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愛紅
以“觀察蠶豆葉橫切模型”“探究小麥根尖組織”為例,通過明暗兩條主線,圍繞“綠色開花植物體的結構層次”設計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分析組成植物體各種組織的結構和功能,并以小組合作為載體,帶領學生探究,完成知識的構建。
1 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和教學思路
“植物體的組成”是蘇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八章第一節(jié)內容?!读x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2011版)》要求學生在本節(jié)中會描述綠色開花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個體。本節(jié)主要是探究植物體的組成層次,是在學生學習了細胞、組織等重要概念后,對生物體結構層次的進一步學習。教學從宏觀入手,也就是從感性認識入手,逐步過渡到微觀領域,逐層揭開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本節(jié)涉及到器官和個體兩個重要概念。這些概念對于學生理解植物體的結構層次,進而構建植物體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組成植物體的各個層次有共同的規(guī)律:組織、器官的結構都與其功能相適應,植物體的每一層次都是由低一層次按照一定的順序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同一層次的結構相互協(xié)調,共同完成更高一層次的功能。本節(jié)內容暗藏明暗兩條主線:明線是植物體各層次形態(tài)、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暗線是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具體教學思路見圖1。
有關植物體的知識,學生在小學的科學課中就已有所涉及,對綠色開花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這六大器官有初步的認識,但是對具體的概念缺乏科學的理解,在本節(jié)課之前,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組織是由細胞通過分裂、分化形成的,這為其學習植物體器官的構成提供了基礎。
本節(jié)課教師擬從學生元認知的角度,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做。
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對完整植物體的觀察,描述組成植物體的器官;通過對葉片模型、小麥根尖臨時裝片的觀察,分析組成植物體各種組織的結構和功能;描述綠色開花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能力目標: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備一定的觀察植物體整體結構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植物體組成的學習,體驗自然、關愛生命;通過觀察和實驗,逐步形成認識來源于實踐的觀點。
3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觀察蠶豆葉橫切模型,分析葉片的結構和功能;描述綠色開花植物的結構層次。
難點:“探究小麥根尖的組織”實驗。
4 課前準備
生物興趣小組的學生所培養(yǎng)的小麥根尖;制作好的小麥根尖臨時裝片。
5 教學過程
5.1 回顧溫習:觀察金桔樹
教師展示實物——金桔樹,請學生觀察并回答:金桔樹是由哪些器官構成的?學生通過觀察,一般能說出金桔樹有根、莖、葉、花、果實這些器官,但他們很難發(fā)現(xiàn)金桔樹還有其他器官——種子。因此,教師追問:還有一個器官是什么,在哪里?這樣啟發(fā)學生將金桔的果實剖開,學生自然地認識了種子這一器官。之后,請學生歸納出結論1:金桔樹是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這六大器官構成的。
設計意圖:通過對金桔樹的觀察,學生直觀地認識植物體的六大器官。當學生的回答出現(xiàn)問題時,教師不是直接告訴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將金桔果實剖開后觀察種子。這樣的設計不僅可以讓學生直觀地理解知識,還能培養(yǎng)學生深入觀察的能力。
學生認識了植物體的六大器官后,教師追問:
① 每一種器官分別具有什么功能?
② 植物體的六大器官中,哪些是營養(yǎng)器官?哪些是生殖器官?
這時,學生不僅能夠根據(jù)學過的知識,準確地說出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大器官的功能。并且學生的回答條理清晰,能夠按照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的生長順序進行。教師對回答準確、條理清晰的學生進行激勵性的評價。
師生共同得出結論2:植物體的六大器官中,根、莖、葉與植物的營養(yǎng)有關,稱之為營養(yǎng)器官;而花、果實、種子與植物的繁殖有關,稱之為植物的生殖器官。
設計意圖:從器官的功能上,引導學生分析哪些是營養(yǎng)器官,哪些是生殖器官,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5.2 辨別蠶豆葉片組織
師:植物體是由六大器官組成的。那么,器官又是由什么構成的呢?什么是器官呢?我們以葉為例,進一步探究植物體器官的組成。
學生分組領取材料(蠶豆葉橫切模型、各種組織的標簽紙)后,觀察蠶豆葉橫切模型。在學生觀察前,教師提出觀察的要求:① 對照教科書,嘗試辨別蠶豆葉的各個組織。② 將各個組織的標簽紙貼在蠶豆葉模型的相應位置。③ 每組派代表帶上自己小組的模型,上臺交流展示。
教師巡視各組完成情況,適時指導、答疑。學生觀察后,小組代表帶上貼好標簽紙的蠶豆葉橫切模型上臺展示。通過組與組之間的對比,各組會發(fā)現(xiàn),每組標簽紙粘貼的位置不完全相同。激發(fā)小組間再次進行激烈的討論、交流。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辨別后能得出正確的結論3:蠶豆葉片是由保護組織、薄壁組織、輸導組織、機械組織四大組織構成的,葉片中沒有分生組織。這時,教師要求小組長將粘貼錯誤的標簽紙撕掉,或者重新找準位置。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蠶豆葉橫切模型,初步認識葉片是由不同的組織構成的。同時為探究根尖組織的實驗做知識鋪墊。小組之間相互糾錯,可以加深學生對葉片四大組織的認識。
5.3 探究小麥根尖的組織
師:通過觀察,你們會發(fā)現(xiàn)器官——葉是由四種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順序構成的,那么植物體的其他器官是由哪些組織構成的呢?
