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健娟
課改似一股清泉、似一縷春風吹進我們的校園,吹進我們的課堂,使沉悶低效的傳統(tǒng)課堂充滿了活力,充滿了生機。我們學校進行蘇派課改一年半來,我的教育觀念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課堂教學面貌煥然一新。我認為課程改革實驗給我的教育事業(yè)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它使我懂得:僵化呆板的課堂需要激活,學生的探究熱情需要激發(fā),探究意識需要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需要培養(yǎng)。
教育,本來應該是幫助孩子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孩子的綜合能力,讓孩子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課堂原本的樣子應該是學生熱愛學習,學有所得,學得愉快。而如今教育恰恰相反,中高考的壓力讓孩子十幾年來一直處于“苦學”的狀態(tài),學習成為負擔,讓孩子喪失了學習熱情和學習能力。所以教育本身應該關注每個孩子的成長,應該注重“人”的培養(yǎng),而不是分數(shù)的培養(yǎng),或者說我們不能把孩子培養(yǎng)得只剩下分數(shù)。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一步一步地教導學生學習只能導致學生的呆讀死書。他主張,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發(fā)現(xiàn)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zhuǎn)變?yōu)閷W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他提出了認知學習觀:學習的實質(zhì)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獲取知識,并通過把新獲得的知識和已有的認知結構聯(lián)系起來,積極地建構起知識體系。所以在教學上面,他主張結構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在于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他提出了發(fā)現(xiàn)學習法,主張教學不應當使學生處于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而應當讓“學生自己把事物整理就緒,使自己成為發(fā)現(xiàn)者”。在教學中運用發(fā)現(xiàn)法,其靈活性和自發(fā)性都較大。一般來說,它沒有固定的模式,要根據(jù)不同學科和不同學生的特點來進行,一般步驟包括:(1)提出明確使學生感興趣的問題。(2)使學生對問題體驗到某種程度的不確定性,以激發(fā)探究的欲望。(3)提供解決問題的各種假設。(4)協(xié)助學生搜集和組織可用于作結論的資料。(5)組織學生審查有關資料,得出應有的結論。(6)引導學生運用分析思維去驗證結論,最終使問題得到解決。教師更多地充當推動者、指引者的角色,而不是標準答案、現(xiàn)成知識的提供者。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使學生從被動的學習中解放出來,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只有尊重學生,做好放權和放手,才能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責任,進而讓課堂散發(fā)出生命的活力,課堂效益才能得到極大的提升,只有“變教唯學”的課堂,教學效益才能得到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才能得以實現(xiàn)。
新課改,決不僅僅是教學內(nèi)容與方法層面上的改革,而是一場教育思想、教學觀念的大轉(zhuǎn)變。在接下來的課程改革大浪潮中,我認為我還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更新教育觀念
在課堂教學結構上,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在主動積極的探索活動中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突破,展示自己的才華智慧,提高科學素養(yǎng)和悟性。復習課上有一個突出的矛盾,就是時間太緊,既要處理足量的題目,又要充分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二者似乎是很難兼顧。我們可采用“焦點訪談”法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只要在焦點處發(fā)動學生探尋突破口,通過訪談集中學生的智慧,讓學生的思維在關鍵處閃光,能力在要害處增長,弱點在隱蔽處暴露,意志在細微處磨礪。通過訪談實現(xiàn)學生間、師生間智慧和能力的互補,促進相互的心靈和感情的溝通。
二、注重知識歸納和方法歸類,提高復習課的有效性
1.知識的歸納復習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將知識點歸納梳理,并將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加以說明,適當舉些判斷例子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在復習課前面部分應安排知識的歸納總結,給學生一個重復再現(xiàn)的過程。
2.解題方法的歸類是一個“由薄變厚,由厚變薄”的過程。即要學會將問題的解決方法歸類,做到以不變應萬變,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到學習科學并不困難,由此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因此復習課的編排過程中可按問題的類型歸類,并指出此類問題的通法。
三、講究講評試卷的方法和技巧
復習階段總免不了要做一些試卷,但試卷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關鍵在于做題的質(zhì)量好壞和收益的多少。在講評試卷時,有些試題只要點到為止,有些試題則需要仔細剖析,對那些涉及重難點知識且能力要求比較高的試題要特別照顧;對于學生錯誤率較高的試題,則要對癥下藥。為此教師必須認真批閱試卷,對每道題的得分率應細致地進行統(tǒng)計,對每道題的錯誤原因準確地分析,對每道題的評講思路精心設計,只有做到評講前心中有數(shù),才會做到評講時有的放矢。
我認為課程改革實驗給我的教育事業(yè)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引導我走上一條研究之路。課改實驗,帶動了教科研工作的開展,使我具有研究意識,養(yǎng)成了課后反思的習慣,不僅重視授課前的設計,而且重視課后的總結和反思,即對照新課程的理念,反思教學過程中對課程標準的把握,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落實等。總之,我堅信,我校的課改之路必將如“星星之火,燎原之勢”的
展開。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