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益美
[摘 要]區(qū)域游戲結束后的交流分享是教師指導作用的集中、突出體現,表達了教師對幼兒年齡特點、發(fā)展需求的認識,表達了教師對活動內容與目標的把握,反映了教師綜合的專業(yè)素養(yǎng)。精彩的交流分享能對幼兒形成適度的挑戰(zhàn)、持久的激勵,使每一次活動都能承上啟下、舉一反三,真正發(fā)揮區(qū)域游戲的特殊功能,推動幼兒的發(fā)展。
[關鍵詞]區(qū)域游戲;交流分享;適度
區(qū)域游戲是幼兒個別化的活動,是幼兒自主選擇活動材料以獨立思考或同伴合作的方式進行主動探索或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在區(qū)域游戲中幼兒能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fā)現,產生很多成人意想不到的精彩表現。如果教師善于觀察,就會發(fā)現很多有價值的信息,尤其在游戲后的分享環(huán)節(jié),若教師把握契機就能有效幫助幼兒感受成功、提升經驗,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幼兒繼續(xù)學習的興趣。在我們實際組織區(qū)域游戲后的分享活動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與困惑:
過全——交流無目的、重點
聽到信號,小朋友們紛紛放下手中的“工作”來到了老師的身邊,這時老師開始對這次的區(qū)域活動進行了一次全面的交流,“今天創(chuàng)意國粹館是哪些孩子在玩,玩了什么?”創(chuàng)意國粹館的孩子上來介紹,“百變空間站是哪些孩子在玩,怎么玩的?”百變空間站的孩子上來介紹,就這樣三十分鐘過去了——我們稱這種交流分享為“面面俱到”。
過淺——交流沒有給孩子挑戰(zhàn)、借鑒作用
活動結束了,老師問XX:“你到哪兒去玩了,好玩嗎?”XX:“我今天的創(chuàng)意國粹館玩了,畫了一個臉譜?!闭f完,將臉譜展示給其他小朋友看。老師則點點頭說:“嗯,畫得真不錯!”這種例行公事式的分享交流就好比是走過場。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分享交流并未觸及幼兒活動中的關鍵經驗及存在的問題——我們稱這種交流分享為“泛泛而談”。
過度——交流沒有給孩子留探索空間
活動結束了,老師請“百變空間站”的孩子上來交流,老師:“你們剛才玩了什么?”“我們玩了沉與浮?!崩蠋熇^續(xù)問:“你們發(fā)現了什么?”“我發(fā)現吸管會浮起來,石頭會沉下去的?!崩蠋煟骸芭?,原來重的東西會沉下去,輕的東西會浮上來。那有沒有辦法讓重的東西也浮起來呢?”孩子們面面相覷,老師自圓其說:“其實只要借助其他工具就可以了。”老師“一言堂”。我們稱這種交流分享為“過猶不及”。
那么該如何解決呢?
