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許并不在摩拜單車的預料之中—當它入圍首屆“中國社會企業(yè)獎”的消息傳出后,各方爭論之聲不斷。
摩拜單車顯然還沒有做好應對這種爭論的準備,所以《中國慈善家》幾次致電摩拜單車的公關人員,都沒有得到回應—既沒有表示接受采訪,也沒有表示拒絕,確切地說,是在確認了記者的身份和采訪意圖后,便再也沒接過電話。
客觀地說,記者能理解這種小心翼翼的沉默,在社會企業(yè)這個概念本身就沒有達成統(tǒng)一認識的前提下,摩拜單車怎么回應,都難逃“王婆賣瓜”之嫌。所以,就不回應了吧。
沉默也是一種態(tài)度,只是多少顯得有些曖昧,或者,欲說還休。
一邊廂,支持者對摩拜主動申請社會企業(yè)獎報以掌聲;一邊廂,質(zhì)疑者對摩拜社會企業(yè)的身份表示不認可。面對這截然相反的兩種反應,摩拜單車自身也許都有點懵圈—為什么會是這樣呢?
為什么呢?
或者一切都如本專題開篇時的那句話:“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社會企業(yè)?!?/p>
也許,和爭辯自己是否是社會企業(yè)相比,如何在刺刀見紅的共享單車行業(yè)競爭中殺出一條血路,將競爭者遠遠甩在身后,才是摩拜單車的當務之急;也許,不論這種爭議能演化到何種白熱化的程度,都不會影響摩拜單車對自我價值的判斷—我解決了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難題;我降低了碳排放、緩解了交通擁堵,我是一家社會企業(yè)—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
只是可惜了社會企業(yè)概念的推廣和發(fā)酵。
誠如徐永光老師所言,因摩拜單車而引起的廣泛討論,對于社會企業(yè)這個剛剛興起的概念來說,實在是一次難得的炒熱機會,社會企業(yè)雖然從形式上存在了足有一百多年,但它作為一種概念被提出,不過是最近十多年才發(fā)生的事。它其實挺需要一個契機來讓大眾了解、熟知,因為在國內(nèi),社會企業(yè)還是一個小眾話題,而社會企業(yè)如果能得以長足發(fā)展,其惠及的人口,也許將以億計。
遺憾的是,摩拜單車比社會企業(yè)這個概念,更年輕。
當年輕的“社會企業(yè)”碰上更年輕的摩拜單車,它們都缺乏向?qū)Ψ奖硎銮宄矸莺湍康牡睦系篮陀稳杏杏?,哪怕只有一方成竹在胸,局面絕然不至于此。它們都不乏對未來的激情和夢想,它們都缺乏對當下的掌控和經(jīng)驗。
但這仍然是一次十分有意義的遇見,不論對于摩拜還是社會企業(yè)來說。這次遇見,能讓它們從彼此的身上,更清楚地認識自我;這次遇見,能讓它們在今后各自的道路上,更堅定地邁出步伐。
也許,這道路不該用各自來表述,而應該換成“共同”。
既然彼此惺惺相惜,何妨共舟共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