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教育到底怎么辦?是抓住變還是抓住不變,這是我們今天面臨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教育無論怎么辦,就兩件事兒,一是公平。只要是一個社會形態(tài)下、政府形態(tài)下的教育,總要解決教育公平的問題,越是進步越是要解決公平問題。我們現(xiàn)在用那么多技術手段,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解決教育公平的問題。二是因材施教?,F(xiàn)在教育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是解決因材施教的問題,我們傳統(tǒng)教育,尤其是工業(yè)化背景下的現(xiàn)代學校制度,最大的詬病就是忽略了人的個性化,即教育品質(zhì)問題。
公平與品質(zhì),幾千年來一直是教育不變的主題。
教育到底應該抓住什么?最根本是解決人的問題,解決人幸福的問題。從2000年開始,我在全國發(fā)起了新教育實驗,宗旨就是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其中,有一門課程叫新生命教育,把人的生命分成三個維度,生命的長度、生命的寬度、生命的高度。
人為什么活著?生命的意義在哪里?這些技術能給我們嗎?所有發(fā)生變化的東西能給我們嗎?恐怕很難。教育永遠不可能被技術所顛覆的重要理由,就在于它是指向人心的,人內(nèi)心世界的豐盈和充實,技術恐怕是永遠難以全面解決。
幸福是為生命而存在的,把幸福還給孩子、老師、父母,還給所有的人,這是我們教育要解決的最關鍵的問題之一,就是從生命的三個維度,教育怎么樣能夠幫助我們的孩子懂得安全與健康、懂得保護、懂得救助、懂得保健、懂得運動,養(yǎng)成好習慣;怎么樣讓我們的孩子懂得和人相處、成為受人歡迎的人;同時要讓我們的孩子學會從精神生活中得到滿足,要學會看精神的風景。
光有幸福還是不夠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把一個人從生物人變成一個社會人的同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指向,是讓人成為他自己。教育,一方面把這個人變成社會人,同時要把他變成自己,這才是教育必須解決的大問題。而我們的教育,尤其是大工業(yè)時代的教育,是把不同的人變成同一個人,這是教育面臨的很大困境。
為什么很多人從學校教育中得不到幸福和快樂?因為是違著人的本性在扭著做,讓他成為別人,把所有人用一個標準、一個大綱、一個考試、一個評價衡量,因此我們的教育只有一個成功者,其他人都是陪讀生,這是教育失敗的根本所在。
讓人成為他自己,技術的進步為實現(xiàn)這樣的可能性提供了可能,用大數(shù)據(jù)的方式可以幫助每個人更好地發(fā)現(xiàn)自己。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幫助人認識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從而成就自己。
教育的不變應該是我們認真去思考的,否則我們做的東西,有的時候是反教育,有的時候是反人性的,用更尖端的技術來幫助應試教育、用更尖端的教育去進行排名、用更尖端的技術去搞激烈競爭,那不是違反人性、違反教育的本性嗎?
所以,認識教育的本性是應該強調(diào)的問題。當然變同樣很重要,因為這是一個變的時代,而且是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快速到我們已經(jīng)像個螺旋很難跟上它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思考怎么去變,怎么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實現(xiàn)教育上的彎道超車,這是中國教育的另外一個機遇。
扎克伯格講未來的教師是自由職業(yè),很多人都不相信,我說很簡單,未來的學校老師一定要有編制嗎?當然沒有必要,學校的外語課為什么不能外包呢?所以,教師課程的競爭、課程公司的出現(xiàn)將會呈現(xiàn)新的可能性。當然未來也沒有必要說一定學9年,彈性學習在未來中小學完全可以實現(xiàn),也沒有必要7歲開始學習,想什么時候?qū)W就什么時候?qū)W。國家規(guī)定一個教育的基本大綱,作為一個公民你需要的基本品質(zhì)、基本素質(zhì),用什么方式去實現(xiàn)不管,國家只制訂標準進行評價,各個學校、教育機構進行自己的設想。
未來學校會變成一個開放的,傳統(tǒng)的學校概念會被淘汰。未來課程為王是毫無疑問的,課程的豐富性決定了生命的豐富性,課程的卓越性決定了生命的卓越性,所以無論怎么變,教育上也是內(nèi)容為王。
但是教育還有很多難以超越的意識形態(tài)性、民族性、文化性,當然人類有共同價值,有共同思想財富,教育畢竟是區(qū)域性的,是不可能忽略不見的。所以,技術再發(fā)展,如果脫離一個大環(huán)境,也是很難超越的。
教育要變的東西太多了,技術上只是為這種變化提供支撐。未來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我們正在創(chuàng)造的地方。但是你正在創(chuàng)造的東西,必須看準了方向,你的創(chuàng)造才是有價值的。把握好變和不變的關系,是信息技術和教育深度融合給我們很重要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