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花
摘 要 本案例基于生物學科教室的資源支持,以課堂教學中的實驗設計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xiàn)象,產生認知沖突問題,重新設計實驗方案并利用生物學科教室資源實施方案。在小組的交流碰撞中歷練探究思維,在層層追問中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應用,提升學科關鍵能力。
關鍵詞 學科教室 探究實驗設計 二次實驗設計
中圖分類號 Q-331 文獻標志碼 B
1 學科教室
學科教室是傳統(tǒng)的教室、辦公室、實驗室、實驗準備室、圖書館等功能場館的結合體,可以讓教學實驗同步進行,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又恢復課堂的本真性。一方面讓常態(tài)課與實驗課的區(qū)別消失,另一方面教師自己管理實驗器材藥品、準備實驗,讓教師與實驗員的區(qū)別消失,同時也讓實驗準備和實驗過程即時透明,讓實驗設計和過程并行,避免了設計的盲目性,讓理論實踐并行,從而具有更突出的求真功能。
2 探究性實驗設計
探究性實驗設計是科學探究過程中解決問題的首要步驟,是學生歷練探究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其設計思路包括:圍繞實驗要求和目的、明確實驗設計的原理、明確實驗的變量和檢測的指標、正確選擇實驗的材料和用品、合理設計實驗步驟、注意遵循實驗的對照和單一變量等最基本的原則、預測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并作出評價。
3 二次實驗設計
二次實驗設計是對首次實驗設計方案和實施過程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整改,在原設計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和創(chuàng)新,從理念到步驟和細節(jié),再到評價,體現(xiàn)學生實驗過程中思維品質的提升和設計能力的成熟。
4 教學案例
本節(jié)課以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五章第一節(jié)“酶的本質和特性”江蘇學業(yè)水平測試復習課為案例教學,充分利用我校生物學科教室資源,完成實驗設計實施和二次設計。
活動一——探究酶具有專一性?;顒觾热荩?/p>
(1) 說出實驗設計思路和遵循的原則。
(2) 按設計步驟(表1)進行操作出現(xiàn)的問題。
(3) 說說你對這些實驗問題的思考并嘗試重新操作。
(4) 實驗中還應注意的事項并嘗試改進。
學生總結:按照設計步驟(表1)操作,結果發(fā)現(xiàn),由于冬季室內溫度較低,操作中酶活性不夠影響到實驗效果;用碘液鑒定,結果發(fā)現(xiàn)1號試管內有藍色產生,2號無色,說明淀粉沒有被完全水解,這是因為酶活性不高引起的。實驗結果說明溫度這一無關變量未控制好,需要進行60℃保溫處理,但處理后實驗結果是兩支試管均無明顯的變色反應,無法證明蔗糖是否已經被水解。改用斐林試劑鑒定后,可以排除溫度這一無變量的影響。此外本實驗的目的是要探究是否有淀粉被分解,而不是探究淀粉是否被完全分解。所以只要檢測分解產物是否存在就夠了。
二次設計見表2。活動內容為:
(1) 說出再設計的理念思路。
(2) 還可以用兩種酶一種底物方法證明酶有專一性,試設計。
(3) 談談改進后的實驗感想。
活動二——探究影響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最適宜溫度。
(1) 說出實驗設計思路。
(2) 按設計步驟(表3)進行操作出現(xiàn)的問題及你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并嘗試重新操作。
(3) 實驗中應注意事項并嘗試改進。
學生總結:將底物保溫在三個溫度下,加入酶,經斐林試劑鑒定發(fā)現(xiàn)1、3試管內試管均有磚紅色沉淀出現(xiàn),分析可能是斐林試劑加熱時改變了低溫這一變量。改用碘液可以解決其影響,同時對最適溫度的探究應該先做預實驗確定溫度范圍,確定更小的溫度梯度通過精敏比色分析尋找最適溫度。
二次設計見表4?;顒觾热轂椋?/p>
(1) 再設計的理念思路。
(2) 說說不選用過氧化氫酶探究的原因及反應后不用斐林試劑檢測的原因。
(3) 繪制酶活性受溫度影響曲線,說明曲線的含義。
(4) 還可以用什么酶和底物來探究溫度對酶活性影響的實驗,試設計。
活動三——自主設計和分析pH對酶活性的影響實驗,簡要說明實驗設計的材料、步驟、鑒定,繪制酶活性受pH影響的曲線模型。