策略一:重點篩選——選擇重點,有的放矢
所謂“重點篩選”是指有重點選擇內容進行交流,每次區(qū)域游戲有那么多的游戲,每個游戲也有很多的點,如果每個都要交流,那么勢必每個都無法深入,也沒有必要。那么該如何選擇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考慮:
一是從孩子的興趣點出發(fā);
幼兒的新知識經驗的獲得是建立在其已有經驗基礎上的再建構。因此,教師要充分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只有當2/3幼兒都玩過這一游戲內容,有了初步的感性經驗,思維的碰撞才有可能發(fā)生。
幼兒積極參與任何活動的前提都是——興趣。區(qū)域游戲內容的選擇也不例外,教師要充分觀察與了解幼兒,從幼兒對當前熱點所關心的視角了解他們,這樣才能使預設的交流活動接近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順應幼兒的操作和發(fā)展需要。
二是從主題教育目標出發(fā);
我們的每個主題活動都有其核心經驗,作為教師要善于把握大方向,關注相關主題活動目標在區(qū)域中的有效落實,以此為方向觀察幼兒的活動,并預設交流分享的內容。
策略二:深入剖析——答疑解惑,梳理經驗
所謂“深入剖析”指的就是從各方面深入的去分析原因,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方式我們主要用在兩個方面:
一是答疑解惑;
區(qū)域游戲中,幼兒在與材料互動過程中或與同伴合作中會出現一些問題,如果很多人嘗試后都不成功,那么該問題就會成為共性問題。在交流分享時教師就可以幫助幼兒提出疑問,組織大家共同商議,解決問題。
小部分孩子之間的爭論與分歧,沒有深入探究的價值,那么只需要在交流分享環(huán)節(jié)中請孩子幫助解決即可。
二是梳理經驗;
梳理大家的經驗;區(qū)域游戲中,很多孩子都去參與了同一個游戲,操作了同一份材料,但大家的方式方法是不同的,產生的經驗也是不同的,那么作為老師就有必要,在大家都進行嘗試了之后在交流分享中將每個孩子各自的經驗進行介紹,進行思維的碰撞,而教師需要及時將孩子們的零碎的經驗進行梳理提升。
梳理個別孩子的經驗;當然,有時候區(qū)域游戲中會冒出一些生活經驗比較豐富并能將經驗反映到自己的游戲過程中,豐富游戲行為,那么這樣的經驗就非常值得借鑒。老師在交流分享中將個別幼兒游戲中的點點滴滴加以梳理,這樣的過程對游戲者本身、對其他孩子都有積極的作用。
策略三:含多露少——適宜扶持,自主構建
所謂“含多露少”指的是教師在區(qū)域游戲交流分享中只點其中一部分,如:只引一個頭或適當設置疑問或只展示結果,而把過程留給幼兒去繼續(xù)探索。其目的是希望引起幼兒活動興趣,并能進行自主探索、自我建構經驗。
1.蜻蜓點水式——點到為止,引起興趣
所謂“蜻蜓點水”是指做事膚淺不深入,在這里我把它解釋為教師用“一句話”淺淺點一下即可,這種方式我們常用在引起孩子對區(qū)域游戲、材料的關注與興趣。主要是指二方面:
一是新材料投放介紹時;
如:《我是中國人》主題開始,老師在“百變空間站”中投放了“火箭發(fā)射”的游戲,區(qū)域活動結束交流時老師拿出材料:“讓火箭升空可是非常難的事情哦,誰有好辦法可以去試一試?”在老師語言的刺激下,第二天,大1班的“小小科學家們”迫不及待地進入區(qū)角嘗試
你看,就是像這樣老師用簡單的一句話,暨激起了孩子活動的興趣,又點到為止,留給孩子最大的空間。
二是使個別孩子的興趣變?yōu)榇蠹业呐d趣時;
區(qū)域游戲后利用個別孩子的興趣與優(yōu)勢以及孩子們的好勝心,激發(fā)孩子對于曾經不感興趣的游戲、材料煥發(fā)新趣。
2.適度留白式——導入信息,引發(fā)探索
留白,顧名思義,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而在區(qū)域游戲后的交流分享中引用“適度留白”是指教師根據孩子活動情況、游戲水平導入幼兒目前所需要、支撐幼兒游戲的新經驗,但又不是教師完全“教”給孩子,而是留給孩子一定的空間進行自主建構。
區(qū)域游戲后的交流分享是教師指導作用的集中、突出體現,表達了教師對幼兒年齡特點、發(fā)展需求的認識,表達了教師對活動內容與目標的把握,反映了教師綜合的專業(yè)素養(yǎng)。精彩的交流分享能對幼兒形成適度的挑戰(zhàn)、持久的激勵,使每一次活動都能承上啟下、舉一反三,真正發(fā)揮區(qū)域活動的特殊功能,推動幼兒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解讀 李季湄 馮曉霞/主編 人民教育出版社.
[2]《走進游戲 走近幼兒》 徐則民 洪曉琴/編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3]《上海托幼》2014年3月期刊 《上海托幼》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