力于家庭條件的改善,對孩子的教育認為無所謂,沒有更高的更明確的目標,導致了德育目標的不和諧。
4.能力的不和諧
由于地處山區(qū)農村,家長本身受教育水平較低,綜合素質不高。據調查家長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人只有2%左右,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不夠科學,與當前的時代要求相比,其能力明顯滯后,不能滿足現代家庭教育的要求,這就是能力上的不和諧。
以上來自家長方面德育不和諧的成因是:新形勢下農村家庭的“留守兒童”問題及其隔代教育。
(二)學校方面(教者的失誤)
1.德育內容與實效性之間的不和諧
目前農村學校德育載體、內容相對還比較缺乏的,而在操作的過程中又有“任務”性的傾向,不注重活動的體驗、內化,導致了德育內容與實效性之間的不和諧。
2.教師觀念上的不和諧
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還有相當部分人存在著重智輕德的現象,認為德育是班主任或德育組的事情,自己只要一心一意抓成績就可以了,無法將德育和智育的和諧統一起來。
3.學校與家庭、社會之間的不和諧
三者之間的資源整合不夠,沒有形成合力,在很多時候存在著“教育力”的相互抵消現象,學校與家庭、社會之間出現了不和諧。
4.德育教師隊伍能力上的不和諧
部分從事學校德育工作的教師其能力明顯滯后,不能滿足現代學校德育工作的要求,主要表現在灌輸多,啟發(fā)少;理論多,實踐少;消極應付多,解決實際問題少;單兵獨進多,聯合作戰(zhàn)少;政治教育多,品德內化少。在德育工作中存在著“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不良現象,沒有深入學生的心靈深處解決具體問題。這就是能力上的不和諧。
以上來自學校方面德育不和諧的成因是:由于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的制約,學校教育重在校時的教學管理,對“留守兒童”心理關愛難以顧及、尤其是與家長溝通難以實現。
(三)社會方面(社會的不良風氣、現象)
1.文化市場上的審美錯位
譽庸俗貶高尚,譽感覺貶理智,譽調侃貶拼搏,譽奢侈貶勤儉,這些在文化市場卻已是泛濫之勢??膳碌氖?,這些顛倒是以文學、藝術、音樂、影視的形式出現,又是寓于求知求美的閱讀的觀賞之中,對審美觀尚未形成、辯別能力比較弱的未成年人具有更大的腐蝕性和誘惑力。
2.網絡、短信的監(jiān)管乏力
在商業(yè)利益與社會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如今犧牲的常常是社會利益。危害最大的黃色信息、色情笑話和黃段子也通過手機短信蔓延到了未成年人中間。
二、農村中學面對和諧德育困境的對策
1.豐富德育內容,變單一型為綜合型
具體方法可以是:第一,有計劃地開展專題思想教育活動,把愛國主義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結合起來。;第二,制訂《教師德育工作考核制度》,以實現全員德育,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滲透到教學和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領域;第三,緊密聯系實際,通過身邊的典型人物和事跡以及具體實物教育人。
2.優(yōu)化德育形式,變灌輸型為滲透型
具體方法可以是:第一,開設校園廣播站、黑板報、校園網,充分發(fā)揮團隊陳地;第二,設立“校園值日生”,讓學生擔任班級干部、參與班級管理;第三,鄉(xiāng)城“留學”,農村學生到城市參觀學習等。
3.拓展德育領域,變單線型為網絡型
具體方法可以是:第一,制訂《教師家訪制度》,分級定期召開“家長會”。通過走訪家庭、召開家長會等方式,向廣大家長宣傳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正確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指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把家長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來;第二,積極爭取新聞出版、公安政法和共青團、婦聯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決心治理學校內部和周圍社會治安,堅決打擊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法行為,切實保證學生有一個安靜、和諧、健康的學習環(huán)境,形成全社會都來關心、支持學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第三,建立家校互動“文件夾”或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及落實其監(jiān)護人,以便學校與家長或監(jiān)護人更好地聯系,互通信息。特別是農村學校這是必不可少的。
4.認清德育主體,變被動型為主體型
具體方法可以是:第一,制訂“文明班”“文明宿舍”考評方案,設立 “流動紅旗”;第二,大力推行自辨、自強、自律、自立、自主的“五自”專題教育;第三,采取民主對話、主題辯論、質疑答疑、師生研討、情感溝通、心理咨詢、兩難問題抉擇、價值觀辨析等方法。
5.區(qū)分德育對象,變整合型為層次型
具體方法可以是:根據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不同的年齡特征,以六大板塊“養(yǎng)成教育、理想性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廉潔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為主線的德育層次去進行。
6.落實德育責任,變自發(fā)型為自覺型。
具體方法可以是:第一,與教師簽訂《班級管理(學生行為規(guī)范)責任書》《學生安全責任書》和《班級公物保管責任書》,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為人師表;第二,實行“師生結對”,增強他們尊重學生、愛護學生、保護學生的責任意識;第三,制訂《教師崗位考評制度》,督促教師認真做好教育教學工作,對學生既要認真負責、嚴格要求,又要耐心細致、滿腔熱情,始終以高度的責任心,教育、引導和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7.更新德育手段,變傳統型為現代型
具體方法可以是:第一,定期召開“德育工作經念交流會”;第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可以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宣傳國家建設的偉大成就。還可建立學生檔案,有效地進行德育的評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