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摘 要] 團體心理活動是團體心理咨詢中常用的一種形式,將團體心理活動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種嘗試。在論述團體心理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可行性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實踐探索,并對結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思考與探索。
[關 鍵 詞] 團體心理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34-0146-02
團體在一個人成長與發(fā)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為人的本質是其社會性,人必須生活在社會團體中,自己的需要、期望、價值才能滿足和實現。所以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團體。團體心理活動指的是團體心理咨詢中所采用的活動。團體心理咨詢是以心理學為基礎的專業(yè)知識、理論與技術。在團體心理咨詢中,有一種團體心理活動的形式,它是在團體情景下為吸引成員積極參加,引發(fā)成員心理互動和成長而設計的一系列有趣活潑的活動。本文中的團體心理活動指的是利用團體心理咨詢的團體活動結合思想政治教育課(具體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內容創(chuàng)設系列生動、有趣的活動。
一、團體心理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結合之可行性
(一)學生有團體生活的傾向
青年學生喜歡三五成群,一起學習,一起游戲。他們可以從同伴那里得到支持和安全感,所以很看重同學對自己的評價。他們比較容易對朋友吐露心中的煩惱,也容易受到朋友的影響。學校團體心理活動可以為他們營造活動氣氛。
(二)學生有共同的成長課題
“95后”大學生雖然來自不同的地方,但是具有相同的年齡特征,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面臨很多共性問題,比如,生活適應問題、學習方式問題、人際交往問題和生涯規(guī)劃問題等,有著共同的發(fā)展課題。他們需要了解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為,需要建立協調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需要了解自己的職業(yè)價值觀,需要培養(yǎng)自信和掌握社交技能,需要改善適應水平和保持心理健康等。通過團體心理活動,每位成員自愿參與其中,有著共同的困惑需要去解決。他們在活動過程中,通過觀察其他成員的反應與表現獲得自我教育,促進自我成長與自我完善。團體心理活動中還是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活動對象的性質都是相近的,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與處理問題的方法。二者結合在一起不但能充實學生在校生活的內容,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社交能力、組織能力,樹立團體意識和集體協作精神。
(三)二者的活動目標一致
團體心理活動是通過活動解決人們心理困惑,改善人際交往,調整學習心態(tài),形成對事物相對正確的認識,促進人格不斷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包括思想、道德、心理、法律等,是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關注時事政治的引導與灌輸,更要健全大學生的人格素質,關注大學生的生活狀態(tài)與各方面的心理困惑,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形成良好的品質、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從而促進大學生健康全面的發(fā)展。因此,團體心理活動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目標是一致的。
二、團體心理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結合之必要性
(一)當前大學生思想品德課存在的主要問題
1.吸引力不夠
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吸引力,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活動形態(tài)能夠契合大學生的思想發(fā)展需求,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目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課,仍然以傳統(tǒng)的課堂灌輸為主要模式,教學中只重社會要求,忽視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需要;只重教育要求的正確性而忽視其接受性;只重共性要求,忽視個性指導等不良傾向。它強調讓學生接受道德規(guī)范與社會要求,強調教育的“一致性”。雖然在不斷進行教學改革,例如,案例式教學法、專題討論式教學法,但多以老師為主,學生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tài),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與能動性,學生難以將思政內容內化于心。例如,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時,傳統(tǒng)教學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校有責任和義務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而學生則必須接受學校的教育,順從社會給定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模式,這種“強制接受”的結果使學生產生了極大的抗拒心理,引起本能的反感,使思想政治教育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加之有些老師不更新觀念,不貼近時代步伐,不與社會現象相聯系,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失去吸引力。
2.針對性不強