學生總結:步驟和探究溫度影響酶活性的實施相似但選材不用淀粉和淀粉酶的理由:
(1) 單一變量不可控。淀粉與碘的藍色反應在pH為3~5的弱酸性環(huán)境下進行最靈敏,5
(2) 產物檢測不可行。利用碘液來檢測pH對淀粉酶活性的影響實驗的實驗現(xiàn)象:將淀粉加入體積分數(shù)為5%的HCl溶液后加入淀粉酶,經60℃保溫反應,加入碘液后,呈現(xiàn)棕紅色。在重復實驗后,發(fā)現(xiàn)甚至會呈現(xiàn)出紅色、褐色,且與滴加淀粉酶的時間有關(即淀粉于HCl中存留時間有關)。這是由于淀粉及其水解產物都能與碘液發(fā)生反應,原理是碘分子嵌入淀粉螺旋體中,形成絡合物,且淀粉在酸性條件下加熱,也會發(fā)生自然水解。因此,上述實驗中淀粉在HCl中存留的時間不同,顯色也不一樣。即使在強酸環(huán)境下,淀粉酶失活,淀粉也可能不與碘產生藍色反應,而呈現(xiàn)出紅色、褐色等,不能準確檢測淀粉酶于該pH下是否失活。那么是否就能用斐林試劑作為檢測試劑呢?也不可行。斐林試劑的Cu(OH)2可與HCl產生中和作用,使斐林試劑失去鑒定作用。即使在酸性條件下,淀粉酶具活性,使淀粉水解成還原糖,也檢測不出來。若利用磷酸鹽-檸檬酸鹽緩沖液調節(jié)pH,以唾液淀粉酶作實驗材料,實驗誤差可能會減少。所以用淀粉酶來做pH對酶活性影響的檢測實驗需要考慮的因素太多。最好的方法還是改變反應底物與酶,用過氧化氫酶催化過氧化氫的分解來完成此實驗。這樣就能回避選擇試劑中需要考慮的種種復雜問題。
5 總結反思
本節(jié)課的實驗設計和操作由學生在老師帶領下在學科教室內完成,學生的設計準備和課堂教學均以學科教室現(xiàn)場實驗為背景,避免了設計的盲目性。將酶的三個實驗分別從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再到自主選擇類型,大大拓展學生的知識廣度和深度,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其能力,提高了學科素養(yǎng)。同時江蘇學業(yè)水平考核實驗復習要求短平快,簡明高效,往往缺乏課堂的理性思維和科學探究的空間。本節(jié)實驗復習課堂設計的關鍵基于學科教室的資源支持,通過實驗視頻的精心引入,防止課堂時間等待和酶的高效性實驗的危險性。三個實驗設計內容從定性到定量的遞進和優(yōu)化層層深入,讓學生的理性思維得到充分訓練。設計和實驗中問題的分析都有小組和教師的參與和點評,讓知識應用準確定位。許多專家學者提出課堂深度學習概念,實驗課堂上要讓學生產生深度學習,教師要特別注意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特別是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一定要正面分析解決)、知識的對接、方法的遷移、思維的遞進,走出“做實驗不如做實驗題”的認識誤區(qū)。從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以實驗設計帶實驗過程再帶實驗設計,反復鍛煉學生的理性思維和動手操作本領,其中學科教室的理論支持和實踐平臺功能突顯,說明基于學科教室的實驗設計和操作的必要性、優(yōu)越性,對于江蘇現(xiàn)行的學業(yè)水平必修考試中的實驗復習是一種參照模式。教師要關注學生理性思維、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創(chuàng)新教學環(huán)境、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將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作為教學的價值取向,將總目標分解到每一節(jié)課中,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之效。
參考文獻:
[1] 朱正威.探究性學習實施中的幾個問題[J].生物學通報,2006,(1):27-28.
[2] 李能國等.基于學科教室的生物學課程設計[J].生物學教學,2016,(9):13-14.
[3] 徐學福.科學課程的探究教學案例[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9.
[4] 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學技能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8.
[5] 鄭春和.中學生物學探究教學模式的研討[J].課程·教材·教法,2001,(11):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