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是整個小學數(shù)學階段的一個難點,歷年教學這個內容都要超出計劃的課時數(shù)。即便這樣,仍然有一部分學生理解不好、掌握不好、運用不好乘法分配律,容易出錯。筆者列舉兩種不同的教學思路,以期對比、發(fā)現(xiàn)、提升。
歸納法教學模式:
一、情境引入,積累經驗
生1:(4+10)×25=350。
生2:4×25+10×25=350。
師:你能說說這樣列式的理由嗎?
生1:我先算一共賣出幾個籃球,再乘以單價就算出一共收入多少錢。
生2:我先算上午4個籃球賣了多少錢,再算下午10個籃球賣了多少錢,最后加起來就是一共收入多少錢。
師:非常好,這個問題大家用了兩種方法來解決。數(shù)學上像這樣得數(shù)相等的兩個算式,可以寫成等式:(4+10) ×25 = 4×25+10×25。
二、探究活動,理解算理
師:剛才大家解決了關于籃球的問題,接下來看看排球的銷售情況:
師:你能用幾種方法解決?只說算式,不計算!不計算你能否判斷出這兩個算式相等?說說理由。
(學生說出算式,解釋同上。)
師:若排球單價不是18元了,排球個數(shù)也再是4個、10個,你還能寫出類似的等式嗎?試舉例說明。
(學生舉例說明,教師再板書3個左右等式。)
師:像這一類等式還能寫多少個?為什么你們并沒有計算,就認定這些等式成立呢?
生:我假設的單價是100元,上午賣5個,下午賣6個。11個排球的價錢,就等于5個排球的價錢加6個排球的價錢。
師:像這樣的等式寫得完嗎?能否用一個式子代表所有的情況?
根據(jù)學生生成,得到一般表達式:(a+b)×c=a×c+b×c。
學生借助情境理解表達式的意義:它表示兩個數(shù)的和同一個數(shù)相乘,可以把兩個加數(shù)分別同這個數(shù)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結果不變。這就是乘法分配律。
像上面這樣由具體情境入手,積累一定的感知材料,然后在此基礎上概括、抽象出規(guī)律,是典型的歸納推理的模式,也是小學階段學生獲得新知的主要方式。就乘法分配律而言,孩子們初學時易于接受,理解起來也不費力,因為有具體情境作為依托。但是孩子們在接下來的運用,特別是簡算運用中,往往出現(xiàn)諸多錯誤。這是因為學生沒能順利地完成“去情境化”的過程,抽象過程中遇到了障礙。那么,能不能從乘法意義入手,借助某個形象,幫助學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質意義,達到更高的抽象程度呢?
演繹法教學模式:
一、激趣引入,構建模型
師:看著是綠的,吃的是紅的,味道是甜的,吐出是黑的。(打一水果。)
生:西瓜!
(教師板書:13個【西瓜】+11個【西瓜】=?)
生:24個西瓜!
師:也就是(13+11)個【西瓜】=24個【西瓜】。只寫“24個”行嗎?
生:不行!一定要帶上西瓜,不然別人不知道是24個什么。
師:“24個【西瓜】【西瓜】”呢?
生:也不行!沒必要帶上兩次西瓜,已經算了13加11,已經合并在一起了。
這樣的設計,是針對學生在后面運用時要么漏了因數(shù),要么重復乘兩次因數(shù)而為之。
二、探究活動,理解算理
師:方括號里除了放西瓜,還能填什么?
(同小組的學生互相討論,并各自在草稿紙上填出不同的答案。)
生1:我寫的是13個【蘋果】+11個【蘋果】=(13+11)個【蘋果】=24個【蘋果】。
生2:我寫的是13個【人】+11個【人】=(13+11)個【人】=24個【人】。
生3:13個【圈】+11個【圈】=(13+11)個【圈】=24個【圈】。
……
師:填13個【蘋果】+11個【白菜】行不?為什么?
生3:不行,只有同類的才能相加減!
生4:我寫的是13個【2】+11個【2】=(13+11)個【2】=24個【2】。
師:怎么證明相等?
生4:13×2=26,11×2=22,加起來是48;13+11=24,24×2=48,所以相等。
師:如果不計算,能不能說明相等呢?
生4:把2看成西瓜,13個西瓜加上11個西瓜就等于24個西瓜。
師:下次填其他的數(shù)還需計算嗎?
生4:不用了!
師:要注意什么事項?
生4:方括號里要填相同的數(shù),就像都是西瓜才能加在一起一樣的。
師:下面這題你會做嗎?
(教師板書:
生5: 5×10+4×10=9×10。
生6:10×5+20×5=(10+20)×5=30×5。
師:能否用一個式子表示這樣的規(guī)律呢?
根據(jù)學生生成,得到一般表達式: a×c+b×c =(a+b)×c。
這樣設計,是去情境化后,讓學生能在形式上理解乘法分配律,也就是理解演繹推理中三段論的大前提,那么以后只要符合這種形式的算式,都可以使用乘法分配律。從內容上看,可以幫助學生從乘法意義的角度理解乘法分配律。我們可以簡單歸結為:在將兩個乘積相加的算式中,把兩個乘法中相同的因數(shù)看作“西瓜”,算式就簡化為:A個【西瓜】+B個【西瓜】=(A+B)個【西瓜】。反之亦然。
事實上,在后面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時,學生很容易將之轉化為“A個西瓜+B個西瓜”的模式。特別是面對諸如99×26、99×26+26這樣的題,只要設問:你心目中的西瓜是什么?他們隨即就能說出:
“99個西瓜等于100個西瓜減去1個西瓜?!?/p>
“99個西瓜加上1個西瓜等于100個西瓜。”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已經有學生逐漸不需要“西瓜”的幫助了,直接答道:
“99個26就等于100個26減去1個26?!?/p>
“99個26加上1個26就等于100個26。”
……
用歸納推理模式教學時,好處有:1.從具體情境入手,符合孩子們的認知特點;2.借助情境理解算理比較方便;3.乘法分配律的展開式和合并式可以同步進行,不存在認知差異。問題是,去情境化的難度比較大,導致后面的運用中錯誤頻現(xiàn);另外,歸納推理畢竟是不完全歸納,不夠嚴密。
用演繹推理模式教學時,其本質是從乘法的意義上理解乘法分配律,嚴謹是其優(yōu)點。但是其大前提又過于抽象,怎么辦?鑒于小學生形象思維比較強的特點,于是借助“西瓜”這一具體形象,幫助他們建立一個模式:A個【西瓜】+B個【西瓜】=(A+B)個【西瓜】。
對于這種簡單有趣的模式,那些理解能力較弱的孩子,尤其喜歡這樣去理解。
實踐證明,用這兩種模式教學這個內容后,能有效形成互補,學生也就能較好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了。
在多元教育的今天,有的孩子喜歡用歸納法學習,有的孩子更適合演繹法的方式。盡管小學階段的學習還是以歸納法居多,但我們也要適當為他們以后的學習奠基,我們多提供一種方式,他們也就多一種選擇了。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qū)荔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