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權
(廣州市增城區(qū)石灘鎮(zhèn)第二中學,廣東廣州,511330)
摘 要:教育家呂叔湘說:“學生的學,應當由被動地學向主動地學轉化,變教師的外部給予為學生的內部求索”。也就是說只要學生自己主動學了,就沒有學不會的知識。鑒于這樣,導學案應運而生,通過“導學案”輔助教學,增加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激發(fā)了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實現(xiàn)了最大限度地把課堂還給學生,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實現(xiàn)了“讓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發(fā)展”的目標。
關鍵詞:導學 雙贏 學生學習 課堂教學
以“激活課堂,先學后導”導學案為載體,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旨的教學改革試驗在我區(qū)已經得到廣泛的實施與推進。教改后,課堂發(fā)生了驚人的變化:課堂上老師講得少了,學生講得多了;學生的思維活了,問的問題多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多了,學生的視野開闊了。近一年的試驗,讓我切實體會了“給學生一個機會,學生還老師一個驚喜”這句話的含義。讓我“嘗”到了“雙贏”的甜頭。
什么樣的數(shù)學課才是一節(jié)好的數(shù)學課呢?我覺得“雙贏”是標準,即學生學有所得,教師教有所獲。學生在課堂中收獲頗多,不僅掌握了數(shù)學知識,而且掌握數(shù)學學習的方法,形成能力,教師的教學能力得到了提升,業(yè)務水平得到提高。隨著課改全面推行,我校由校長帶領也適時推出了我校的特色“學案導學”的全新教學模式。老師由臺前走向了幕后,學生由被動接受變成了主動探究。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切實減輕了學生學習負擔,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站在新的起點、面對新的教育教學形勢,我開始了自己的思考。下面就談談我的一些做法和存在的困惑。
一、“導學案”的教學模式
導學案是以學案為載體,學生依據學案在老師指導下進行自主探究的教學活動。它的功能是: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確保學生學習中主體地位的落實,實現(xiàn)學生學習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為師生“互動探究”提供課堂時空。
二、導學案的實施
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問題),達標檢測,完成學習任務。
(一)自主學習:學生可以按學案要求閱讀教材,通過自主學習完成學習任務。學生在自主學習時,教師進行巡視,深入學生,對個別學生或小組給予隨機的指點幫助。例如,我在七年級教學《認識一元一次方程》時,打破常規(guī),改革教學的課堂結構,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以往教學由老師牽引著學生,理解教材有關定義,練習做題的傳統(tǒng)做法。課堂上,從學生“活動:把你自己的年齡乘2減5的得數(shù)告訴給你的同桌讓你的同桌猜一猜你的年齡是多少?”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一元一次方程。而后,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一個潛心看教材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匯報“ 讀懂了什么”,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對于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疑環(huán)節(jié),啟發(fā)學生共同探討。在看書看教材中,在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學案教學,體現(xiàn)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二)合作交流:優(yōu)化組合合作學習小組,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以5、6名學生為一個學習小組,每組好、中、差合理分配組成一個強有力的學習團隊。組長一定是優(yōu)秀的學生,有能力解疑解難,幫扶差生,所以在小組活動中,學生一般性的疑難問題,可以在小組的交流爭論中得到解決。學習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將由老師輔導點撥引導。這樣,作為教師的輔導幫助就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啟發(fā)性,幫到學生需要的地方。