隨著智能手機的發(fā)展和普及,微媒體的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針對大學生的實際思想,需要及時更新教育內容。但是知識更替頻繁,教學內容滯后,當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沒有跟上時代步伐時,思想政治課教育本身就失去了針對性。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課程相比,功利價值不大,趣味性也較差,刻板的教學模式、陳舊的教學方法已成為突破思想品德教育課現有格局的障礙。一些教師仍然堅持著導入—講授—結束的模式,課堂結構千篇一律,缺乏新意,也缺乏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使本應生動活潑的課堂成為死水一潭。從教學方法看,單一的講授方式仍然占據著主流,信息輸出是單向的而不是多元的、立體的,使思維異?;钴S的大學生感到味同嚼蠟,很難產生共鳴,形成課堂的親和力。在當今多元化的社會,這種刻板的教育方法難以奏效是顯而易見的。團體心理活動則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將教育目標或意圖滲透在適合大學生的各種有趣的活動中,學生在團體活動中彼此啟發(fā)、相互支持鼓勵,通過充分的互動,探討自我,并嘗試改變行為,學習新的行為方式和接受新的觀念,促進自我成長。
(二)團體心理活動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作用
1.團體心理活動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課作為高職院?!皟烧n”中的核心課程,是系統(tǒng)地對學生的“三觀”和道德行為進行教育的主渠道。傳統(tǒng)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授課模式都以老師講為主,學生被動地聽,不能很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團體心理活動則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活動和情景,讓學生參與到活動當中,體會活動的意義,分享感受,使其真正地把課本知識融入自身。團體心理活動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更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吸引力,打造“三有”課堂——有趣、有效、有用。
2.提高學生學習思想政治教育課的積極性,提高“抬頭率”
“95后”學生個性鮮明,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自我意識強,但認識能力不足。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方面他們關心社會發(fā)展,關注社會熱點,但同時因為生活閱歷有限,“三觀”尚未定型,不能準確而全面地看待問題。這種認知能力不足與自我意識強之間的矛盾一直困擾著他們。具體表現為愿意去關注國家政治生活,卻抵觸說教灌輸,僅靠傳統(tǒng)式教學法難以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結合相應的團體心理活動,由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自覺思考,分享感受,切實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抬頭率”。
三、團體心理活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施探討
(一)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團體活動。
團體心理活動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課有效性的教學手段,服務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所以不能本末倒置,為活動而活動。在二者結合過程中,首先要對思想政治課內容進行整合、模塊化,設計與團體心理活動所需的場景,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安排。同時團體心理活動在精,不在多,要符合學生實際,突出教學內容,實現教學主旨。
(二)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團體心理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主要是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提高學生上課的興趣,強調“做中學”“做中悟”。但是在引領學生對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進行深入的理性思考方面有明顯的不足。學生通過活動可以積累一些感性的經驗,卻缺少深層次的思考。為此,還需要提高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深度。所以團體心理活動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不等同排斥理論,不講理論。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引導學生成長“三觀”的導航儀,必須用理論的力量吸引學生,用理論指導學生,不能重活動輕理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灌輸一定的理論,同時還要對團體心理活動中的體會進行升華,提煉出學生信服的理論,活動和教學相輔相成,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三)做好教學效果的評價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成績評定以小組整體表現為基礎,所以評價考核體系不僅需要反映出小組團體的成績,同時也要體現個人。避免個別學生出現“渾水摸魚”“搭便車”現象,從而導致評價有失公平,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有些內容思想性和政治性都較強,小組的一次活動不能反映出小組的掌握情況,除了需要教師對理論的引導和強化,還需要對小組所有活動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價,提升學生對理論的了解和尊重。
總之,團體心理活動為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和全新的思路。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能把二者有效結合起來,將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團體心理活動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還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完善。
參考文獻:
[1]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5.
[2]樊富珉.結構式團體輔導與咨詢應用實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06.
[3]陸穎.論團體心理輔導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J].現代商貿工業(yè),2015(10).
[4]孔青梅.論團體心理咨詢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
[5]金明媚.團體活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2).
[6]楊乃鵬.試論團體心理輔導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