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鵬
摘要: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飛快發(fā)展,我國的工農業(yè)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尤其是糧食產業(yè)的現代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把新型技術融入到糧油產業(yè)中能夠充分發(fā)揮出新技術的作用,還能真實反映出目前糧油食品系統(tǒng)的經濟技術現狀。所以,我們應該把高新技術運用到糧油食品行業(yè)中,下面本文主要論述了目前糧油食品行業(yè)中應用到的幾種新型技術。
關鍵詞:現代化;高新技術;糧油食品行業(yè);應用
微電子技術
實際上,微電子技術最早被人們應用在糧食行業(yè)是在上個世紀末,最近幾年,相關單位的糧油收購、運輸、加工及銷售等系統(tǒng)都逐步趨于完善,系統(tǒng)管理模式也越來越成熟,由該系統(tǒng)進行相應的軟件開發(fā),從而為糧食產業(yè)的現代化提供出了一套有效的手段。
把微電子技術運用到糧油食品行業(yè)中能夠提升油脂的浸出效率,還能不斷提升精油生產的自動化水準,幾乎能夠滿足生產中所需的各種要求。該方法的應用,具備了流量計量、參數自動控制、生產累積、巡回檢測工藝參數以及故障報警等功能,在產品質量提高和降低能源消耗等方面有著巨大的應用價值。
擠壓膨化技術
擠壓膨脹機在糧油食品行業(yè)中發(fā)揮著必不可少的作用,擠壓膨脹技術的運用有利于糧油食品行業(yè)的長遠發(fā)展。通常情況下,我們見到的擠壓膨脹機有兩種,一種是單螺桿,一種是雙螺桿,后者的綜合性能比前者要強。該設備在運行過程中所體現出的主要特點就是實現了機械處理與溫度處理的同步操作,而且在較短的時間內即可完成原料的各項處理,如傳遞、壓縮、粉碎、殺菌以及膨化等處理工序。對于雙螺桿膨脹機而言,還具備了一種較廣的物料處理范圍,不管是一些粉狀、粒狀原料還是一些含水率和含油率較高的膠黏性原料都可進行很好的處理。
目前許多糧油食品都是利用擠壓膨脹技術來科學處理浸出前的各種油料,與傳統(tǒng)的制油技術比較而言,這種新型的油脂浸出技術有以下明顯的優(yōu)勢:①在整個過程中的熱處理時間比較短,而且能夠很好地改善糧油質量;②能耗較低;③極大地提高了浸出機器的生產能力,能夠促使一套浸出設備的生產能力上調50%~100%。
超臨界提取技術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超臨界提取技術就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這種技術受到了人們的熱烈追捧,進而被廣泛應用在糧油食品工業(yè)中。只有把這種技術合理運用在糧油食品工作中才能為糧油食品行業(yè)的未來發(fā)展奠定扎實的基礎。超臨界提取技術在應用過程中,通常會選擇二氧化碳為萃取劑,并依靠溫度與壓力的調節(jié)進行相應的萃取工作。如果溫度以及壓力不同,則萃取的具體范圍也會有所差異。在超臨界壓力附近的低壓狀態(tài)時,即可完成相應精油成分的選擇性萃??;但萃取物質的范圍伴隨著壓力的上升也會出現擴大變化。所以,在萃取過程中,可參照具體的萃取目的對壓力進行適當的調節(jié),以順利地完成所需物質的萃取。
采用超臨界技術提取二氧化碳的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采用超臨界技術能夠高效完成所需成分及非所需成分的準確分離,進而快速準確地選擇出自己所需的成分。第二,操作溫度相對較低,同時由于二氧化碳屬于一種惰性氣體,因此在加工過程中產物不會出現受熱分解或變質的現象,因而產率是比較高的。第三,含有豐富的資源,而且價格低廉。第四,不會和食品成分發(fā)生相應的化學反應,無毒無污染。
膜分離技術
同樣的膜分離技術也是一種較新的糧油分離技術,這種技術主要是以高分子材料科學知識為基礎演變而來的,這種技術的主要原理如下,溶液受到濃度和壓力的作用下,把高分子材料作為基礎原料,并通過一定的工藝流程所制成的膜,實現了溶液中溶質與溶劑或溶液中大分子同小分子的成功分離。該技術在應用過程中的主要有以下特點:①節(jié)約能源。膜分離技術的應用,在濃縮操作過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僅為蒸發(fā)濃縮的1/7左右,為凍結式的1/2左右;②具有一種較強的普適性,能夠很好的應用的于包括分離、澄清以及濃縮在內的多種工藝流程,而且也擁有著一種極為廣泛的應用前景;③不會對被分離的物質造成破壞。
把此種技術運用在糧油食品行業(yè)中,然后根據不同組成部分的糧油分子大小差異,同樣在0.3MPa的壓力作用之下,一部分大分子物質被膜過濾下來,只有一些小分子物質能夠穿過膜,這樣能夠很好的完成油脂提取工作。該技術在糧油行業(yè)中的實施,有效地降低的設備投資,同時也極大地降低的能源消耗。比如由傳統(tǒng)的蒸餾法和膜分離技術而組成的一種新煉油技術的應用,同常規(guī)的油脂精煉法相比,蒸汽量可節(jié)省30%左右,而能量則節(jié)省更多,高達60%左右,實現了精煉損失的顯著下降。
生物技術
這種技術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理論知識,主要包含一些現代遺傳學知識、生物學知識、生物化學知識等,這種生物技術主要借助天然生物的自身力量,即充分發(fā)揮生物學中細胞融合技術和基因重組技術的作用,來成功組建人工細胞或天然生物和人工細胞生產的細胞器及酶等物質,進而實現了目標物質的成功生產。我國糧油食品行業(yè)從二十世紀70年代開始,在細胞融合技術、細胞和酶的固定化技術以及細胞培養(yǎng)技術等方面就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比如比較常見的利用細胞和酶的固定化方法來生產醬油和醋等,發(fā)展到目前,均取得了一種突破性進展。
綜上所述,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尤其是在糧油食品行業(yè)中出現了一些新興技術,并且這些新興技術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了我國糧油食品行業(yè)的長遠穩(wěn)定發(fā)展。上文中提到的幾種新型技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糧油食品的新型技術有待研究??傊?,相信隨著科學技術以及國家重視程度以及研究力度的不斷加大,糧油食品行業(yè)也必將會出現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為我國糧油食品行業(yè)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更多的服務,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邵小龍,宋偉,李云飛.糧油食品低場核磁共振檢測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糧油學報,2013(7):114-118.
[2]李書國,陳輝,李雪梅,等.糧油食品中黃曲霉毒素檢測方法綜述[J].糧油食品科技,2009(2):62-65.
[3]劉曉庚,徐明生,鞠興榮.高新技術在糧油食品中的應用[J].食品科學,2002(8):335-342.
[4]王富忠,劉云霞,沈祖志.糧油食品物流敏捷配送優(yōu)化技術的研究[J].中國糧油學報,2012(2):93-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