針對小組學習,作為老師,我還注重激勵學生,做得好的小組與個人,將會得到本人一份神秘的禮物。而學生的天性中還帶有童真,并且需要得到肯定,更想得到老師的神秘禮物,所以都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積極參與小組學習。本人的激勵方法其實也很簡單,例如:在發(fā)展學生數(shù)學語言表達能力時,鼓勵學生積極到黑板上充當小老師,把小組學習成果展現(xiàn)給全班同學。如果是組長進行展示,就對該組成員加上獎勵分,如果是組員進行展示,就對該組加上雙倍的獎勵分。如此一來,課堂上一份競爭自然上演,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小組的合作精神,還大大發(fā)展了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對學習成績的提高,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達標檢測:要求學生盡量獨立完成,當學生個體自學出現(xiàn)困惑,由合作小組“兵教兵”討論解決,學生難以解決的問題,由教師隨機輔導,點撥引導。本環(huán)節(jié)學生必須保證每個題目都要弄懂,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通過檢測,一方面可以摸清學生學習的實效。另一方面可以暴露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便教師及時幫助解決。
三、使用“導學案”的感悟
(一)收獲
1.學案是學生的一個指路燈。學生看了學案就知道這節(jié)課應該掌握什么內容,并且知道應該怎么去學,避免了以往那種散漫的學習,提高了學習效率。
2.使用“學案導學”,最大的收獲就是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不再是老師的一言堂,學生真正的參與到了學習中來。以前,總是感覺課堂有些沉悶,課堂往往是老師和幾個優(yōu)秀學生的表演場,舉手回答問題的總是那幾個學生,其他學生像看表演一樣,他們跟我們的課堂在心理上有很大的距離,在學案導學中,每個學生都參與到了學習中來,課堂真正成了每一個學生的課堂,老師只是引導者。特別是部分差生,從一個旁觀者,成了學習的積極參與者,并且還能代表小組發(fā)言,給了他們一個展示的機會,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自信心,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的熱情。
3.小組學習中,通過小組成員的分工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很有幫助。課堂上,學生知識的獲得是通過自己的探究得來的,這樣獲得的知識理解深刻,不容易忘記。
(二)困惑
1.在數(shù)學“導學案”的實施過程中,的確讓學生自主學習,給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很多發(fā)展空間,但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來說,這無疑“雪上加霜”,即使是老師細致的講解都未必使他們知道知識的來龍去脈,更不用說自主學習了,展示交流更是談不上,這使得整個班級學習兩極分化嚴重。我在課前抽查一部分學生的完成情況,發(fā)現(xiàn)成績好學生基本能做到獨立完成80%~90%;程度一般的同學,能完成50%左右;程度差的同學,只能將書上的原文找到填寫出概念。各層次的學生都有各自的收獲,尤其是程度差的同學,如果沒有導學案可能根本不知從何學起,所以效果不較明顯。但在使用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有一部分同學因為程度不好課后整理導學案有一定難度,上課時忙于導學案的整理,很多重點內容聽不到,沒分清主次。怎樣才能兩頭兼顧?既發(fā)展了好學生,又使后進生有所進步,一直以來還沒有找到比較好的方法。
2.怎樣充分發(fā)揮小組的學習優(yōu)勢。現(xiàn)在班級都分了學習小組,小組是學習的單位,要充分發(fā)揮小組學習的優(yōu)勢。課堂上我們常??吹竭@樣的情景,討論時,有些小組,爭得不亦樂乎,但只顧說自己的,完全沒有把別人的觀點記在心里;而有的小組卻“默默無聞”,都在期盼別人先開口;有的組員不參與、不合作,擾得小組學習無法正常進行;有的小組則是“離題千里”,討論看似熱烈,但毫無結果;有的小組干脆變成了學習優(yōu)秀學生的一言堂……這樣的討論失去了它的意義。
3.怎樣解決課堂時間與課堂生成性問題之間的矛盾。課堂教學中,并不會完全按照老師預想的進行。常常出現(xiàn)生成性問題。問題出現(xiàn)了,我們就要解決。解決預想之外的問題就要占用課堂時間,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就完不成。我們如何解決課堂時間與課堂生成性問題之間的矛盾呢?
總之,“ 導學案教學”模式使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變成了可操作的程序,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和研究探索的能力。它使“教”圍繞著“學”轉,以學定教,實現(xiàn)了教與學的合一,也實現(xiàn)了由教師帶著書本走向學生,到教師帶著學生走向學習資源,學生帶著問題走向教師的轉變,優(yōu)化了教學過程,更有利于發(fā)揮集體智慧,有利于知識的鞏固落實,有利于教學效率,讓我“嘗”到了“雙贏”的甜頭。
參考文獻
[1]余章瑞.《中國現(xiàn)代教育家傳》叢書第8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
[2]常汝吉.《數(shù)學課程教學標準》2011版[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