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鵬
【摘 要】近年新課標卷高考歷史試題中特點類試題屢見不鮮,特點包括內在(內容、實質)與外在(形式、表現(xiàn))兩個方面。筆者將根據(jù)近年新課標卷高考歷史學科考情,結合具體高考真題,從審明題意、劃分模塊、材料分層、由表及里等方面對特點類問題解題技巧與策略做出分析。
【關鍵詞】解題技巧 高考歷史 新課標卷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47
四川省高考歷史學科從2016年起開始使用全國卷,從近年新課標卷高考歷史試題命題趨勢來看,原因類、特點類、影響類試題仍是主觀題中的常態(tài)化考題,而特點類試題對于學生而言顯得更加難以著手。什么是特點,新華字典解釋為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獨特的地方。從歷史學科講,這種獨特包括內在(內容、實質)與外在(形式、表現(xiàn))兩個方面。為適應課改趨勢,教會學生應對特點類試題的方法、技巧顯得尤為重要。下面談談我的一些淺薄之見。
一、近年考情
從2013年開始,全國卷分為了甲(Ⅰ)卷和乙(Ⅱ)卷,特點類題型屢見不鮮。從設問來看,涉及如下詞語:“主要特點”“特點”“時代特征”“基本特點”“不同特點”“共同特征”等。或是針對某一歷史知識設問,如2013年Ⅰ卷40、(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我國古代海洋利用的特點(10分);或是針對某一歷史現(xiàn)象概括其發(fā)展過程反映的特點,如2014年Ⅱ卷40、(1)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朝東北地區(qū)移民過程的特點(12分);或是針對兩項及其以上的知識點有比較性的設問,如2014年Ⅰ卷40、(1)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宋應星、牛頓二人科技成果的特點及它們出現(xiàn)的背景(15分),此類也屬于考查人物個性化活動所呈現(xiàn)的特點。2016年,全國卷分為了甲(Ⅰ)卷、乙(Ⅱ)卷、丙(Ⅲ)卷,涉及特點類考題如下:2016年Ⅱ卷40、(2)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世紀以來中國海外移民的特點;2016年Ⅱ卷45、(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八旗軍相比,新軍具有哪些特點(9分);2016年Ⅱ卷47、(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鄭板橋畫作的藝術特點(8分);2016年Ⅲ卷48、(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北京大學校務改革的特點。
二、解題策略
(一)審明題意,依托材料作答
近幾年全國卷的主觀題命題形式上仍然體現(xiàn)了取材自由、超越教材的特征??傆[可知,設問一般都有“根據(jù)材料”“結合所學”字眼提示,屬于內涵與外延結合式設問,一方面,表明材料里就有重要可供作答的有效信息,另一方面,也要聯(lián)系教材有關知識,運用學科術語。審題是關鍵,主要包括審問設主體、審答題方向、審分值。以2013年Ⅰ卷40、(1)為例,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我國古代海洋利用的特點,問設主體是“海洋利用”。據(jù)材料“發(fā)展魚鹽之利、佛教東傳”可知,從利用的方式來看,得出特點“和平利用”;據(jù)材料“宋元時代指南針等遠洋航海工具的使用”,從利用的條件來看,得出特點“指南針等先進技術應用于航?!?;同理,從利用的范圍來看,特點“從沿海利用到海洋開拓”;從利用的主體來看,特點是“以民間交流為主”,(政府)“海洋意識不足”。從審分值設置來看,遵循一個原則,多分多答,少分少答。
(二)劃分模塊,從特定角度作答
與現(xiàn)行高中人教版教材相結合,特點類習題也可大致分為三個模塊:政治類、經(jīng)濟類、思想文化類。如2014年Ⅰ卷45、(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魏晉法律改革的主要特點,2014年Ⅱ卷46、(1)指出三三制政權的特點,即屬于政治類模塊。政治類模塊可從政治制度、政權更迭、政局形式等方面思考。經(jīng)濟類模塊可從生產(chǎn)行業(yè)、生產(chǎn)分工、生產(chǎn)關系、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等角度思考。思想文化類模塊具體結合經(jīng)濟基礎、政治環(huán)境分析,體現(xiàn)時代特色,可從對人民思想解放作用、對新生事物的促進或阻礙作用等方面思考。
(三)材料分層,充分提取有效信息
材料分層可借助段落或標點。如2014年Ⅱ卷40題材料本就分為兩個段落,前后對比可歸納出移民過程變化的特點。前者主要是“禁止”移民,后者“時開時禁到鼓勵”;前者民眾“自發(fā)性”為主,后者“政府主導為主”;前者體現(xiàn)“非法”移民,后者體現(xiàn)“合法定居生產(chǎn)”。若是一個段落則可以根據(jù)標點分層,如句號、分號、省略號等特殊符號。逐一分層概括,做到段落化、序號化、層次化,避免遺漏。
(四)由表及里,將具體史實進行抽象概括
一般說來,解答特征類問題的過程就是一個對具體史實進行抽象概括,升華成理性認識的過程。歷史事件特征常從時代背景、參與主體、活動目的、興衰過程、產(chǎn)生結果、實質影響等方面分析與其他類似事件區(qū)別后進行歸納。典型人物活動特征可從其生活環(huán)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主流)、個性化活動發(fā)展脈絡、內容、效果等方面進行同類比較分析。如2014年Ⅰ卷40題設問(1)即是根據(jù)兩則材料在相互比較中分析宋應星、牛頓二人科技成果的特點,前者由材料中“全面搜集整理傳統(tǒng)農業(yè)、手工業(yè)技術,撰成《天工開物》一書”的史實得出是“傳統(tǒng)科技的集大成”,同類比較后者,由材料中“喜歡鉆研科學……《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出版,闡述了其后被視作真理的物體運動三大定律”的史實,并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啟蒙運動影響下,得出是在“長期實驗基礎上的理性探討”,前者“多總結,少創(chuàng)造”,后者“突破性的科學成果”。
如果說高三一輪復習是在整合教材體系、夯實基礎史實,那么二輪復習則更當注意引導學生加強對各類題型的專項訓練,以上即是筆者作為一個全國卷探索者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當之處敬請指正。