這時,教師播放“生物興趣小組學生制作小麥根尖臨時裝片”的視頻。學生觀察視頻后,再次分組觀察小麥根尖的臨時裝片,探究其中有哪些組織。在實驗的過程中,請學生完成表1。
通過實驗,學生能夠在顯微鏡下找到根尖的根冠、分生區(qū)、伸長區(qū)、成熟區(qū),還能明顯地觀察到各個區(qū)細胞的特點,并且結合教科書,填寫組織的功能。學生完成實驗后,小組代表將表1粘貼到黑板相應的位置,進行展示。師生共同檢查完成的情況,小組之間交流糾錯。最終,學生能夠通過實驗得出結論4:根尖是由分生組織、保護組織、薄壁組織、輸導組織、機械組織五大組織構成的。
設計意圖:在觀察葉片橫切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觀察實物——小麥根尖臨時裝片,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器官是由不同組織構成的。同時通過實驗探究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在實驗的過程中,讓學生填寫表1,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5.4 分析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師:同學們觀察非常認真仔細,記錄也很全面。其實除了所觀察的根和葉,植物體的其他四種器官也是由各種組織構成的。結合今天的探索,我們知道:① 幾種不同的組織構成了器官;② 每一個器官都有自己的功能。你現(xiàn)在能嘗試給器官下定義嗎?
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及教師的引導,能夠總結結論5:器官是由幾種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聯(lián)合起來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結構。
這時,教師追問: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植物體是由器官構成的,器官是由組織構成的,那組織又是由什么構成的呢?
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細胞通過分化會形成組織,所以這個問題對于學生來講很簡單,他們會很快地說出組織是由細胞構成的。這時,植物體的結構層次雖然已經(jīng)顯現(xiàn),但是,學生腦海里還比較凌亂。因此,教師要求學生思考整理:細胞是如何構成植物體的?學生思考整理后得出結論6: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葉片模型,探究小麥根尖的組織,學生對器官與組織之間的關系已經(jīng)有了感性的認識。這時,教師再讓學生自己總結歸納器官的概念,學生理解會更加深刻。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自己整理知識,說出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5.5 歸納拓展
學生簡要歸納本課所學知識。
教師總結:我們通過觀察、自己動手實驗,探究了器官葉和根的結構,體驗到了探究的成就和樂趣。課后,請同學們繼續(xù)探究其他器官中含有的組織,相信大家一定會做得很好。
6 教學反思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這堂課最大的突破就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去感知,自己去發(fā)現(xiàn),自己得出結論。
教師要注重課堂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導入環(huán)節(jié)中,筆者利用學生在小學科學課中學習到的有關植物體的知識做鋪墊,從生活實際出發(fā),通過對植物——金桔樹的觀察、交流,引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要注重教學難點的突破。在課前,生物興趣小組的學生通過大量的實驗發(fā)現(xiàn),用蠶豆葉片進行徒手切片,并將其制成臨時切片,在顯微鏡很難辨認構成葉片的細胞的形態(tài)及分布的位置。而將培養(yǎng)的小麥根尖制成臨時裝片,顯微鏡下的小麥根尖不僅能看到根尖的保護區(qū)、分生區(qū)、生長區(qū)、成熟區(qū),還能清晰地辨認出根尖各個區(qū)細胞的大致形態(tài)、結構特點。因此,筆者將教材中以觀察根尖結構模式圖和觀察新鮮葉片作器官代表介紹其組織構成這一教學難點作了如下調整:先觀察蠶豆葉橫切模型,在此基礎上再觀察小麥根尖的臨時裝片。這樣不僅能很好地突破教學的難點,并且在觀察模型后再讓學生動手實驗,化繁為簡,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教師要注重課堂資源的生成。例如在探究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時,結合自己所帶的金桔樹,學生能直觀發(fā)現(xiàn)的器官是根、莖、葉、花、果實。此景此刻,師生都在期待:學生們期待他們的回答是否正確,教師期待學生能發(fā)現(xiàn)最后一個器官。借助這種期待,筆者因勢利導,將金桔的果實剖開,學生自然地認識了種子這一器官。在探究蠶豆葉的組織構成時,學生采用分組探究的方式很快找到了保護組織和營養(yǎng)組織,對輸導組織的認識卻出現(xiàn)了困難。筆者迅速展示課前制作的精美的葉脈標本,對輸導組織的認識迎刃而解。課堂中的這兩支插曲,讓筆者感覺到有效利用并處理好課堂中的生成,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